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正文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

时间:2022-06-16 15:0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5篇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篇1

认识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一句久远的政治口号,当初提出是为了创造富裕,如今,它已经把共同二字加上了,并且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它的威力和对我们的影响力。相信这样的提醒,目前来看也是国内独一份。

先来回顾一下共同富裕口号出来的历史。

改开准备期间,国内依然是平均主义盛行,突然要搞活经济建设,局部搞试点开放,必然导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如何为改开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师出无名,政策站不住脚,老百姓想不通接受不了,改开就是空话。

聪明的小平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从毛主席50年代的讲话里找到了灵感。

土改后,毛提出了两句今天很多人不知道的口号: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当年毛的意思是同步富裕,一个也不掉队。

但人有聪明愚笨,勤劳懒惰,怎么可能同步富裕呢,那就只能造成平均主义,落后的扯下先进的。于是小平们转换了共同富裕的意思,注入了新的解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为什么要把这段历史交代清楚呢?因为小平是改开的总设计师,他解释的共同富裕,有过程,过程就是对共同富裕的解释,也有目标,目标就是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呢?以今天为例,韩国台湾就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大概在2.5万到3万美元,而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刚好过1万美元,这是刚进发达国家门槛。那么今上又在小平设计的目标上做了优化,希望2035年,中国就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就是提前15年实现目标。留给我们的还剩15年了。2035年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时间紧,任务重。

岔开一句说,为何对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念念不忘呢?因为它是一个执政党的承诺,必须兑现。也是国情决定必须达成的。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一个好党派,是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好党派。换其他国家,执政党和政府对落后分子是无能为力的,最多确保你温饱。然而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是带领14亿人一起富裕,而且看起来还可能真能实现,因为至少全面小康快要实现了。

社会问题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共产党的初心和用心。

好了,自从共同富裕成为共识,像我们这样年龄的,初中政治课都是要背要考共同富裕的意思,于是我们都接受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佩服有钱人,不仇富。

但是事情悄悄起了变化,先富们不是带后富,是要转移财富。而且也曾努力接触权力想要确保自己财富领先地位。这就导致共同富裕可能成为无法实现的任务。

让有钱人心甘情愿拿钱出来是不可能的,外国有信仰的有钱人也不可能。不愿意,那就强行!

然而,强行已经不可能像解放后那样公私合营再完全没收。毕竟中国已经不是封闭体系,是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市场的大国,市场国家必须确保公民财产安全。

岔开说一句,不要奢望统治精英们消解自身财富,他们保有一定社会比例的财富,是社会稳定的压仓石。不要埋怨,要埋怨就怪自己怎么混不到上层人群,没好爹,拼尽努力也可能有个好岳父啊。

2018年的一些变化,最后老大出来说是误读误会,没那个意思,其实是有那个意思啦,就想试试能不能使用权力直接干预并且主导社会财富分配,因为这样效率最高。

不能直接使用权力强推,那就使用政策巧取。

以下说的三个路子,将是未来经济生活中的新常态,活生生的影响每个人。接下来逐个简单举例说明。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国企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民企积极进取。如果整个社会财务主要被国企控制,怎么提高效率,怎么参与国际竞争?这样的疑惑是多余的,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参与国际竞争是效率最高的路子。除了美帝实力太强,其他国家和企业,基本都能搞定。

所以,以后的企业想要做大,一定要熟悉金融市场,多请做金融的朋友喝酒吃饭洗脚啊,小则债务融资,大则股权融资。

第二个路子,通过税收进一步压缩普通富人的利润空间,也就是让他们预期收入收缩,等一等穷人们。

因此,市面上任何减税的政策,都不要高兴,这里减了,那里悄悄收回来。所以请注意减税政策的正确提法是“结构性减税”。

同时,通过大数据,金税三期,把以前的灰色收入全部提取出来,必要时,征税、补税、罚款。比如在我们公号上发广告,以前的广告主有微信支付的,有支付宝支付的,有银行卡支付的,还不开发票,2019年我们不敢了,因为广告主可能会被查,最后追到我们这里来。那就找人开票收钱,到手的广告费要去掉税点和服务费。

中国人的灰色收入(不入税)的有多少?不可靠数据显示大概占GDP的19%!

如果你的收入有19%要补交个人所得税,你说你是不是收入下降了?而且因为被追查,很有可能有些收入你连要都不要了。

对法律、政策和市场手段的运用,政府越来越熟练,慢慢水至清则无鱼。马不食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以后横财可就少之又少,新富人群的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又再等一等穷亲戚穷朋友

这就是税务调节的厉害。至于创业失败(炒房炒股也是创业),那是自己能力高低,不要怪政府。政府给的空间虽然越来越苛刻,但是公开的政策。

第三个手段就是转移支付。

这个转移支付的大趋势,是拉平城乡差和区域差。

转移支付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策,它源于成功的中央集权。过去改开的成功,是中央集权下的成功,强行推进工农剪刀差,用农村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支持了制造业和工业化。

今天的转移支付,是通过国企和税收(扩大下也包括其他财政收入),政府聚拢了整个社会的财富,开始有意支持中西部和乡镇人口,第一个考验就是全面脱贫,目前做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全面小康,最后是共同富裕。

还剩15年,全面脱贫比较容易实现,实现起来就是政府直接给农村(因为绝大多数穷人在农村)穷人钱,让你又房子住,有饭吃。前两年办贫困户很容易,去年下半年开始指标有限,不好办了,因为任务快完成了

在迈向全面小康的阶段,未来五年吧,定居一线不是最好的去处,几大国家城市是最好的选择。而如果要发财,生意的机会在中部和西部也比一线多,一线更多成为金融、服务、技术、研发、权力等的中心,但其依托项目基本都在外面,也意味着大量一线人员要增加出差的时间。

全面小康还有一个重要的新现象,请大家注意,那就是全民持股!三年前流行的无股权不富,主要是忽悠人参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90%上当受骗),未来呢?主要是持股!所以,证监会必然要对上市公司扩容再扩容!扩容的主要对象还是国企和国企混改企业,一级部分国家战略产业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支撑最后十年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

全民持股的预判,建议各位不要空仓。

留给最后一步也就是共同富裕的时间不多,也就10到12年。这个时间里,人均GDP能实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吗?想象一下,加入今天中国人均GDP不是一万美元,是2.5万美元,简单对比那就是各位现在的收入是2018年的2.5倍吧,你觉得是什么日子?中国将是什么实力的帝国?

