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正文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间:2022-06-15 1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3篇

【篇1】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从经济贸易看两岸关系

数学科学学院 132班 20132201167 谢巧云

摘要 台湾问题的是历史遗留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随着对台政策的转变,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日益频繁。10年6月29日,中国大陆与台湾20签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至此,两岸三地的经济贸易合作翻开了全新的篇章,中国大陆、台湾的经济贸易关系也随之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促进两岸贸易深化及融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事业。

关键词 台湾问题 两岸经济贸易合作 两岸统一

一、两岸关系史

台湾是中国最大的岛屿。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远望日本;
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
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仅为130公里。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除能源资源较为贫乏,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渔业资源、水力资源等都较为丰富。台湾地理位置独特,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自古以来就与大陆关系密切。最早有《尚书》的《愚贡》篇,有关”岛夷”的记载(岛夷指台湾先住民):以麻织品为衣服,以贝类为饰物,使用竹器,地产橘柚。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台湾,唐朝以后,东南沿海居民为逃避战乱,逐渐移民澎湖和台湾;
1360年元朝政府在台湾设置巡检司。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1430-1433年到过台湾。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在世界大陆和大洋任意驰骋,资本主义的扩张把世界各角落都联系起来。1544年葡萄牙人发现台湾称赞其为美丽岛。到了17世纪,欧洲殖民国家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亚洲,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国船只停泊地和货物中转站。在17世纪上半叶,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在台湾西南部和西北部进行殖民统治。之后荷兰人将西班牙人赶走,统治台湾西部的大部分地区。

1661年4月,郑成功在清军的追击下,以“大明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000名将士及数百艘战舰进军台湾,迫使荷兰在1662年2月1日签约投降,收复台湾,台湾进入郑氏王朝时期。在此期间大陆上的汉人开始大量移入台湾。

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台湾作为一个道隶属于台湾省。中法战争后,台湾在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清政府感到必须加强对台湾的统治。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该台湾省为行省,名刘铭传为台湾巡抚。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即台湾省。

近代以来,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而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日本威胁着中国的安全,日本成为虎视台湾的最大劲敌。在台湾方面,清朝虽然在1683年顺利将台湾纳入清王朝的版图中,但是对台湾却一直疏于管理,对于台湾的管理仅限于已经开发的区域,而对于尚未开发的区域则以划分界线的方式限制人民越界开垦,并且不纳入统治范围内,这些未开发的地区后来成为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日本明治政府自维新自强起,就有很强的对外扩张的欲望,琉球、台湾成为其首选的对外扩张的首选之地。1871年10月,一艘琉球宫古岛民的进贡船在回航时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南部海岸,船上有66人登岛上岸。但后来他们因闯入牡丹、高士佛两社台湾先住民地,54人被台湾原住民杀害,逃脱的12人则在当地汉人的帮助下前往台南城府,然后转往福州乘船归国。此事件称为“牡丹社事件”。日本立即利用“牡丹社”事件采取行动妄图侵略台湾和琉球。1873年11月,日本政府派外务卿副岛种臣以“中国派遣特命全权大臣”的身份出使中国,针对宫古岛民遇害事件试探清政府态度。清廷官方表示遇害之宫古岛民皆以接受中国之抚恤及遣返处理,此事件与日本无关。副岛种臣则大争琉球为其属地,又陈述小田县民遇害的详情,并且问清朝为何不承办台番。清朝官员以生番不服王化为理由推搪,又说:“化外之民,问罪与否,听凭各国办理。”“化外之民”的说法成为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和依据。

1874年2月,日本政府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随即筹募侵台军队“台湾生番探险队”3000人。5月,日军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下令向台湾进军。日军在琅峤登陆后。分三路向牡丹社发起进攻,于六月初占领牡丹社,中旬进占龟仔角社,并以龟山为中心建立总督府。之后,日军移营龟山长期驻扎,但在热病的侵袭下,日军纷纷病倒,总指挥西乡从道中将要求日本政府早日撤兵。

