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全文)

时间:2022-06-22 0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党史总结(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全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6篇

第一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追求工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率先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转变,由经济发展转变为多方面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关键词:共产党;
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
进步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尚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之下,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当时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一大”强调只有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进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实现社会的转变,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1944年,革命即将成功,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考虑社会发展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P.146)可以说在考虑到社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将工业化问题放在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毛泽东立刻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提上了日程。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观就是急速发展。其原因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处在战争与革命的环境中,所以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发展上赶上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观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高速发展。“一五计划”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经济自给,人民生活安定,社会风气良好。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了现代化建设轨道,走入了歧途,最后酿成“十年动乱”,社会发展几乎停滞。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用36年,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社会发展的目标重新显示,而且向多方面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我党并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所以社会发展观没有落到实处,这是我党历史上极为沉痛的历史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全面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反复说到发展问题,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2](P.244)“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P.264-265)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2](P.105)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思想,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经济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础。

  第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强调政治改革。他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又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这就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第三,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建设结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国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
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求合理使用,节约使用。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观的深化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在经济发展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上的历史责任。在发展阶段上,进一步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内容上,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江泽民继承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其次,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讲到:“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人口增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已经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内涵的深化。

  四、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观的新飞跃

  第一,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又注重科学发展,可以说是面对这新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在相当程度发展的情况下,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这些特点表明:它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地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所以它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的进步,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点的把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物业安保培训方案

为规范保安工作,使保安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最终使保安具备满足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制定本教学教材大纲。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法律常识、保安礼仪、救护知识。作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岗位操作指引、勤务技能、消防技能、军事技能。

二.培训的及要求培训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消防知识、法律常识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消防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保护及处理知识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岗位元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保安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法律常识教学是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之一,要求所有保安都应熟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公民,运用法律这一有力武器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工作入口门卫守护,定点守卫及区域巡逻为主要内容,在日常管理和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技能保护公司财产以及自身安全。

2、培训要求

1)保安理论培训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时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培训使保安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

3) 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法律常识及职业道德教育,使保安树立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处理工作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增强保安人员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更好的为公司服务的精神。

4) 工作技能培训

第二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等等。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方法。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强调要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问题上下功夫,秉持问题意识,制定方案,推动落实。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发展上来,同人民群众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能否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打通“最后一公里”,直接决定着改革成败。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突破利息固化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

第三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

篇一: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一、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成就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岁月。30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改革任务艰巨繁重,党和人民经历和战胜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党和人民始终同心同德、奋勇向前。特别是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地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一切,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30年来,改革开放的强大动力推动着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锐意推动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昭示了一个真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继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场我们党领导的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道路,不仅造就了当代中国30年举世瞩目的辉煌巨变,也积累了极为重要的宝贵经验。30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本遵循和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中,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就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这“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从历史和逻辑、理论和实践统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生动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宝贵经验,既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和自觉遵循。“十个结合”不仅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未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深入把握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更要融会贯通“十个结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三、从改革开放30年理论创新成果中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足迹,深刻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

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30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推进都呼唤着理论创新,而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推动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像十七大报告所讲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继往开来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篇二: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

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关键词:改革开放;
两面性;
矛盾的主要方面

1引言

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XX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经济的增长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改善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迄今为止,中国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停滞陷井或在经济增长期所出现的那种社会两极化的大规模对抗和动荡。占人口主体的中国农民,被免除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农业的机械化和专业程度逐渐

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部分农村劳动力获得解放,并通过进城打工,改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也为祖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中国人的选择自由和机会,无论对最偏僻和最草根的乡村农民还是多少得天独厚的各类精英,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广阔,既超越了历史,也超越了国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创造力勃发、财富空前涌流的基础和源泉。

2.2改革开放带来的弊端

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各种弊端也浮出水面,并日益影响国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主要的弊端有:

(1)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粗放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巨大破坏,造成各种生态问题,如洪水、沙尘暴、温室效应、动植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某些疾病发病率上升。

(2)改革之初的让东部先富,先富帮助后福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东部的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西部还是前发达。此外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分配的畸形,对底层人口的伤害,治安恶化,阶层间对立情绪弥漫,社会公正以及民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的瓦解。

(3)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泛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在逐利思潮下逐渐丧失,导致社会道德水准的整体下降,造成国民的素质下降,社会冷漠,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

(4)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官员的腐败变质不断出现,买官卖官、盗窃国家财产、生活作风腐化等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5)市场化过程中的分配不均和整体性的浮躁腐蚀学术严谨性,近年学术造假和抄袭不断,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环境恶劣使学术人才大量流失。

(6)改革开放后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外国资产与权力寻租结合,掠夺式开发我国的自然资源,如稀土,煤炭等,由此带来一系列是社会及生态问题。

(7)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成正比,居民增加的收入被上涨的物价抵消,居民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住房难,看病难等。

3改革开放中的辩证法

3.1马克思主义中的自然辩证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们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又

要看到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更本性质,正确地解决问题。

3.2改革开放的两面性

不难想象,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定会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存在。改革开放鼓励开放我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引进大量地外资和技术,不但扩大了我国的就业,而且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与外来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经济的发展注入的活力。相对应的外资的涌入,也极大地冲击的本土企业,造成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且外资大量占领了我国的市场;
又如国家对传统经济体制的改变,打破原来吃大锅饭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自负盈亏,大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激活了全国的经济,是我国的企业向着更见健康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导致大量的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出现很多垄断性的企业。这都是改革开放所具有两面性,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3.3改革开放影响的主要方面