按现有的存量竞争的路子,国家金字塔绝对无法容纳一个14亿的富裕中国。那是不是无解了?

关于这个解读,今天不展开,因为有一篇文章正要写这个内容。简单说说,从某种意义来说,流浪地球带着地球去流浪,有其深刻的未来预见性,它的主题切合了中国给出的世界答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基于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的内核是资源稀缺性。资源稀缺性是因为替代技术始终无法出现。所以,今日世界的死结就是技术瓶颈,这个瓶颈主要是理论突破被锁死,应用层已经走到尽头。但有些技术,已经在悄悄铺垫,它将以旧世界科学理论的5G应用和生物基因研究为基础,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还远,但已经看到萌芽。只有技术创新彻底突破能源局限,人类社会的生产效率才能进入指数级递进,从而把金字塔模型拉平。这一天的到来,将无限接近共产主义社会,那就是按需供应,要啥给啥。

而且,当这样的技术突破真的实现后,人类的寿命将变得可控,120岁不是梦!基于此,请尽量帮助我们的父母再活20年!再活20年,他们可能就能给自己的生命充值了。

最近我们接触了一些新领域的科研人员,科技大爆发真的真的在积蓄力量。

好了,今天的分享结束了。对共同富裕的源头做了追溯,对它的未来发出了期待,对眼下的走势做了研判,希望有丁点的共鸣能帮到你思考和决策。

最后的描述,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来自四大少的朋友们微信分享会

2019.3.18 中午12.30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篇2

第六组《走共同富裕之路》讲义

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以及中央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正确认识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培养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收入分配问题的能力,着力解疑释惑、疏导情绪,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凝聚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形成改善民生的合理预期。

课程内容:1.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成因

3.中央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4.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走共同富裕之路

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 马小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央确定居民收入翻番目标,让人们深受鼓舞,起里程碑意义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为全国人民描绘了一幅奔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最有分量的一笔就是把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在这幅蓝图中,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的目标。居民收入成倍增加无疑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切实共享改革发展丰硕成果的真实体现。

尽管前途无比光明,但我们必须冷静面对现实,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实际情况如何?其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措施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怎样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一、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基尼系数反映的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等级线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的指标,通过基尼系数的高低与国际认可的等级线进行比较,可以观测出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面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以上表示收入差距较大,达到0.6是,则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0,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331。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国家统计局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中提出,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尼系数为0.275,而2010年已达到0.438。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尼系数以每年0.1个百分点速度增长,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2013年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了我国10年的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2003年0.479,2004年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08年基尼系数为最高,从2009年起逐年回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分析说,基尼系数从2009年起开始逐年回落的走势体现出中国各级政府采取惠民若干强有力措施所体现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7元,比上年增加940元,增长13.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0.7%,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4%;
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5元,比上年增加2755元,增长12.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6%,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3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在此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2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了我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引起广泛关注。西南财大通过对全国320个社区和村庄的8438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得出结论,2010年中国国家收入基尼系数为0.61,在全世界处于较高位置。但这个数据也受到诟病,原因是学术机构在样本选取上存在数量偏少、范围偏窄的问题,受样本分布偶然性的影响,使数字可能发生跳跃性的变化。

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基尼系数与企业所有制性质有较大关系。中国基尼系数最低的省份是浙江,最高的省份是贵州。浙江的民营企业多,中等收入人群庞大,而贵州的个体私营经济比较少。

中国的收入差距,与世界类似发展水平国家相比,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国家统计局给出了几国数据。2009年阿根廷基尼系数为0.46、巴西0.55、俄罗斯0.40,2008年墨西哥基尼系数是0.48,2005年印度基尼系数是0.33。总的看,中国的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印度、俄罗斯,与阿根廷、墨西哥大致相当,明显低于巴西。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的数据,127个国家中,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为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国家,另外两个为亚洲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种状况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综上所述,来自各方面计算的基尼系数无论怎样不同,但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是公认的事实。

2.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基尼系数如此高,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课题组(2006)采用了一种国际通用的方法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和分析。他们用泰尔指数(也称作泰尔熵标准,是由荷兰经济学家H.Theil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泰尔熵指数和基尼系数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变化特别敏感。泰尔熵T指数对上层收入水平的变化很明显,而泰尔熵L和V指数对底层收入水平的变化敏感)将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结果显示,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中,40%左右是由城乡居民收徒差距造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的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份7.4万户农村居民家庭和6.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经行的抽样调查,2009年城乡收入差距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1:1扩大到了3.33:1,2010年,这种扩大的态势有所缩小,收入差距又进一步姜维3.13:1(上述比较均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多数年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1978年至2012年的34个年度中,有19个年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只有15个年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发达程度不无关系。东部地区人均GDP较高的省(区、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差距值,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省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高于全国平均差距值,有的地区甚至高达4:1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群体本身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显示,2011年,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收入差距已达到10倍以上。为了准确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国家统计局采用了中位数的计算口径以真实地反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所谓中位数食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即为中位数,也就是说,还有一半调查户的人均收入比中位数低。按照中位数统计,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比上年增长995元,增长1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表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增幅较高,但由于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暴跌导致部分农户减产,甚至亏损,拖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的后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比上年增长2279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692元,增速也低0.6个百分点,说明城镇脚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仍然增长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计算,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7019元,比上年增加825元,增长13.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人均纯收入低898元,按照五等分收入分组,高收入分组人均纯收入是低收入组的8.2倍。同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21986元,比上年增长2868元,增长15.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低2579元,按照五等分收入分组,高收入分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5.0倍。总体看,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速放缓,高低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速加快,高低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3.地区收入分配状况

国家统计局还采用泰尔指数将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分解计算,结果显示,2004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14%,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86%,说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主要受到来自地区内部收入差异的影响。更详细的结论是:东部地区内部收入分配差距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为38.2%,中部地区为26.4%西部地区为21.4%,东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