在日本正侵略台湾初期,清政府并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随着战争的进展,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5月,清政府照会日本外务省,就日军入侵台湾问题提出交涉,并随后任命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5月11日来台查看,办理台湾海防和各国的外交事务,全权处理此事。6月中旬,沈葆桢带兵渡海巡视台湾。他一方面积极和日军交涉,劝其退兵,一方面招募兵勇、添置军械,准备必要时用武力将日本军队赶出台湾。后经双方外交交涉,请政府对日妥协,于10月31日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根据《北京专约》,日本方面要求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这就等于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地,终止了琉球与清廷的藩属关系。而清朝行使主权的范围包括全台湾,在双方签署条约之后不再有争议。清政府同意给日本抚恤银10万两,军队花销补偿银40万两。12月,日本军队全部撤出台湾。”牡丹社事件”是日本为入侵台湾而蓄意制造的一起政治事件。为了证明侵略的”合法性”,日本政府散布说他们攻占的土番地区乃“无主之地”,不在中国主权的管辖之下。对此分裂中国的谬论,清廷据理驳通,严正声明:台湾从来就在中国的版图之内。”牡丹社事件”虽然最终以清政府的妥协而解决,但它又一次证明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

日本在牡丹社事件中虽然对入侵台湾失利,却获得清朝政府的赔偿和琉球国,更加有恃无恐,开始侵略清王朝的另一个附属国朝鲜。1984年7月23日,日本军队突袭汉城王宫,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侵华政府,扶植和建立傀儡政府,控制朝鲜政局。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舰和广乙舰,并击沉了清军的运兵船,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路站和海战两个战场。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战役。平壤战役,清军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有利因素,但因为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致影响整个战局。平壤战役结束后,中日海军主力集结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域开战。由于中方指挥不当,战斗一开始就失去了统一指挥和联络,各舰陷入独立奋斗的境地。虽然北洋军官浴血奋战,最终以惨败告终。黄海海战后日本侵略辽东半岛又攻下中国旅顺,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随着清军的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日本很快攻下威海卫。1895年2月17日,日军在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军事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以清廷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而告终。中日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清政府进行高额的赔款,同时割让领土,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完全占领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统治长达50年之久。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我国恢复了在台湾的主权,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接收台湾。而在1948年国共内战中,国民党节节败退,最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名党退居台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形成了现在两岸分离的局面。

二、建国后中国大陆对台政策

(一)“武力解放台湾时期”

建国前后,毛泽东筹划以武力解放台湾。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础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之后,始终没有放弃武力解放的方案。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设想,解放台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
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
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到1979年1月 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大陆与台湾整整历经30年的军事对峙时期。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口号与中国国民党"反攻大陆”口号在两岸对峙与对外宣传过程中也持续了近30年。从宏观上分析,这一时期的两岸关系是以武力对抗为主要形式,以政治宣传与政治斗争为基本特点的"死水期”。

(二)坚持和平统一时期时期

1790年1月1日,中国政府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希望尽快结束目前分裂的局面,团结在一起。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订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个中国”是其核心,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一国两制”最早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得到了成功实践和先行示范,赢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赏,显示了它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三、两岸政策对经济贸易的影响

自1949年开始至1978年海峡两岸持续了长达30年的政治和军事对峙,两岸间经济贸易往来曾经一度基本中断。直到1979年,在中国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扩大经济贸易交流”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对峙才开始出现转折,纵观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至今。直到1979年,在中国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提出两岸三通,发展贸易、互通有无,扩大经济贸易交流”海峡两岸长达30年的对峙才开始出现转折,纵观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至今,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两岸贸易恢复时期(1979年一1987年)

为了落实《告台湾同胞书》发展两岸经贸交流,国家外经贸部于1979年5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一台湾贸易的暂行规定》,通过优惠措施和相关开放政策积极推动两岸贸易发展,两岸的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5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15.2亿美元,累计贸易总额达到55.6亿美元(见表2),两岸的贸易关系逐步得到缓和,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可是由于1979年至1985年台湾当局采取拒斥往来的消极态度对待海峡两岸关系,蒋经国在1979年4月提出了“偏安拒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31,阻碍两岸的经贸恢复,在这一阶段两岸的贸易主要通过第三个地区转口开展两岸民间贸易,并呈现出波动式上升,虽然1979年和1980年的两岸贸易分别同比增长67.4%, 303.9%但是1982年1983年和1986年两岸贸易又分别同比下降39.4%, 10.8%和13.3%(见表2)。总体来说,尽管台湾当局宣布拒绝与大陆往来,但由于大陆单方面对台湾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利益的驱使下,台湾政府也开始默许非官方经济组织通过港澳开始与祖国大陆进行间接贸易。因此,越来越多的台商开始涉足两岸贸易,两岸的贸易额开始呈现波动式大幅上升。

