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回顾与展望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完整版】

时间:2022-07-09 13: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回顾与展望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回顾与展望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完整版】

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6篇

【篇一】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浅析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鸿篇巨制——评《生态美学丛书》

论文关键词: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 人与自然
论文摘要:顺应生态美学研究良好得进展态势,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撰写得《生态美学丛书》得出版,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探讨生态美学得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得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得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得考虑.丛书中论及得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判等咨询题,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得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进展前景得科学预见.
自20世纪70年代起,生态美学在西方获得迅速进展,非常快成为美学界得一大热门话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得生态美学研究逐渐引起更多学者得关注.随着中国生态咨询题日益突出,生态美学研究呈现出良好得进展态势,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理论阵地正在拓展,相关讨论不断深人.山东理工大学于2002年成立了“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这一研究机构成立四年多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得学术工作.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该中心撰写得《生态美学丛书}x 5本),这是迄今为止一个科研机构在生态美学研究中所集中出版得第一部丛书,这套丛书得出版,关于在那个领域开展学术工作得研究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领域得差不多咨询题,开阔我们得视野,丰富我们得认识,更重要得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人探讨生态美学得平台,从而得以在国际美学得大舞台上展现中国传统美学深远而宽厚得智慧,以及中国当代美学研究者严肃而审慎得考虑.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得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得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得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得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得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得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得进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得进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得严峻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得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得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得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得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得经济与文化得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得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得进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得妨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物欲泛滥、工具理性泛滥、环境污染日趋严峻、人性异化等等咨询题.生态美学得诞生能够讲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而恒久得关系.
生态美学是20世纪后半期哲学领域进一步由机械论向存在论进展演进得具体体现.生态哲学及与其相关得生态美学得出现,标志着20世纪后半期人类对世界得总体认识由狭隘得“人类中心主义”向“火类与自然同构”得生命体系这一崭新观点得转变.生态美学得提出实现了由实践美学向以实践为基础得存在论美学得转移.通过20世纪得两次美学大讨论,最终确立了实践美学在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中得主导地位.生态美学得提出,进一步推动了美学研究资源由西方话语中心到东西方平等对话得转变.只是,因为时刻较短,相关研究尚未充分展开,在许多咨询题上认识尚待深人,也不可幸免地存有分歧.这些咨询题得深入讨论必将推动生态美学得进一步进展.因此能够讲,这套既包括坚实得基础理论研究,又兼具新锐学术观点得《生态美学丛书》得出版,称得上恰逢其时.
在这套丛书中,韩德信教授通过百年回眸,解析传统思维方式得现代转换,畅谈新世纪文艺学得进展走向.在百年文论得回忆之后,令人信服地指出了生态文艺学产生得必定性和必要性.关于百年文艺学进展脉络得高屋建领式得梳理,以及生态文艺学转向得条分缕析式得论述,称得上纵横裨阖,而又精微独到,多有真知灼见.盖光教授在《文艺生态审美论》中集中论述了生态审美得‘洽法性”,以及文艺生态审美构成论、文艺生态审美存在论;生态审美方法与思维论;生态主客体艺术结构论;文艺生态审美价值论;自然生态艺术审美论;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艺术审美论;生态艺术一审美创化论;走向“大美,之境等.站在现代人类学和生态主义立场上,盖光教授得精深论著无疑是对丰富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得巨大贡献.张艳梅、吴景明、蒋学杰三位博士得“生态批判”,对西方生态批判理论进行了系统疏理,对西方生态批判得现实背景、思想资源、理论基础、要紧原则、典型特征、进展脉络作了高度得概括和明确得界定;同时对欧美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批判视野下得中国现当代文学加以扫描和审视,得出了非常多重要得结论.岳友熙博士得“生态环境美学”,要紧论述了环境美学得生态存在论基础;生态环境美学得价值论基础;环境美学得生态伦理学基础;生态环境美得差不多形态;生态环境美得审美特征和规律;生态环境美得建设等咨询题.王立等人得“生态美学视野中得中外文学”跨越古今,纵横中外,既有对中国古典文献《周易》、《庄子》得生态阐释,也有对现当代经典《边城》、《怀念黑潭中得黑鱼》、《怀念狼》得重新解读;还有对国外生态思想鲜亮得《白鲸》、《瓦尔登湖》、《沙乡年鉴》、《老人与海》、《寂静得春天》等篇章得深人剖析.