从地区平均工资变化看地区收入差距,能够反映出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关系状况。根据《2012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依次是上海(75591元)、北京(75482元)、天津(55658元),最低的地区一次是黑龙江(31302元)、甘肃(32092元)、广西(33032元)。最高与最低倍数为2.3倍。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799元,超过全国平均工资的地区除了上述3个直辖市外,还有5个:西藏(49464元)、江苏(45487元)、浙江(45162元)、广东(45060元)、宁夏(42703元)。平均工资尚未超过4万元的有21个省(区、市),其中包括作为直辖市的重庆(39430元)。按照四个区域划分,2011年平均工资分别为:东部10个省市为49020元,中部6个省份为36028元,西部12个省(区、市)为38586元,东北三个省份为34355元。最高与最低倍数为1.4倍。按照平均实际工资增长幅度,2011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实际工资增长8.6%,超过这一增长幅度的有15个省(区、市),其中,东部有3个、中部有4个、西部有7个、东北有1个。

“十一五”期间的地区工资水平状况反映了工资增长的三个变化:

一是东部地区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其他地区。2006-2010年,东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地区。2006年,工资水平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为42810元、33130元、33182元、和31594元,分别是2010年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1.15倍、0.89倍、0.86倍、和0.85倍,其中平均工资最低的中部地区与最高的东部地区相差11216元。

二是中西部地区工资水平增速逐步加快。相对于2006年,2010年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较快的是中部地区,为87%;
其次是西部地区,为83%。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随着中西部地区投资条件的逐步改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向内陆转移,使得中西部地区用功需求明显增长,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三是地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当地GDP比重普遍偏低,说明我国工资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31个省(区、市)中,2006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超过20%的增加到2个:北京(29.3%)、西藏(21.5%),低于10%的增加到12个,说明初次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应当考虑增加劳动者的报酬。

相关数据显示,地区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999年,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和北京人均GDP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8320美元),两地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2%;
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包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市,人均GDP均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8%;
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6%;
低收入地区,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人均GDP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0%。这表明,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是造成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重要原因。

4.行业收入分配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业(81109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091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64252元),最低的行业依次是农、林、牧、渔业(19469元)、住宿和餐饮业(27486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8868元)。最高与最低倍数为4.2倍。2011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799元,在19个行业中,超过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行业除了上述几个行业外,还有9个,其中包括采矿业(52230元,金融业是其1.6倍)。其他7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未超过4万元,其中包括制造业(36665元,金融业是其2.2倍)。

日本在经济起飞后期的上世纪80年代,金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只是制造业的1.38倍。西方国家经同行业的较高工资来自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高水准的知识要求。在劳动市场成熟的的西方发达国家,行业工资差距主要是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差距所致。而在市场发育还不尽成熟的我国,行业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准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带来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工资增加了1.01倍,平均每年增长15.0%。(详见下表)

“十一五”期间19个行业平均工资变化状况 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十一五”期间的行业工资水平状况反映出工资增长有如下三个特点:

第一,行业工资水平的高低程度,不能决定工资增幅的快慢程度,而行业的竞争程度决定了工资增长的快慢。“十一五”期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金融业(19.1%)和农、林、牧、渔业(17.4%),而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前者为19个行业之首,后者为19个行业之尾;
平均工资年均增长最慢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0.7%)以及住宿和餐饮业(11.0%),而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前者为19个行业第二,后者为倒数第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早已市场化,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而前者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后者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两个行业的工资增长幅度较之其他行业要低,而行业的性质又决定了这两个行业的工资水平差距较大,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和增长幅度均处于各行业之首,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促使金融业迅速发展,其工资水平自然会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金融业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也反映出行业规制以及薪酬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政府出台监督政策和行业进一步加强自律性。

第二,“十一五”期间,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址勘察业这两个行业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增幅分别为16.4%和15.7%,反映出国家在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领域加大了资金投入,实施了较强的政策倾斜力度,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强国发展战略。

第三,“十一五”期间,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平均工资增长较快,其增幅分别为16.7%、14.2%和14.3%,但其工资水平还较低。这三个行业的劳动者虽然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重体力劳动者,并且所处的劳动环境也较差,因此,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也迫在眉睫。

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成因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必须找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也有理念,观念上的,既有转轨时期和发展阶段带来的,也有自然和历史所造成的。

1.我国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城市和农村的划分界限与特征十分鲜明和显著,城市人和农村人被严格限制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单元里,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建立一个工业大国和强国,加快工业化发展过程,我国一直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通过工业产品统一定价,农副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又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差别,我国的城乡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必然造成了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巨大差异。

国家统计局2012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11年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人群中,有大约2亿多农民工,也就是说,尽管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50%以上的国际标准,但如果按户籍人口计算则仅为35%左右,数目庞大的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城市里没有太多技术要求,但却是环境艰苦的劳动,挣的是最低的工资,他们既不能享受到高工资待遇,也不能和成立的劳动者一样实行同工同酬,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11年我国农民工月均收入为2049元,仅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30%,不仅如此,他们可以说既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被边缘化了的“市民”,他们也不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福利待遇,这无疑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催生了新一代的城市贫苦人口。

2.地区地理和环境差异以及改革发展的不均衡扩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情况有天壤之别,历史上,我国东部地区就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这得益于东部较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以及人们较高的文化水平,特别是,我国的工商业早在解放前就是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相比之下中西部就显得“先天不足”,特别是大西北,自然环境恶劣,又多属农牧地带,哪里的人们更多的是“靠天吃饭”,这些因素直接造成了地区经济的欠发达和较低的收入水平。

而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更是加剧了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确立了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帮组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特区的倾斜优惠政策,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大发展,其结果必然导致东部地区的人们率先富裕起来,进而使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是历史的必然。只有按照邓小平的东部帮助中西部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才能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在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之后,我国又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放(200年,2004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2003年),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并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苦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扶持。目前,我国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建立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全面系统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但是,改革和发展是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效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自然禀赋、思想观念、资本运作能力和劳动效率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现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目前较大的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下去,而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

3.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不合理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

