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百年改革(2022年)

时间:2022-07-07 13: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改革(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百年改革(2022年)

百年改革4篇

第一篇: 百年改革

艾 康:百年清华,百年新闻

——人物: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柏生

点评:选题不错,有益有趣,叙事生动,情感诚挚。若能将主题再提炼一下,论述再集中一些则更好。鲁迅先生的经验值得借鉴,即尽可能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毫不留情地删去。

请留意一些写作问题,包括推敲字句、标点符号等。附件是略作修改的文稿,不见得都恰当,仅供参考。

一、人物简介

陈柏生,笔名柏生,肖柏,柏子,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1946年至1948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朱自清先生正好是系主任,她作为朱自清的女弟子颇受赏识。

她历任新华通讯社北平分社、华北总分社编辑、记者,《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作为《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陈柏生是新闻速写和专访的写作高手。著有《笔墨春秋三十年》、《柏生新闻作品选》、《柏生专访集》、《晚清集》、《王若飞的故事》、《文泉集》、《新旧协和》、《心笔春秋》等。报告文学《竺可桢》获1978年全国报告文学奖,《卢嘉锡》获1979年全国科星奖。

邓拓对她的评价是“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

二、陈柏生与清华

陈柏生的祖父是清朝的翰林,父亲早年曾留学日本,母亲也出身书香世家。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氛围使她从小就爱好文学。她1943-1946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1946年至1948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学习,当时朱自清先生是系主任。

在人民网在2009年对83岁高龄的陈柏生专访的文章《人民本色: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柏生》中,可以读出来,这位仍旧耳聪目明的老人提到当年的岁月仍旧是满怀激情,她的第一句话是:“朱先生个子不高,和我差不多”,然后她说:“我非常尊敬朱先生”,在这次专访中,她用“敬爱的”这个词来形容朱自清先生。“当时我在清华求学,朱自清正好是系主任。他不仅课教得好,而且平易近人。”据老人描述,当时大家都住在学校,学习生活在一起,朱先生经常跟大家一起聊天,没有一点名师的架子。

陈柏生提到朱先生挺喜欢作为学生的自己,经常会给一些题目让写“命题作文”,那时候学生的练笔文章写的不长,通常多是1000多字,朱自清先生经常亲自指导修改。

看到了陈柏生这位亲历了那个年代的老人的描述,仿佛一个立体的朱自清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让我感到了那个充满学术激情、大师与学生共同存在的时代,一种自由的学术之气充盈在清华,那时候的清华,有一种整体上的“诗人气质”以及一种充满激情的“不羁之气”。

在清华的经历给陈柏生的职业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仅培养了她的写作气质,而且也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她做新闻的特色。她年轻时爱好广泛,尤其爱好文学和科学,于是借助当年在清华大学的优势,“差不多采访过当时所有很有名的科学家,其中的很多人一直都记得我”。

读她写在清华70周年校庆《清华杂忆》,我几乎激动的流泪,那是对清华精神的一种赞颂,而我,在将要迎来百年校庆之际,从三岁搬到这里开始已经在这个园子里生活了十六年,柏生文章中的一幕幕我都是那么熟悉,仿佛使拨开了清华中每一个事物尘封的隐形帘幕,看到了曾经的岁月,而那曾经激情的岁月又激励着我。文章中,陈柏生写道:“我沿着旧日的足迹,去寻找那些珍贵的记忆。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建筑古色古香的工字厅。这里曾留下当年我们师生相聚,热烈探讨时事问题的踪迹。穿过后厅,面对“水木清华”的横匾,是一片景色宜人的荷塘,荷塘边建起了两座毗连的“闻亭”、“自清亭”。这景物驱使我加快了脚步。顺着向西北流去的那条小溪,弯到了“静斋”后面的荷塘,去寻找朱自清老师写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的意境”,当时,是清华的70周年校庆,而今年,我们将迎来清华的百年校庆, 在这个特殊的时候,重读这篇名记者当年的作品,不由得激起了我特殊的情感。