(二)第二阶段、两岸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一1991年)

1987年,在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允许普通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后,许多台湾民众得以用探亲之名赴祖国大陆进行实地考察,获得更多的贸易信息32同时随着台湾来大陆的人数越来越多,海峡两岸的经贸活动也开始迅速增长起来。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以法令的形式给予赴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投资的台商提供了更大的优惠与便利。1989年,台湾“行政院夕’公布了《两岸人民关系暂条例》,正式允许台湾同胞以间接方式赴大陆从事经济贸易活动。这一时期,由于两岸贸易政策的松动,两岸的贸易总额实现飞跃式的增长,从1988年 的27.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991年的57.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41.7%。

(三)第三阶段、投资带动贸易发展时期(1992年一)

1992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掀起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热潮,确立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台湾同胞赴大陆投资和贸易的吸引力和热情。同时,祖国大陆对台的经贸政策不断规范化和法制化,1993年《对台湾地区小额贸易管理办法》,1994年《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的相继颁布体现了祖国大陆发展两岸经贸的决心,进一步鼓励台商赴大陆的投资,为台胞赴大陆投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台湾当局虽然不予追究台商经港澳对大陆的间接贸易,但是在制定法令时仍然不忘用“贸易监测系统”对两岸的经贸加以限制。因此,这时期两岸经贸发展特点是继续在“政冷经热”的环境下以投资带动贸易的发展。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总额从1993年的85.9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29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7.4%自中国加入WTO至今大陆与台湾的进出口额总体上快速增长,但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进出口增长速度稍微有所下降。在两岸进出口贸易中台湾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并且进出口贸易差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2009年,虽然处于经济危机的一年,但是两岸贸易额仍高达1062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自台湾的进口额为857亿美元,而出口额为205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额高达652亿美元。大陆仍是台湾的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0年,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2008年的贸易总额。根据中国与台湾统计年鉴2011年的数据显示,2010年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已达1454亿美元,在两岸贸易中台湾仍旧处于贸易顺差地位。并且,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两岸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对大的比重,两岸的贸易额每年都在快速增长。

四、经济贸易状况对两岸统一有重要作用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两岸人民多年来的努力,两岸关系得到较好的发展。两岸民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大大增进了两岸人民的互相了解和交流,增强了同胞之情。目前我们仍需努力扩大两岸在更多领域的交流,而在各种交流中,两岸的经济交流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全面发展能够带动两岸在市场、资本、劳动力、产业、科技、文化以及教育的互补互利的发展。

就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而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也存在着互相呼应的效果。经济关系的发展必然会对政治关系产生影响,这就是经济的外溢到政治的效果。当然政治关系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关系的发展。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良性循环到一定程度,再加上其他因素,就会是政治问题的以良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唐昊、陈岸涛 《形势与政策概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国初 《海峡两岸经贸交往与两岸统一的关系的研究》 《经济界》1998年5期

3、小岛季夫 《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89年11期

4、郑伟 《国内外学界关于1949_1978年两岸关系的研究综述》 《台湾研究集刊》 2014年6月15日

【篇2】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形势与前景分析

摘要:今年以来,以欧美为主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发达国家是否会重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困境?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世界经济何去何从?本文中提出,尽管当前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我们仍面临着难得机遇。

21世纪头10年的世界经济先是繁荣发展,随后便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进入了艰难复苏的“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2010年世界经济实现复苏性增长后,迎来了本世纪第二个新10年的开端——2011年,人们对此抱以厚望。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2011年已过去大半,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并非此前多数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那么乐观,前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一) 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复苏进程很不平衡

今年伊始,世界经济总体上在上年的基础上保持着复苏态势。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预计2011和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将延续去年的复苏态势。

但事实上,复苏进程还很脆弱、很不平衡。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定,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的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以及近一段时期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都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基本面看,风险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

特别是前期量化宽松政策刺激带动的复苏,随着量化宽松政策执行的结束或减弱,停滞的可能性有所增加。美国一、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分别增长0.4%、1.3%,大幅低于去年四季度3.1%的水平,不少生产、需求指标出现走弱态势,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复苏乏力。

第二,随着部分国家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形势的骤然紧张,欧元区又一次被推上了债务危机的风口浪尖。如果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趋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欧元区核心国家有可能被拖下水。债务危机成为欧元区挥之不去的阴影,也为世界经济形势增添了另一层面的不确定性。