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一直是分配领域的棘手问题。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政府出于确保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一些资源性行业的准入,经营许可,资源占用以及定价权和销售权进行严格控制,而其他市场主体则无法获得政府同等的扶持。正是凭借对市场准入的行政限制、特许经营等优势,这些资源性行业获取了高额利润,在现有分配制度下,对这些利润的分配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收入畸高。行业之间的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应当来自产业结构、发展阶段。技术投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果收入差距来自垄断就是不合理和需要调节的。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8)》分析认为,行政性垄断行业的收入有三分之一是靠各类特许经营权获得的。

《2011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农林牧渔业一直是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由于农业是基础行业,所以,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国家虽对农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对农民提供了各种补贴,但由于我国农民数量庞大,补贴水平也一直较低,这客观上就使这类行业的盈利水平较之其他行业要低许多,也就必然形成这类行业从业人员的较低的工资水平。

4.制度设计缺陷和宏观调控不力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想结合”的分配制度,根据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从最后确立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发展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原则。但在实践中,尚未探索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使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的可行途径。

从社会群体之间悬殊的收入差距看,一是收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各要素究竟该在价值和财富创造中分得多少份额,还未能准确合理地计算出来。二是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平等。比如,企业的收入分配向权利阶层倾斜,权利阶层凭借权利地位,尽可能保全和增加自己的利益,这就必然会损害职工的利益。三是分配机制不健全也造成社会群体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例如,我国目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发挥其通过平等协商实现互利共赢的作用,也就无法构筑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和途径。

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不力主要体现为对违法收入、灰色收入的监管缺乏有力举措。一是政策对灰色收入缺乏权威统计(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是政府尚未建立对灰色收入进行强有力调控的系统。这些因素导致灰色收入大量存在。灰色收入和违法收入不同,违法收入、腐败收入等都属于“黑色收入”,黑色收入是法制不严滋生的;
但目前群众对违法收入与灰色收入的“两不严”很不满。百姓“仇富”不是“仇”正当的富,二是“仇”不正当的富。

三、新目标,新期待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缩小收入差距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人均减负约140元;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后,农村贫苦人口数量从9422万减少到2688万,贫困率从10.2%下降到2.8%,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6元增至3273元。2011年又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市,既促进了城市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增收。低保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在农村逐渐普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广泛推开,农民也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受益最为明显的群体。国家实施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等强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新农舍的推广,为亿万农民看病就医解除了后顾之忧;2010年至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

2.多措并举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2005年至2012年,我国连续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8年累计月人均增加1021元,受益者超过500万人;
2011年全国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基本养老金达到1531元,是2002年的2.56倍。2011年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由约28%下降约7.7%,明显减轻工薪阶层税负;
各省(区、市)纷纷出台最低工资标准并不断对其进行调整,有效提高了城市低收入群体收入;
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标准连续8年提高,居民收入增速赢了GDP增速。

3.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扭转地区差距拉大的趋势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央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先后投入2000多亿元资金,安排600多个调整改造项目,汽车制造业、石化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地位显著增强。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效显著。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比战略实施前稳步提高,2005年至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幅超过13.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随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落实,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东部发展,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四大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曾提出过GDP或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而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还是第一次。

关于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计划,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960年,日本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内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日本在上个世纪50年代,经济一直处于持续增长阶段,但政治和外交局势十分不稳定,民众和政府有着强烈的对立情绪,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应运而生。这份计划中,将国民收入倍增目标进行了分解和细化,规定国家收入年均增长要在7.2%以上。国家收入倍增计划执行的结果是,10年中,由此也带动了日本的电器行业和汽车行业的发展,国民消费成倍增加,促进了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日本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背景,而我国实行收入翻番目标的背景与日本的收入倍增计划有三点相似之处:一是提出目标时两国的人均GDP大致相当。1960年日本人均GDP约为美国的17%,2011年我国人均GDP约为美国的11%,也就是说,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二是两国提出目标都是为了解决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社会公平问题。上个世界50年代中期后的日本,国民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为了保持这一良好势头,必须解决政治和社会领域中出现的种种尖锐问题,因此制定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过去30多年,我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的奇迹,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仅导致危害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大大增加,也十分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这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三十提出目标时两国都有经济增长点做支撑,经济增长是实现翻番目标的关键,没有经济增长,一切都是空谈,日本的经济增长点来源于美欧不断的生产订单,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则是扩大内需和加强城市化步伐,特别是有计划,分阶段积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将使数以亿计的农民走出农村,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综上所述,我们党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时经过全面思考和深入研究的。十八大提出的翻番实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和谐为基,民生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正义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力争要在2010年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

对于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而言,居民收入发展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有必要安排的路径。按照两个同步来测算,今后几年我国GDP增速只要达到7%,既能保障居民收入翻番,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仍处于上升通道,今后几年保持7%的速度完全可能,因此再继续做大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实现收入翻番是有可能保证的,居民收入翻番的实现,需要做好全方位的推进和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转变静静发展的模式,推进结构调整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创新驱动,为做大做好蛋糕打好基础。

其次,在社会建设方面,要逐步实现国名高质量就业,让老百姓实现收入翻番有所依托,同时要大力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一高劳动生产率,为实现收入翻番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农民更顺利的转变为市民,促进居民收入增长。

第三,必须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通过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收入翻番提供制度保障。在一次分配领域,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更好的保护低收入者的权益,建立健全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经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职工和企业实现利益共享,等等。在第二次分配领域,要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健全社会并保障体系,合理提高社保水平,完善政策体系并抓好落实。

四,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后入差距过大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顶层设计,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减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坚持提低,扩中,控高,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提高广大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和收入水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为此要采取一下各项具体措施。