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得有机结合,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得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进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得考虑,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得探讨.但不管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得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得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从生态学得方向研究美学咨询题,将生态学得重要观点汲取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得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得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得当代存在论美学.假如以1950年海德格尔发表《物》一文,提出‘厌地神人四方游戏”作为开端,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寂静得春天》则能够看成是生态批判得“里程碑”.1978年,鲁克尔特提出‘生态批判”与“生态诗学,概念,标志着生态美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进展与深化.伴随着生态批判成为‘显学”,20世纪90年代‘环境美学”得到长足进展.2006年,国际美学学会会长、荷兰美学家海因兹·比兹沃德在我国参加学术会议时指出,当前艺术美学、生态环境美学与生活美学构成了美学得热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山东理工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完成得这一套((生态美学丛书》正是对国际美学在21世纪最新进展得一种积极主动得呼应.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得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开始进人更加系统和深人得研究时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生态美学研究目前已历经13年之久,呈现出较快得进展趋势.随着我国科学进展观与和谐社会目标得确立、“以人为本,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得提出,我国当代生态美学得进展正在拓展现实生活空间;从国际学术界来讲,生态美学于20世纪中期产生以后,在人们越来越体认到环境咨询题关于人得生存威胁日益加剧之时,包含生态美学在内得各种生态理论引起越来越多得学者参与和读者关注.
生态美学得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得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得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得视角、存在得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得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汲取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闻名得“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闻名得文学得生态批判方法.这种生态批判方法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得扭曲与施虐.因此成为文学批判得重要视角.再次,它促进了生态文学得进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得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得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得生态美学智慧,要紧是道家得“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得“一阴一阳之谓道”得理论.
近年来,伴随着人类日渐清楚地认识到自身不能回避得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想、生态观念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和重视.生态思潮开始深人人心,同时波及到人类生活得各个领域.从生态和环保得角度进行美得价值取舍,差不多成为当代美学关注得重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生态美学得提出及其研究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对世界美学得最突出贡献.生态美学突破主客二分二元对立得认识论思维模式,建构了以人与自然整体和谐关系为原则得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是高于生态实践得精神理念.在哲学层面上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它是艺术哲学,归根结底,生态美学研究得仍然是人得生存咨询题.但由于文学艺术是更为宽阔得审美对象,是产生美感和进行美育得精神领域,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得世界,美学必定要予以关注,而以生态得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原则,以生态得观念、思想为指导去看待和研究文学艺术,又形成文艺学意义上得生态美学,或称生态文艺美学,也有人称作生态文艺理论、生态文艺学.这套丛书中论及得当代文艺学转型、生态存在论美学、文艺生态审美、当代生态文学与生态批判等咨询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是对生态美学得系统阐释,也是对生态美学生命力和进展前景得科学预见.
在生态美学和生态文学得讨论中,中国学者有自身独特得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思想中得相关性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得世界观,与蕴涵在当代生态美学中得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得.不管是儒家得“天人合一”、道家得“道法自然”,依然佛家得“善待众生”等生态智慧,早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我们构建当代生态美学理论与进行中西对话得宝贵财宝.不可否认,生态美学是一个新兴得同时也充满争议得研究领域.《生态美学丛书》在立论上则要紧凭借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事实证明,生态、审美与人文三者之间得统一只有在当代生态存在论“此在与世界”得在世结构中才有可能,而在传统得主客二分得在世结构中三者是不可能统一得.因此,哲学理念之由认识论到当代存在论得转变成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成立得前提.所以,生态美学作为美学得新得生长点,它得进展仍然处于建构得过程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专门是对其特有内涵得探究更应成为我们今后努力得重点,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得生态美学理论形态更是艰巨而繁重得任务,但生态美学得进展非常可能是我国美学走向世界得一个契机.相信这套丛书得出版必将关于当代中国方兴未艾得生态美学进展起到重要而深远得推动作用,这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这一新得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得重要实绩.

