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全文)

时间:2022-07-17 12: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全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5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篇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
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内容:
“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整个过渡时期的估计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当时预计需要三个五年计划,加上建国初期三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约需18年的时间。应当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这一过渡的长期性和困难性是有一定准备的。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这两者的进行关系的同时进行。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提出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根源: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 )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国家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取得和平的环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划

政治上:1954年宪法

(3)途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1956年

①主要内容:

A.基本国情;

B.基本矛盾;

C.主要任务。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②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概况: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影响:

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 ━ 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调整: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化?

(1)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农业合作化道路。

(3)1958年在农村错误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原因:历史;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

现实;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

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

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过程:

①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②开放沿海城市 14个(1984年)

③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④开放内地城市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5.格局;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①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
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
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春

(1)背景:国际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2)谈话内容: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等。

(3)意义;
冲破思想束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共十四大1992年

主要内容: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五大的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把建设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等。

(3)当前两大主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
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篇4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凝集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智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同时,深刻总结发展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
科学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凝聚力量。要始终高举这面旗帜,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历尽艰辛探索而逐步开创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中国人民幸福安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历史和现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找准了,走对了!找到这条路是国之大幸、民之洪福。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没有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内涵的特色性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涵义和精神实质,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更加自觉地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特色

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顺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当初人们并不清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出现成答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是完美的。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只能靠自己去摸索。从基本照搬苏联模式到提出寻求“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最初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又进行了进一步升华那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针对中国国情是什么的问题,邓小平也鲜明的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3]后来,邓小平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特征、存在时期等问题作了系统准确的回答,最终形成了一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找到了立足点和科学依据。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因此,中国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就必须牢记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国情。只有如此,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继续繁荣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实践特色”,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性,“这种特色性是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通过社会主义建设而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事业等各方面的具体实践体现出来的在经济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4];
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在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思想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军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外交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等等。在社会建设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5]。总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的特色性就体现在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共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当今世界上建设得有声有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科学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学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胡锦

涛同志进一步提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顺利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广阔的发展前景。胡锦涛同志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与科学发展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就是我们如何去把握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和精髓

胡锦涛在 6.25 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旗帜,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出发点,处处着眼于人的发展,这恰恰也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上写的是人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也代表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方向,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所以,我认为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灵魂和精髓。如果我们脱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无从谈起,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的进步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这样一个核心的东西,当然这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成果,也就是人民群众获得利益的根本。因此,我要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以人为本是大写的人,也就是以全体人民群众的幸福为根本,将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认定为中国发展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内在的要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严密的、高远的论证,这也就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所主张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最好的解读,也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事事处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实践性。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做到尊重人、塑造人。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性价值,不以人的收入、声望、地位来分高低贵贱;
尊重人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把人塑造成享有权利的个体,使每一个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感召力和优越性。

(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基本要求也是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发展的要求的,满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首先主张全面发展,要做到全面发展,首先要抓住经济发展,这是一条根本的经验,还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当然,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其次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发育,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领导更加科学、合理和完善,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继续搞好“五个统筹”,必须看到中国城乡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只有很好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乃是哲学世界观和根本方法论的宏观理论,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强调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协调各方面的重大关系,抓住战略机遇期,防止经济社会畸形发展。科学发展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当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需要其他方法和手段,不排除其他方法和手段,但是科学发展观居主导地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认识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行动越自觉、信心越坚定。自觉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地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谋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越顺利,越有成效。

(三)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理论和治国方略,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容。毫无疑问,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人了一个新阶段。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至今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邓小平理论为代表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发展阶段。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实的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等方面的探索、部署、成果,实现了在这条道路上的阔步前进,用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 奋 斗 》,《十 七 大 报 告 辅 导 读 本 》, 人 民 出 版 社2007 年 10 月第 1 版,第 11 页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姜怀忠.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

[5]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 周年大会上的讲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收获篇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共八大的召开,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光辉的亮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来,虽然实践比较短暂,但是毕竟是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光辉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提出将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面来;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会议提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这三个“拨乱反正”的提出和改革开放政策,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决定性的先决条件,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重要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实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不仅具体地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且对该理论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做出了科学的问答和总结,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九条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进入了更加成熟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党的十六大以来,针对城乡差别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一代特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还提出了五条与之相匹配的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使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具体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有了更加明确和清晰的路径选择,有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第五部分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标题作了全面的阐述,其精髓主演包括以下层面:
其一,坚持“一个根本”,即坚持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体现。

其二,坚持“两种民主形式”,即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结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特色和优势。

其三,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

其四,坚持“四大政治制度”,即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保障。

其五,坚持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动力机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向前快速稳定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上明确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后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对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了科学定位。明确指出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另一个重要创新,就是提出了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是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总结了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 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穷魅力和雄厚的发展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对党、对人民、对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思想引领新常态,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谋求新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展新画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就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党向世界作出的一个庄重的政治宣示和历史选择。特别是在又一次决定人类历史命运的21世纪,人类文明面临深刻挑战,这个庄重的宣示和历史选择,具有巨大的世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
就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基本规律,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坚持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精神。她赋予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以思想灵魂、前进方向、发展动力。正如报告所指出的,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的灵魂、行动的指南。她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党执政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理论结晶。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正确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崛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立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任务,也是各族人民的历史愿望。建国以来,我们经过几十年艰苦曲折探索,终于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国际地位快速提升,仅仅三十多年时间,先后超越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由世界第八大经济体上升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迅速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在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建立起体现国家和人民意志,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高度统一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保障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我们的事业生生不息、胜利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执政的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巨大的成功,把国家领上富强之路,把民族领上复兴之路,把人民领向幸福之路,展示了伟大、光明的发展前景;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成为全党的共识,也越来越获得国际的羡慕、理解和认同,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历史根基和蓬勃生命力。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我们深刻的历史经验总结,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苏联解体、东欧巨变,是传统僵化的社会主义的悲剧;
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不能获得持续发展,是“华盛顿共识”的破产;
一些发展中国家依然一盘散沙,陷入战乱分裂,这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启迪。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探索,历经挫折而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开辟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大道,而且日益在世界上展示其巨大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要求,也必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检验的唯一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漫长、动态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在这条道路上前行,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敏感性因素,因此需要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懈努力和奋斗。只要我们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地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相信我们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定能实现!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