1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从前文对城乡收入差距状况和原因的分析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走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美国农民居民人均收入为什么是城市居民的两倍,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美国政府还给农业生产大量的补贴,农民数量少,劳动生产率高,人均补贴高,农民收入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欧洲情况已如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农村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里将再次走合作化之路。农民在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耕作条件下,实行合作,集约,规模的经营方式,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生产效率,农民素质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成千上万个城镇的兴起和数以亿记农民转为城市人口的剧变。不仅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还会带来大量规模的城镇投资,带动城镇消费快速增长,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工农产品升级代换。所以,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减少农民进城的身份障碍,顺利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要逐步实现国际通行的以身份证管理为核心的流动制度,以及按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按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前期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是全体国民完全享有平等的身份。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户口,才能平等享受,就业,教育,住房,公共服务,基本福利,社会保障等待遇,进而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切实发展落实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中央已经确定了我国总体发展战略格局,关键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我国要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要实施招善引资,政策优惠,因地制宜,自主发展的方针,一方面强调经济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到中西部地区帮助进行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发达地区的行业和企业到中西部借机抢占资源,市场和人才,因为这只会阻碍中西部地区的大开发和大发展,进一步拉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二是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地区收入差距大虽然有自然禀赋方面的原因 ,但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方政府财力不支也是重要原因。所以,政府要实行优惠的金融信贷政策,大力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建厂,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基础和环境。三是国家应提高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比例 既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投入 又要积极实施扶贫帮困工程 , 要采取一切对措施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 , 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收入差距才能成为可能。

四是中西部地区也要积极走出去 ,学习发达地区的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潜力 ,提升人力资本价值,全面提高中西部地区经营者,管理者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以适应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要求 3。坚决打破垄断,建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和行业新秩序 ,解决行业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消除垄断,对于垄断行业的行政性保护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和制约,政府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允许民营资本参与垄断行业的投资经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行业间的公平竞争,这是解决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根本性措施。

二是将垄断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全部收归全民共同所有,将其转化为全民基金或社保基金。相应地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全民基金,并用与全民的基本保障和社会福利待遇,使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收益真正为全民所有。

三是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监督检查,严格审计,严格约束,严格查处,特别要防止将垄断收益以各种形式转化为员工的个人收入的行为 四是尽快出台特殊行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垄断行业实行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控,改进和完善行业个人成本的宏观监测手段,以个人成本管理完善行业收入分配制度;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建立行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合理调整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五是适时制定和出台我国的《反垄断法》,以立法手段逐步打破垄断,促进合理适度的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

4。创新收入分配理论,通过四次分配环节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如何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笔者在2010年创立了“劳动增长值”理论和“第四次分配”的观点,目的是探索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分配理论,建立完整的分配环节体系(缺)

 

入),二是扣除劳动成本后的工资余额,三是至少要补回被当作劳动成本扣除的工资减少的部分。只有这样,资本和劳动的收益才是对等的,否则,分配就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

劳动增加值理论是阐述资本和劳动具有平等分配地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资本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资本与劳动应当平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立劳动增加值的主要意义在于,开放工资增长空间,为公正分配奠定理论基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总体上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分配差距过大造成的,由此治理社会分配不公就要先从理顺资本和劳动的分配关系开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一次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笔者把财产性收入归于“第四次分配”。一次分配环节中,市场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
二次分配环节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转移性收入;
三次分配环节中,慈善家起主导作用,劳动者获得捐赠性收入;
四次分配环节中,劳动者个人将起到主导作用,他们将获得的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土地等)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
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财产性收入不是在初次分配环节获取的,动产和不动产均为前三次分配积累而成,将其进行投资所获取的各项收益就不应被视为是在初次分配环节中发生,而应当是不同于前三次分配的“第四次分配”。

要大力发展“第四次分配”的财产收入,一是劳动者可以依法获得非劳动收入;
二是国家要制定政策法规帮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财产性收入;
三是劳动者要多渠道获取收入才能进入中等收入阶级或富裕阶层。在农村,要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民对承包地拥有长期物权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益。在城镇,关键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资本市场,规范股市、基金和债市,让广大中小股民享有投资分红权。只有城乡居民获得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才能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广大劳动者稳步提高工资收入

要持之以恒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名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分配要向劳动者和劳动报酬倾斜,要在今后10年中,适当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比重,并通过减免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困难企业税收,为这些企业提供增加工资收入的支付能力。

二是发挥劳动力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探索建立地区、行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有效途径,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收益。特别是,要探索在建筑及服务行业实行工资增长蹉商干预制度,直接确定本行业内企业工资水平最低增长幅度;
在中小企业实行工资增长援助制度,对于集中在某一地区、数量较多、又难以开展协商的中小私有企业,可由当地的雇主组织、工会组织、政府部门组成中小企业工资增长援助委员会,对其给予工资集体协商的帮助、指导、协调和斡旋。

三是严厉打击黑色收入、灰色收入。对国有企业要规范“三个制度”:一要规范对权力阶层有效监管制度,二要规范权力阶层的自主分配权制度,三要规范普通劳动者享有应得利益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私有企业要强化“三个立法”,一要立法规定私有企业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利益,二要立法规定劳动者应当与私有企业具有平等分配权,三要立法规定私有企业的分配应当受到政府的监督。各类企业要严格执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依法保障劳动者获取加班工资及其他劳动所得。

四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欠薪追缴制度。充分发挥法定最低工资对缩小工资收入差距的积极作用,各省(区、市)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最低工资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的比重,使最低工资到2020年能够接近和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以上(目前各地区最低工资占社会平均工资比重基本在10%~20%)。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纠纷案件屡见不鲜,这更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各地区要建立经常性的欠薪检查制度,特别要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惩处力度,依法追究恶意欠薪行为。

五是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要坚持“提低、扩中、控高”,就要大力提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应当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对提高农民收入,如前所述,要通过农业优惠政策、集约耕作和推进城镇化予以解决;
对提高城乡贫困居民收入,要通过提高养老金和社会保障水平予以解决;
对提高低收入工薪劳动者收入,要通过提高薪酬水平予以解决。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睡会福利体系,重点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并轨。而“控高”就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快实行遗产税和赠与税,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使高收入阶层的不合理收入得到有效遏制。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政府网2013年2月5日。

《收入倍增 共享幸福》,孙秀艳,曲哲涵,张志峰等,《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1日。

《究竟怎样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周天勇、周子勋、《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4月26日。

《科学认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任理轩,《人民日报》2011年7月22日。

 

