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史学习 > 正文

2022年改革开放党史总结(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30 12:5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改革开放党史总结(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改革开放党史总结(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3篇

【篇1】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敬请各位指正。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本单元的第2课,在这一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改革开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1.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认为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

2.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八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依长时段考察这一重大举措的实践成效,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空间结构,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生了解与分组介绍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间接感受改革的复杂性与曲折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让学生树立承受挫折的价值观

(3)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在全球的视野下建立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充分利用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教学难点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大量借助于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去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

教法:1.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材料归纳法。充分利用课本上所提供的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加深理解。

   3.讲述法、讲解法。可以把一些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

   4.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更能形象直观地去感知历史。

学法:阅读理解、讨论合作、史料分析等。

1、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教会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积累历史基础知识。

2、 运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2课时)依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对学习的定义,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展示有关深圳的影音文件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知道深圳的变化原来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让他们一同去感受改革开放的魅力,导出新课《改革开放》。

2、然后由 教师讲述,学生共同回忆,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在同一时期也发生着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通过播放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以及当时凤阳小岗村改革时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同学们了解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并结合书上的材料,由此提问,(1).大家想一想,建国以来中共在农村实行过哪些政策促进农业的发展?(2).实行这些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培养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方面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培养学生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是让学生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几次改革中去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突破难点。

3、教师小结:

农业的发展、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的城镇化建设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任何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的。

 4、教师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改革,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有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并由三位同学扮演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十一届三中会会后的农民,乡镇企业家农民,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历史,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巨大成效理解,从中认识到农革实行改革是正确,从而突破难点。

5、 教师小结:

改革的成功,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虽然这并不是说农村的问题都解决了,但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政府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了。

导出第二目: 国有企业的改革

1、教师首先提问: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2、用PPT出示一段国有企业改革前一冰箱厂的情况,让学生去分析体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以及图片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图,形成对比,通过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改革大潮中的发展变化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感受。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广泛交流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小字部分的课文,讨论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内容,从管理体制到分配形式的变化进行探讨,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相关内容。

3、 教师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仿佛走过了改革的30多个春秋,感受着它给祖国大地带来的变化和进展,这一切就像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故事……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导出第三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教师出示:《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及与歌词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书中去找寻答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让他们知道第一批经济特区有哪些,为什么要建立经济特区。

2、再出示一组第一批经济特区发展后的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感知,建立经济特区的必要性,作用及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

3、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去探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并从地图中总结其格局的特点。

4、教师再打出问题,让学生就问题进行深入地探究:特别是通过近代时期开放的广州,厦门与今天开放为沿海开放城市有何不同。让学生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和现在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更长的时段理解对外开放,从全球的视野理解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树立为民族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理想,从中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政策得正确,应该拥护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5、展示一组衣、食、住 、行方面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同学去感知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

6、课堂练习。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

4、说板书

按建构主义理论中的意义结构,给学生呈现知识框架,梳理知识网络。

我进行了以下板书设计

改 革 开 放

一、改 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二、开 放

经济特区的建立 深 圳

经济特区—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篇2】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论文改革开放论文

论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新发展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之前,主要是追求工业化的发展,而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率先实现了社会发展观的转变,由经济发展转变为多方面的发展,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关键词:共产党;
改革开放;
社会发展;
进步

  

  一、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国尚处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之下,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对当时社会性质的认识,中共“一大”强调只有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整个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高悬的目标就是通过激进的革命斗争,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实现社会的转变,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实现共产�主义。

  1944年,革命即将成功,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考虑社会发展问题。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P.146)可以说在考虑到社会发展问题时,毛泽东将工业化问题放在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毛泽东立刻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提上了日程。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党全国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观就是急速发展。其原因是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处在战争与革命的环境中,所以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工业发展上赶上发达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观指导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高速发展。“一五计划”后,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起来。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经济自给,人民生活安定,社会风气良好。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偏离了现代化建设轨道,走入了歧途,最后酿成“十年动乱”,社会发展几乎停滞。1964年,在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用36年,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社会发展的目标重新显示,而且向多方面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我党并没有将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所以社会发展观没有落到实处,这是我党历史上极为沉痛的历史教训。

  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的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工业化转变为全面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重点是经济。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反复说到发展问题,他说:“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2](P.244)“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P.264-265)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2](P.105)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语重心长地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思想,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变革,使经济成为社会变革的基础。

  第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邓小平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强调政治改革。他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又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呢?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这就把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时,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第三,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建设结合在一起。邓小平在强调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使我国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他认为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而劳动者的素质又是决定我国发展后劲的关键;
他多次强调我国能源和其他资源紧张,要求合理使用,节约使用。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发展观的深化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20世纪90年代和世纪之交国际国内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演进,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概括新的实践经验,探索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首先,在经济发展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方针,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上的历史责任。在发展阶段上,进一步提出用2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在发展内容上,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江泽民继承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特别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大力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其次,深化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讲到:“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人口增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已经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第三,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内涵的深化。

  四、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观的新飞跃

  第一,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但又注重科学发展,可以说是面对这新世纪中国已经有了在相当程度发展的情况下,为如何进一步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按照统筹兼顾的思想,特别是要搞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这些特点表明:它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
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地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所以它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观上的一个新飞跃。

  综观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发展观的进步,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全面,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点的把握,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在当前的形势下,只有学习科学发展观、把握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篇3】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班级:11级工业设计姓名:110152355祁梦瑶


【摘要】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依据实现中国梦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链词】
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改革开放推向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35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但改革开放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和外汇储备雄居世界第一,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35年完全可以称为“改革开放盛世”,这个盛世比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盛世都要繁荣昌盛,而且还在继续挺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35年来的伟大历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些重大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知还要在封闭半封闭和停滞不前的状态下徘徊多久。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时代旗帜,是中国人民最为自信和自豪的伟大创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呼唤进一步深化改革,人民群众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改革的步伐决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并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必将开启我国新一轮改革浪潮,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7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全面提升,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第三,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问题,城乡区

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显示了党中央不仅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且要以更大的胆识、更高的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在我国发展新阶段、改革攻坚期,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发展的科学性。科学改革与科学发展手挽手,必将使“改革”和“发展”两个“风火轮”并驾齐驱,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改变体制机制,以现有的体制机制已经制约了中国的利益再分配,经济再发展。深化改革使得行政管理体制总体布局不断推进,有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自身建设,积累经验和启示。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实现中国梦,中国的伟大复兴。主要意义,没有深化改革就不能实现中国梦,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国梦。深化改革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深化改革是改变中国的必走之路,只有走深化改革的路,才能将中国带向富强的未来。
浪漫主义是激动人心的,但浪漫之后还要回归现实。我们在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的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思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比如,若按2010年的国家贫困线标准,我国还有2688万贫困人口;
若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线标准,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又如,夜里当我们抬头仰望,蟾宫难觅,嫦娥常常躲藏;
白天当我们翘首极目,蓝天不见,雾霾常常蔽空。再如,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钢铁、化工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

改革开放为中国梦的提出和实现奠定物质基础、开辟前进道路、指明奋斗方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
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没有改革开放,就无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现实中的问题千头万绪,各种深层矛盾错综复杂,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实现中国梦进程与改革开放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推荐访问:党史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 改革开放党史总结5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