第三,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各种大宗国际商品价格轮番波动,虽然有受到全球极端天气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也进一步表明,市场上流动性泛滥和投机炒作是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通货膨胀已成为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巴西7月份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
印度6月份批发价格指数上涨9.4%。为了抵御通胀风险,新兴经济体不断加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的强劲复苏。

今年下半年,在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情况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下调了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种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确实又到了一个需要警惕和呵护的时段。

从上述世界经济的基本面看,世界经济正笼罩在部分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和经济疲弱及失业率上升的阴影下。欧美能否从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拔出双脚?世界经济的走势又将向何处发展?这一切的答案依旧存在着悬念,需要时间做出回答。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世界经济并未全面走出危机,也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仍然面临着下行风险。

(二) 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既有挑战也有难得发展机遇,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一定程度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近一个时期,关于世界经济可能二次探底的议论再度引起各界关注。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从世界经济的风险因素看,虽然未来世界经济仍将处在一个复苏阶段,但下行风险犹存。首先,美国经济可望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但增长率将会有所减缓,失业状况要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比较困难,消费疲软仍将是美国难以化解的难题,为此美国则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规模,继续刺激经济。一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失灵,美国经济可能再度衰退,世界经济也将受到冲击。其二,在债务危机仍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有可能出现反复和波动。其三,虽然前一段时期日本经济正在逐渐摆脱长期衰退的困境,但地震和海啸以及紧随其后的核泄漏危机又将日本经济带入了一个非常时期,再加上日元升值和经济结构性问题以及政府频繁更迭等因素影响,其经济增长速度受到制约,其间经济出现反复也有可能。其四,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并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不断升温的通胀压力和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正严重影响着新兴经济体的复苏,而且如果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必然也会拖累新兴经济体。与此同时,一旦美国加大刺激经济措施的力度,美元的新一轮贬值将导致全球性通胀上升,新兴经济体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也要看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我国既有挑战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尽管美欧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确定的,这使得我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着较好的环境和机遇。

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改变。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
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
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尽管近一个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为缓解通胀压力纷纷采取加息等措施,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但长期增长动力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这种经济态势的此起彼伏,显然对进一步缩小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差距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张永军.世界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2]吴雪明. 世界经济形势研讨会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01期.

【篇3】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2000 3篇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2000 1

  摘 要:当代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矛盾特征:在认知心理上表现出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在认知过程中表现为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而在认知状态上则呈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的特点。深入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对于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大学生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1]。在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科学把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知心理:趋同性与独立性共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知往往建立在一定的认知心理基础之上。研究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特点,首先就要研究他们的认知心理。有关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同时呈现出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特点。

  趋同性在心理学上又叫场依存性,是指人们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依赖于内部或外部参照物的倾向性[2]。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认知形势与政策时潜意识当中愿意向群体看齐,保持在关注热点和主要观点上与群体的一致性。大学生之所以在认知心理上呈现出趋同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于集体生活的影响。大学生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作借鉴,接近二十年的教育大都是服从教师、服从家长,因而会形成严重的从众心理,而这会作为一种心理惰性影响他们在大学时期的认知方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都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集体生活中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使学生对形势政策的认知表现出很强的趋同性。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趋同性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会促使学生中思想热点的形成。在集体中,由于同学之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互相影响,各种信息的传播在集体中呈现出了迅速、及时、波及面广、影响深刻等特征,容易形成集中的热点。其次,它会使学生的情绪表达趋向一致。大学生集体中的舆论、风气、规范等会潜在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而容易形成“共振”,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也易达成一致。所以,当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形势政策时,就容易受其他同学的影响,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与其他同学不一致时,群体中潜在的心理压力便会促使他们改变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尽量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