Power by YOZOSOFT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篇3

社会主义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篇4


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某商店售出一批皮大衣,其中几件有质量问题,属生产厂的责任,商店负责给消费者退换后,即向生产厂追偿。生产厂厂长称,在订立该批货物的购销合同中,已明确规定由生产厂多付15%的货物,生产厂不再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问:生产厂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2.受市工商局委托组成的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甲厂生产的电器严重不符合标准、足以造成人身伤害,该小组便以工商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并责令其停产停业。在处罚过程中,甲厂提起举行听证的要求,遭到拒绝。甲厂不服该行政处罚,遂以质量监督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问:(1法院是否应受理此案?为什么?如果不受理该如何处理? (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后,该如何判决? 六、论述题 (共10分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辨析题
1.错误。这句话实质上是只要想得到,就会做得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决定存在,脱离客观实际,再好也是难以做到的。

2.错误。邓小平提出,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目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多不相同;
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体力与智力的千差万别,每个劳动者面临的条件和机遇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要使全国及每个劳动者在致富的路上齐步走,实现同步富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必然重刮“共产风”,回到共同贫困的老路上去。



3.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五、案例分题
1.答:生产厂的理由是正确的、合法的。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售出的商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销售者依法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后,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追偿。对于修理、更换等问题,如果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合同中有不同约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执行。
本案中,商店给予消费者退换产品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向生产厂家追偿也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事先在购销合同中已对产品质量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因此,生产厂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答:(1法院不能受理此案。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须有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所以甲厂不能以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告知甲厂将被告变更为市工商局再行起诉。
(2《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所以在本案当中,甲厂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工商局及其委托的执法机构无权剥夺。据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处罚决定(在本案当中理应撤销原处罚决定),并可责令被告(市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论述
答:(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篇5

中国为何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作者:朱继东时间:2012年6月04日09:141873次浏览2条评论47次顶
【内容提要】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的“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秽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等三个方面深入剖析,揭示了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

虽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创造性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但曾经有较长的一段时期,人们更多地是关注如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共同富裕被不少人淡忘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两极分化现象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民有所呼,党有所应!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那么,共同富裕为何会成为时代最强音之一,我们为何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呢?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90年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自从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产生后,人类社会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剥削压迫现象,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等贵贱,均贫富”生活,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和劳苦大众坚持不懈的朴素思想和追求目标。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追求“均贫富”斗争的序幕,尤其是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对贫苦农民所说的“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更为后世所传颂,再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就连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而从1921年建党以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90年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而不懈奋斗,一直把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
1.中国共产党创始者从建党之初就开始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创始者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追求建立没有剥削的共同富裕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李大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经济原则进行设想时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李大钊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土地革命开始,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湖南炎陵县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打土豪,分田地”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施政方针中同样包涵共同富裕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写道:“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泽东的直接主持、修改下,1953年12月16日,“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10月,毛泽东先是在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不久,他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受他的讲话鼓舞,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全国工商联执委会会议告全国工商界书》中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在不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计的到达共同富裕的路径基本形成,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之一。
2.邓小平继承并把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继承并进一步创新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他不仅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和政策。而且还多次公开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巨大动力。只有坚持共同富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更衷心地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1986年3月,他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6月,他又再次强调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他由此确定了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核心的崭新的社会主义观,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战略构想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重大政策。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致富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由此可以看出,强调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他们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基石。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创造性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就将共同富裕提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3.江泽民继续坚持并强调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依然继续强调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在1989年6月,他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1992年10月,他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又提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管公平与效率的表述如何变化,共同富裕始终是江泽民关注的核心问题。他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他不仅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而且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4.胡锦涛坚定不移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并继续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08年12月,他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着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2011年7月,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个庄严承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始终不渝地领导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理想的坚持。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光辉论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江泽民、胡锦涛等进一步坚持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1.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是邓小平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种思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邓小平在1985年3月就提出:“一个是公有制,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985年9月,他再次强调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邓小平突破了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欠缺与不足,是他对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认识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言论和疑惑,邓小平进一步深化认识并最终提出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光辉论断。1990年12月,他在同江泽民等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

东西。”他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更是以精练的语言创造性地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述,实质上由浅入深地包含了三个关联的层次,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充裕的物质条件。离开了这一生产力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第二层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所应坚持的宏观调控原则,也是基本途径,是通往社会主义性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偏离了这一途径,即使生产力上去了,最后归宿必定是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第三层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阶段的最高目标,也是上述两层次的最终归宿。这三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统一体。在人们思想观念复杂多变的今天,这一光辉论断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
2.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将共同富裕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升华,并努力通过现实论证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写道: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也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些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
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把社会主义从空想重新拉回到现实中来,从而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局限,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我们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一本质规定,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回归,又是新发展。其主要新意有两点: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和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还要解放生产力。我们注意到,邓小平谈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他从来就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共同富裕论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它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社会的目的根本区别开来。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开阔的眼界和崇高的共产主义追求。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要求以此指导行动。1995年9月,他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实现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1999年6月,他强调:“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关系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次讲话中,江泽民还批评了社会上一些人放弃共同富裕思想的错误,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国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3.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这并不意味着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在今天已经过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当今时代仍有着重要时代价值,并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这种时代价值会更显重要。
共同富裕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在现实制度中的体现和具体化,同时它本身又是社会主义存在的重要依据。邓小平要求我们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现在10多年过去了,问题还在发展,应引起重视。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社会利益最大化上的价值追求,“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展现了社会主义最高纲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之间的有机统一,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的根本目标和历史重任。当前,我国正处于邓小平所设想的“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阶段,发展到共同富裕由理想向现实转化的关键阶段。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的论断,将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并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我们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三、共同富裕是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中国也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扩大速度最快的国家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也成为许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爆发的根源。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地、很好地加以解决,将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提出严峻挑战,而共同富裕则是一把解决好诸多社会问题的金钥匙,也是从源