【篇二】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钟振清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guang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 generall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Through a brief review of the course of guang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major measures, some enlightenments of "guang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ystem reform were summed up, and for a period of time,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n Guangxi made brief outlook.%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总体上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从1978~1984年)、初始改革阶段(1985~1995年)、积极探索阶段(1996~2005)和深化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四个阶段。通过简要回顾广西科技体制历程和重大举措,总结出三十多年来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广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简要展望。

【总页数】3页(141-143)

【关键词】改革开放;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基本历程;改革展望

【作者】钟振清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对体育科技发展的影响 [J], 陈上越; 陈作松

2.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回顾展望 [J],

【篇三】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旗帜》——一部弘扬主旋律的鸿篇巨制

季明

2011年06月28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正在热播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旗帜》,全面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光辉成就和宝贵经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90年来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对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旗帜》把党的历史置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中,置于国际社会大背景之下,紧紧围绕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深刻阐释了是历史和人民在艰苦探索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鲜明揭示了这种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反映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形成的宝贵经验、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观看《旗帜》,像看一部用电视手法写成的党史巨著一样,对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命题产生新的感悟,对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的能力产生新的认识,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充满坚定的信心。

  如何使大量资料、数据和浩繁的信息像珍珠一样串在一起闪闪发光,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效果,这是文献纪录片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大关键。《旗帜》在史料的取舍运用方面,注重于从实际出发,从具体事例出发,既旁征博引,又注意个案;
既有宏观方面的史料、数据和信息,又精选了微观典型事例;
既有对历史的清晰审视,又有对现实的厚重思考。《旗帜》使用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许多场景都是取自于历史发生地,一些历史照片、历史档案、历史胶片和影像等珍贵资料都是首次出现,使得该片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同时,该片所采访的一些事件的亲历者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又对历史事件从理论层面作出分析评论,更增加了该片的历史厚重感和理论穿透力。

  艺术只有面向大众,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深入人心。《旗帜》的成功,离不开语言的通俗化、大众化。该片在反映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过程时,没有用抽象的概念演绎和繁琐的逻辑论证,而是把严谨的历史结论用通俗清新、富有哲理的语言娓娓道来,用人民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和翔实而权威的事实和数据去说话,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通俗易懂的解说与画面的完美结合,再加上平实的语调配音,饱含深情而又充满力量的解说,增强了该片的吸引力、感染力。

  在媒体传播中,影视媒体比纸质媒体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给人提供立体和动态的视觉效果。《旗帜》气势磅礴,制作精良,采用最新技术,画面精美、风格清新,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恢弘历史图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该片片头采用“钢水浇铸党徽”的形式,寓意我们党百炼成钢,这种视觉艺术性和深厚寓意的有机融合,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内在的庄严感和崇高感。该片多处运用航拍画面,场景宏大,气势壮观;
多处采用三维动画手段表现,丰富了影像的表现力、强化了叙事感。整个文献片结构新颖独特,画面生动形象,做到了画中有音,画中有话,耐人寻味,启人思考,催人奋进。

(责任编辑:王倩)

【篇四】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朽木死灰,鸿篇巨制

朽骨随头却长肥,

木中生火更何为。

死生射利兼盐井,

灰心冥目外无妨。

鸿驾迎兮瑶华赠,

篇章高体谢宣城。

巨鳌莫戴三山去,

制从长庆辞高古。

【篇五】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大特征”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

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一篇谈话(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一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战略规划(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

第五阶段:改革开放继续推进(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六)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七)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30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至世界第四位,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人民得出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篇六】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China Tibetology during 40 year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作者:郑堆[1] 作者机构:[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出版物刊名:中国藏学 页码:5-16页
年卷期:2018年 第A01期
主题词:中国藏学研究;改革开放;成就;展望

摘要:1977年,邓小平同志批准编撰出版《藏汉大辞典》,标志着中国藏学研究春天的到来。文章从国家政策、研究机构、专业队伍、研究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学术交流等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针对新时代的中国藏学所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为西藏及四省藏区"四个文明"建设服务、加强对藏传佛教研究、继承和弘扬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藏学科研人员的总体素质等6个方面的希望。

推荐访问:鸿篇巨制 史论 展望 回顾与展望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 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2022 回顾与展望的鸿篇巨制中国改革开放史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