改革开放是会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很多人会回忆改革开放以前的生活,有铁饭碗,有城市户口就可以享有很多资源,贫富差距比较小,官员比较清廉为民,国民素质比较高……

但是我们要看到导致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是贫穷的,城市人享受的各种优越条件都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利益而得到的,改革必将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建立更多人享有利益的社会。且现在出现的诸多问题,有很多是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的,改革开放的确具有两面性,其不利方面是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减少甚至化不利为有利。如国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国的技术能力,转变粗放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先进集约的生产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发展绿色gDp;
同样官员的腐败问题也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必然影响,国家可以通过立法建设和权利制约以及群众监督来限制官员的权力,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国家同样可以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发展,让民众自觉选择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而且通过闭关锁国来达到抗拒外来侵入的目的是无效的,这早在清末已经证明过了,闭关锁国只会使自己丧失和世界联系,利用国外良好资源的机会,最后落后于西方国家,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4思考和结论

通过所学的自然辩证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很容易的发现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利大于弊的,这些有利的方面为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成就是改革开放以前无法想象的。当然其

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必须值得重视,可以通过国家和民众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故改革开放是正确地,是中华民族崛起所必须的,相信全国人民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继续努力,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成就。

篇三: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20XX-06-1513:08:27)转载▼标签:文化分类:个人博文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问题,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工人下岗失业问题,城乡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医疗改革问题等。只有在认清问题、吸取教训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

一、官员贪污腐化,引发各种冲突

贪污是每个国家都会存在的问题,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贪污问题越来越严重。20XX年是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一年,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官员贪污腐化,滋生了众多社会问题。群体性事件的对立双方往往是人民和警察或者是政府,这就说明人民对政府的做法感到不满,人民对政府感到失望,而这不满和失望的根源往往是贪污腐化。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利欲心被快速发展的经济所激发,面对物欲横流,立场不坚定的掌权者往往会做出贪污的事,并一发不可收拾,导致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仰缺失。民众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者说不相信政府,只能采取上访、聚集在一起闹事等手段,这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出现众多假恶丑现象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劳动致富,致富光荣的观念深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致富。这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整体道德信仰的缺失。

改革开放30年来所带来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伟大的决策,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没人能否定。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我们在庆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在骄傲于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三十年来,我们出现过什么样的失误,以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的问题。只有在吸取教训,认清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深化改革,有利于以后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展开。

改革开放前,我们经过了三十年的奋斗,建立起了宏伟的基业,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基本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必要的国际环境。这一时期,政府官员廉洁奉公,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不像现在,特别是今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人民和政府的矛盾又加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太多的社会问题。

一、政治改革缓慢,与经济改革现状明显不一致

十三大

第四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

;

【期刊名称】《中国东盟报道》

【年(卷),期】2018(003)007

【摘要】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举措,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中国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总页数】1页(P.48-48)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现代化

【作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J],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J], 杜鹰

3.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 [J], 杜鹰

4.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J], 李抒望

5.深化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沿着科学发展之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J], 李传柱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五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作者:郭若平

作者机构: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州350001

出版物刊名:中共党史研究

页码:11-15页

年卷期:2016年 第11期

主题词:改革开放;党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范式;社会主义事业;历史研究;现代化建设;征稿启事

摘要:自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但长期以来,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研究以及相应的理论探讨却一直处于薄弱状态,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鉴于此,我刊拟开设“推进改革开放史研究”笔谈栏目,并向全国党史国史学界征集来稿(征稿启事参见本期第124页)。本期先推出几位学者的笔谈文章,以飨读者。我刊希望广大党史国史研究者就此话题建言献策,积极发表意见,着重从理论概述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加强改革开放史研究的顶层设计,为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全面展开指点方向。

第六篇: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班级:11级工业设计姓名:110152355祁梦瑶


【摘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链词】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推向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3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和外汇储备雄居世界第一,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35年完全可以称为“改革开放盛世”,这个盛世比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盛世都要繁荣昌盛,而且还在继续挺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显示了党中央不仅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且要以更大的胆识、更高的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改革攻坚期,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发展的科学性。科学改革与科学发展手挽手,必将使“改革”和“发展”两个“风火轮”并驾齐驱,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改变体制机制,以现有的体制机制已经制约了中国的利益再分配,经济再发展。深化改革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总体布局不断推进,有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积累经验和启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的伟大复兴。主要意义,没有深化改革就不能实现中国梦,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深化改革是改变中国的必走之路,只有走深化改革的路,才能将中国带向富强的未来。
浪漫主义是激动人心的,但浪漫之后还要回归现实。我们在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比如,若按2010年的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还有2688万贫困人口;
若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线标准,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又如,夜里当我们抬头仰望,蟾宫难觅,嫦娥常常躲藏;
白天当我们翘首极目,蓝天不见,雾霾常常蔽空。再如,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钢铁、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

改革开放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奠定物质基础、开辟前进道路、指明奋斗方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没有改革开放,就无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实现中国梦进程与改革开放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荐访问:党史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5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