头上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治本之策。
1.共同富裕是解决好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并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日渐凸显,贫富两极分化近年来己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危及社会秩序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强烈关注和担忧。而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中国并没有建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常效机制,甚至出现了“先富恃强凌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富有者无所事事、骄奢淫逸且“为富不仁”甚至“为富不人”,这和一些困难群众生活艰难形成对比,使部分居民心理失衡。更令人担忧的是,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还引发报复社会的恶性案件连发、突发性事件多发、群体性事件不断等诸多社会问题,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拦路虎。
虽然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走向共同富裕路径的设计上有区别,但他们都认为两极分化是共同富裕的对立面。邓小平早在1985年3月就提醒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江泽民也指出:“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要把调节个人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胡锦涛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两极分化是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相容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共同富裕与少数人富裕的区别,而共同富裕就是解决两极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消除两极分化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最终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促使阶级差别消灭的过程,从而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社会条件。因此,要走好共同富裕道路就应该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今后要把这一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完成“先富”向“后富”的过渡。
2.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国际社会认为已快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能不能有效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都提倡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似乎第一次分

配可以不讲公平,第一次分配可以不讲效率。正是深刻认识到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告诉我们,效率源于公平,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没有公平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必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从单纯的“效率导向”转向“公平导向”。公平不仅是起点的公平和机会的公平,而且包括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因此,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是贯穿经济发展过程的主线,是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最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调整收入的二次分配十分必要,但仅靠二次分配不可能逐步缩小贫富差距。还应特别注重调整初次分配,尽快做到在初次分配中就能实现公平,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民生为动力,显著缩小“三个差距”,这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动力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共同富裕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实现共同富裕,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巩固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没有公有制,就不能保障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这种领导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的按劳分配,本身就是一种“公平分配”,尽管其在不同发展阶段比重大小有所不同、但始终具有公平最大化、剥削等不公平因素最小化的制度约束力,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所在。所有制问题是涉及判断一个社会性质的标准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谈不E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也是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共同富裕是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如何处理好社会矛盾是对我们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须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是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第-旺,是从根本上提升执政能力、早日建成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和谐有赖于社会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有赖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协调又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

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一些地方已做出了很好的探索,“重庆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五个重庆”、“民生十条”深受百姓拥护,从实践上证明了只有共同富裕才谈得上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同富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可言,不致力于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不致力于消除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4.共同富裕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今后几十年要为之努力奋斗的两大任务,也是我们今后为之奋斗的中心目标。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则是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实现两大任务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最根本、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使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度下降,导致中国消费占比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内部不平衡,导致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难以实现,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中国消费升级和消费加速很大程度决定于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而要从根本上调整好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尽‘陕坚定不移地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走好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的一个“中心课题”,普遍要求分享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价值取向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重庆能够率先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做出成效,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联系起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这也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弄明白分好“蛋糕”并不妨碍做大“蛋糕”。要看长远,算总账,现在就高举共同富裕大旗,边“做蛋糕”边“分蛋糕”,并且要分得公平,按中央要求“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更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世界的期待。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年02月05日13:26:47来源:红旗文稿
0
【字号:大中小】【打印】
【纠错】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

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

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

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

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
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表时间:2011-08-09来源:光明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日前在重庆召开,数十位知名专

家围绕如何走共同富裕之路进行了深入研讨。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须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们指出,贫富差距正呈扩大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说,现在贫富差距正在不断蔓延,要高度重视和研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刘国光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中心问题是一部分人先富、暴富与大多数人不富或贫穷的矛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崇富、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万宝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所所长李实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0.4警戒线。纪宝成认为,分配不公问题开始从传统的收入分配不公领域向“存量不公”,即“财产不公”、“机会不公”、“能力不公”等领域扩散和传递,并同时出现“财富世袭”、“权力世袭”和“事业世袭”现象,社会阶层流动大幅下降。
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专家们强调,贫富差距拉大将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万宝瑞认为,差距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制约障碍。纪宝成特别强调,两极分化侵蚀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实现基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说,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抱怨文化”的蔓延。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认为,中国能否走上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将决定中国未来社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说,必须正视两极分化的负面效应。
我国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专家们从所有制、思想基础、发展方式、分配不公和资本差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刘国光说,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是收入差别拉大的重要因素。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认为,应从所有制和初次分配中动脑筋,这是关键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指出,在经济学中有三种形式的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不同的人对这三种资本的掌握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物质资本,城市有,农村无;
人力资本,城市高,农村低;
社会资本,城市有,农村无。经济愈往前发展,城里人的三种资本越来越多,而农民的三种资本即使有所增加,城乡的差距、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和差距继续扩大的重要原因。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对策与建议
专家们强调,要按照渐进、有序的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是明确宣布开始“先富”向“共富”过渡。刘国光提出,要明确宣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经完成任务,逐步转变为“实现共同富裕”政策,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国防大学教育长夏兴有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说,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刘国光指出,只要保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贫富差距就不会恶性发展到两极分化的程度,可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以内,最终向共同富裕目标前进。
三是优化三次分配格局。李慎明认为,初次分配的优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刘国光提出,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增加民生方面的公共支出。厉以宁建议,调整地区之间的资源开采的收益比例,让西部得到更多利益。
四是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夏兴有认为,人民民主专政和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制度保障。李慎明指出,实现共同富裕关键在党、在各级领导干部。
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程恩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重视邓小平的“两次飞跃”理论,发展集体经济,搞集体化、集约化。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认为,关键是发展好城镇和县域经济。
六是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厉以宁说,农村必须进行产权界定,让农民有“三权三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承包地使用权证和房产权证。七是建立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与配套制度。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建议,通过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李崇富说,实现共同富裕要找准两个参照系,即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基本要求。纪宝成说,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方面构建“先富带后富”的长效机制。(李瑞英)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卫兴华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

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

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

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

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

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2013-02-1108:59:06来源:《红旗文稿》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有7人参与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

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卫兴华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坚决走共同富裕之路
文章来源:红旗文稿[作者:卫兴华]发布时间:13-02-0917:12:301756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条件和要求。报告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必须牢牢地把握八项基本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此强调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以往的中央文件中是很少见的。怎样认识和看待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