  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认知领域的独立性,从积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创造性,从消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叛逆性。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在分析问题时敢于打破常规,想前人之未想,容易形成许多新的观点,一旦加以合理引导,就会转化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强大推动力。另一方面,建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基础之上的叛逆性又使大学生本能地排斥任何理论说教,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容易形成许多过于偏激的观点,从而给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大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等政治色彩浓厚、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习惯于独立地、批判地看待,并依据自己所了解和掌握的形势政策信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所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因而认识本身就带有不自觉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而言,还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学生所关注的最新形势与政策信息,往往在课堂上得不到及时有效地介绍;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上得不到正确合理地解释。因而通过课堂这一渠道得到的信息中任何缺陷,都可能成为他们否定形势与政策正面教育的理由,从而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表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心理上同时呈现出的趋同性和独立性两个看似对立的特征,其实并不矛盾。趋同性表现为大学生群体认知的共性特征,主要是整体观点、兴趣热点和思维方法的趋同;独立性则更多地表现为个体认知特征,这种特征既可能是积极的――创造性,也可能是消极的――叛逆性,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开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大学生认知心理上的这两个特点,一方面,通过加大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构建统一的舆论场,引导大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另一方面,在开展形势与政策教学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重点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二、认知过程:稳定性与多变性同在

  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心理认知基础之后,就开始了认知过程。这种认知过程既不是匀速直线上升也不是匀速水平推进的,而是同时呈现出变与不变的矛盾特性,从而推动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认知过程呈现出波浪式推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矛盾运动。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过程中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已经不再满足于在感性层面,大学生已经具备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理性认识,表现为认识的深刻性。二是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但由于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一旦形成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某种认知,就很难改变,从而表现为某种思维定式,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教条主义的束缚。导致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认知呈现出稳定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一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小就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经过多年的思维训练,大部分学生都培养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二是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我国的新闻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致性使得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知也相应地表现出稳定性的特征。三是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身心发育渐趋成熟,基本上能够做到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深入分析形势与政策问题。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2000 2

  《形式与政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关注世界,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的世界,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对形势与政策有着敏锐洞察力,能够正确把握形势与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不能做到“识时务者”,一心只知道埋头苦读,不关心国内外形势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狭隘的目光所束缚,禁锢,最终留于平庸。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环境制约着一个当代大学生成功的机率,试想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发展与进步必然受到其影响,个人寻求更大发展的机会也必然会减少。当代大学生如果不能认识与把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充分了解决定政策的形势,准确判断政策如何改变未来的形势,逆者社会的大形势而为,可以想象失败是最终必然的结果。因此只有准确灵活的掌握当下的形势与政策,我们才能接着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目标,制定最终可行的发展方案与计划,并凭借着自己不断的刻苦努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最终取得最后的胜利。

  了解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认识中国,了解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身的大理想,大发展。

  形势与政策教育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国际竞争中,为什么有的国家胜出,有的却一败涂地?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诸多豪华车主要生产厂商的大本营?中国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世界局势如此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就可以以此作为跳板,无论在经济或国际地位都会上身一个等级。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会有很多的阻碍,因为其他国家会眼红,中国威胁论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外界却把中国比喻为“救世主”。中国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对外国的威胁,中国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而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所有,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学校开设形式与政策课是我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不仅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开阔了我的视野,同时还培养了我的能力与责任感。它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认识中国,让我们感受社会的形势和国家的政策。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习当今世界的形式与政策的目的在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当今世界形势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

  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

  2020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政策论文2000 3

  学习形势与政策已经有一个学期了,虽然这个学期的课较少使我们感觉意犹未尽,但我的收获却很多,尤其是在一些现在很敏感和热门的话题上有了很多新的看法。并且是我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对问题的见解也更加客观。

  这学期的形势政策课涉及到国际国内形势、国内政策等宏观问题。老师通过滔滔不绝的讲述和丰富多彩的素材让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真正思维活跃的人的不凡表现力,形势政策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解当今局势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复兴。社会的大发展早以成为决定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又是受社会的大环境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我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受到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利用形势与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握住当前的发展方向,让其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和能力。

  在学习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时候,我有更多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突破是: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向农业企业流转,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选择试点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这些重大论断和政策突破,必将对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从理论上讲,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城乡要一体化发展。

  农业和工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支柱产业,农村和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两个基本区域。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离不开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同样,工业和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的支撑和促进。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如果把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割裂开来,使它们失去相互联系,形成两个封闭的体系,那么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就会遇到极大障碍,农业和农村就发展不好;工业和城市的健康发展也会遇到极大困难,工业和城市也发展不好。也就是说,城乡分割,城市和农村都发展不好。只有城乡一体,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工业和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深刻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政治素质教育的必修课,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我们的政治素质修养,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帮助我们在反思当今世界中国落后的症结,总结当今世界中国进步的原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发奋图强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励下,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当代大学生才能肩负起国家蓬勃发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实现自我价值,报效祖国,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形势与政策课,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 形势 政策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 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15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