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全文)

时间:2022-06-10 16:5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全文)

 

 2023 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 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

 2.原因:

 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重要原因(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3.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注意把握史实)

 ①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 ②战国时的秦国:重农抑商 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

 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

 ③汉代:专卖制度,全面控制工商业。

 ④中唐以来:对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松动)

 ⑤明清:闭关政策——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4.评价、影响(认识):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注意两个方面)

 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初期,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到明清时期,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

 二、海禁和闭关政策 1.实施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扩张和对中国的侵扰。

 2.影响:(注意了解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

 三、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从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秦汉时期,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1.两汉时期:是较轻的田租;很重人口税、更赋(一种代替徭役的税)。特点:①交纳实物;②以人丁为单位;③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

 2.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征纳的标准是: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3.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特点:受田农民以户为单位,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4.唐朝 ①唐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的,一种轻徭薄赋的赋税制度;其中的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或布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影响:(注意两个方面)积极: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消极:以人丁为计征对象的租调制和租庸调制的基础是

 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丧失土地,这种以人身为本的租庸调制就不可能维持。

 (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新税制产生)

 ②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减少,国家财政紧张。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重新编订户籍,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赋税制度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另一方面,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的条件:(在发达的农耕经济内部)

 (1)发达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2)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熟练的工人。

 (3)发达的商业和古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4)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

 (5)传统科技的发展。

 2.概况: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集中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制瓷业,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3.发展缓慢的原因:(注意了解)(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4)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总之,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认识(注意了解):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

  国 西

 方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

 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 鄙薄科技

 思想解放 重视科技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

 海外殖民 五、经济重心的南移

  1.中原人民的南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两晋之际 中唐 两宋之际 原因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内迁;东晋政权在南方建立 安史之乱爆发 靖康之乱

 影响 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北方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提高 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民南迁的共同原因:北方战乱

  2.人口南迁的影响:

 (1)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2)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改变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4)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5)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3.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根本原因);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自然条件优越→主观原因);④统治者重视;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南移的过程:(江南开发的过程)

 ①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时期;②进一步开发: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完成南移:南宋。

  (3)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①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②文化重心的南移。

 ●江南地区的开发给我们的启示:

 今天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建设者要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具有不畏辛劳的奉献精神;青年学生需要发愤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推荐访问:高考 经济政策 备考 2023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史选择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