在改革开放前“左”的形势下,是不讲也不能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那时宣传什么穷革命、富则修(修正主义),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把重视发展生产力诬为“唯生产力论”,把关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批为“经济主义”、“福利主义”。那时,讲社会主义,就是强调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或计划经济)。于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就是提高公有制水平,扩大公有制范围,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共有制度。讲按劳分配往往成为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而且,只能靠在公有制经济中做工、种田获得劳动收入。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个体经济是资本主义,农民在庭院中种点玉米、南瓜,也被当作搞资本主义强迫砍掉。只能讲工人“为革命而做工”,农民“为革命而种田”,不能讲为发家致富而发展生产。把农民搞点土特产、发展点商品经济看作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堵截。所谓“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就是在堵塞发展商品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路。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农民也没有经营自主权。搞经济不重视经济效益,重视“算政治账”,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被模糊了。把某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行为作为资本主义道路批判,其结果是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事实上是抓住了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环节: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实现共同富裕。至于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是一致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条件。共同富裕就意味着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消灭。把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强调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中是第一次。
强调社会主义应快速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党的理论发展史上的首倡,但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首倡。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2页)列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6页)因此,我们党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这一点,是为了消除两种误解。其一是误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为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斗争的理论,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已经过时。认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不同于马、恩、列的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二是同样误解了马、恩、列的理论,或明或暗地质疑: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改旗易帜?习近平同志在新近中委、候补中委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就正本清源地讲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种源与流的关系。
社会主义要实现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让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在。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剥削与对立,平均分配,没有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但由于生产力极端落后,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存在阶级剥削与对立,存在贫富两极分化,不可能共同富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全符合马、恩、列的理论指导。没有改马克思主义之旗,易科学社会主义之帜。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笔者认为,这个本质规定中最本质的,应是共同富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是服从于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的,为其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也只有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相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否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切新社会制度都起的作用。《共产党宣言》中讲过,资产阶级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至于阶级剥削和两极分化,在原始社会中根本不存在。因此,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最本质规定,这是在本质前加一个“最”字的用意所在。二、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因为难以提出一个衡量共同富裕的绝对标准。需要分清把握共同富裕的几个不同层次。
1.将走共同富裕道路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区别开来。当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在特殊条件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时,即使实行了公有制,共同富裕也只能是作为发展的目标去努力实现。如果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原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转向共同富裕,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只不过转变过程可以缩短一些而已。就我国来说,目前讲共同富裕,主要是指走共同富裕道路,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目标实现时间的长短,要看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财富增长的状况。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在把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重视分好蛋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有的认为,生产决定分配与消费,先生产,后消费。因此应重在发展生产,做大蛋糕。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特别在当前收入差别过大的发展趋势下,应重在公平分配,分好蛋糕。还有人认为,实行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分配收入,必然会产生收入差别扩大,这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另有人认为,一个国家在起飞过程中,根据倒U分配理论,先产生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就会缩小。笔者认为,既要重视做大蛋糕,又要重视分好蛋糕,应把两者统一起来。从过程的顺序来说,只有先做好做大蛋糕,才谈得上分好分大蛋糕。但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

应将做好做大的蛋糕,及时进行公平分配。公平分配蛋糕,有利调动劳动积极性,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蛋糕不光是大小问题,还有质量好坏问题。
2.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即使消灭了剥削和贫富分化,都凭劳动和贡献获得收入,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财富的相应扩大,大家的收入都不断增加,逐渐走进富裕了,富裕的程度也是有差别的,住房的面积大小、级别的高低,会有区别;
汽车的大小与质量不会划一;
衣食的质量、品味也会不同;
银行存款的多少也会有差异。能力大、才智高、贡献大的会更富裕一些,这是合理的。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按劳分配、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分配,依然是社会主义的原则。
3.怎样把握和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的重要意义和走向?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有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措施。概括起来,依然是狠抓建设社会主义的两大环节: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力,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搞活、搞好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十八大报告的总题目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其所阐述的有关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容,都是以发展为手段、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报告的第一部分提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论述的前一段是概述发展生产力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困难问题;
后一段是概述在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走共同富裕道路中亟待解决的困难。
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需有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物质保障就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实行科学发展,重质量,重效益;
制度保障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十八大报告将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并列提出。后者的内容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制度,才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邓小平明确告诉我们:“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离开了公有制为基础或为主体,搞私有化,就必然是两极分化,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首先就是不走私有化的邪路。
4.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相对概念,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由低到高不断推进的过程。从全社会人民之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来看,即使达到了共同富裕的水平,富裕的层次也会有区别,而且,不同人们之间的富裕层次也不会固定不变,会有交叉和转化。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共同富裕的水平,依然是一个随着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会经历一个由初级共同富裕到中级共同富裕再到高级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实现初级共同富裕,不需要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GDP5万美元以上,只要缓和乃至消除了两极分化,实现了分配公平,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水平,人均收入达到1.5万美元左右,就可以进入初级共同富裕阶段。高级共同富裕阶段,应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事情。
5.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是什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需要不断克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不是摆着平坦大道可任你顺利前进的事情。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发展方面的难题外,更重要的是会碰到怎样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性难题。当前,我国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城乡70%到80%的职工在非公经济中就业。私营外资企业是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利润和雇佣劳动力的收入是天然对立的。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资料,部分私营外资企业工人的平均工资收入,只及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一半多,不少企业侵犯职工的正当权益。当然,多数私营企业依法经营,关心和维护职工权益,热心于公益和慈善事业,值得肯定和赞许。但一般说来,私有制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会产生贫富分化,难以实现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共同富裕。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放弃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原则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一定历史阶段,只能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从私营经济中产生的几十亿、几百亿的富豪,需要依法保护其财产,也不能限制富豪的人数增加和其财富的进一步扩大。只能从两方面致力于共同富裕:一方面重在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劳动者的生活状况,特别是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让广大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获得保证,充分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对富人阶层而言,应多交点税收,多行善举,多承担社会责任,多关心困难群体。特别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应多给职工提高工资和福利,保障职工权益。这样,初级层次的共同富裕也基本可以达到。重视和强调走共同富裕道路,本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面对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趋势,强调和着力于共同富裕,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在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好生活”,描绘出未来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时,不要在宣传中形成一种激励广大群众不实

际的片面期待与需求,忽视了另一重要方面,即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应为建设社会主义和美好家园,“各尽所能”,齐心奋斗,为社会多做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劳动者应主要靠提高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靠自己更多更好的劳动和才智贡献,获得更多的收入。在齐心协力做大蛋糕的同时,每人分得更大的一块。这也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推荐访问:助力 中国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 共同富裕助力中国梦1500字论文 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小论文25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