这么多年,世界的命运起起落落,中国的命运起起落落,清华送走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毕业生,他们流向祖国的各个地方各个职业,甚至走向全世界,他们的命运起起落落。

但是清华一直在那里,这么多年它的一些地方也发生了挺大的变化,变得现代化了,可是,那种属于清华的气质没有变,陈柏生笔下的清华和我眼中的清华是一个清华,很多人说清华是一个工科学校或者技术学校,我不同意,因为说这种话的人,没有在夏夜的晚上,坐在荷塘边上,静静的看对面树的幽影,没有和情侣结伴走过主楼前的灯火,没有在清华的学生宿舍里闲聊到深夜。经历了这些,才算是感染了清华的气质,那是一种沉静中的大气,一种沉淀的诗性。原谅我动感情的文字,因为确实对于养育我的园子,塑造我的园子,我有太多的话说。

清华的老师,对我更是有特殊的意义,在陈柏生的这篇《清华杂忆》中,她回忆了朱自清老师,或许也只有清华的学生才有资格称朱自清为“老师”而不是“先生”,她写道:“记得一九四七年除夕,清华中国文学系举办了一个师生同乐晚会,朱自清老师带着病来参加。同学们给他化了装,穿上一件红红绿绿的衣服,头上戴了一朵大红花。他愉快地和同学们扭在一个行列里,而且扭得最认真。可惜那天我们没有把这动人的场面拍摄下来,但这情景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朱自清老师在别人心目中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高高在上的先生身上,可是作为清华的学生,陈柏生却能见到他最有人情味的一面,而这种人情味让先生的角色更为感人,清华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对生活的爱,对教学和学术的爱,对学生的爱,这种爱的力量甚至大于学问本身的力量。我的父亲也是清华文科的老师,这种爱也感染了我很多年,让我热爱生活和学问。

三、陈柏生论教育和她的新闻工作思想浅说

陈柏生一生关注教育,并且有很多思考教育的作品,以短文为主,这些文章我想在现在也还是有研究思考的价值。

在《学生健康第一》中,她的思考对现在仍然适用,她提到,“… …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课程负担过重,课外会议太多,平时缺乏适当的休息和体育文娱活动,精神上过于紧张劳累所致。同时,学生的伙食标准较低,管理方法有不好,以致同学们的营养不良”,现在的清华,食堂的伙食相当不错,营养不良的情况该是不会有,可是前面所提的课程负担重,缺乏休息和活动,她提到应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指导各级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订出增进学生健康的计划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并定期进行检查,她认为应该严格规定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获得必要的休息时间。

“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我想现在的清华很大一部分学生还是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因此在百年校庆之际,这些言论仍然可以促使现在的人们思考和行动。

她的思想十分开放,不仅仅拘泥于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而是超前的意识到了很多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而由于她毕业于清华大学,所以她的教育思想又是基于清华的,这就对于我们更有意义,因为三十年前的清华,和现在的清华,其实是一脉传承的。陈柏生特别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教师起的作用,在《重视外语教学》中,她在那个年代就把外语教学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指出外语应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素质在大学期间好好培养,当然现在的大学学生对外语的追捧已经是矫枉过正,已经不是把外语当作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而是一种“唯一”的追求,托福雅思满天飞,已经是需要纠正的现象了。

还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新闻专业思考的,她认为高校应该积极与事业单位进行广泛协作,她认为参加协作是一种很好的联系实际提高思想的办法,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质量,并把人们引导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我认为现在作为新闻系的学生,参加实际新闻工作的机会还是偏少,如果能够参加更多实际的新闻工作,在实际中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其实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陈柏生在《要从书本中求知识》中,特别指出新闻教育和新闻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两者又不能简单的划等号,理论来自实际,但又不等于实际,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时间好比是树根,理论知识好比树身。有根没有树身不能成为树,有树没有根,树就长不起来。只有有根又有树身的树,才能枝大叶肥,生长出鲜美的果实。因此,在对待书本知识和劳动实践的关系上是不能偏废的。

陈柏生作为一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她的新闻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她一生工作的结晶,很多都和现在的新闻教育思想相呼应,比如《从加强写作课说起》提出的新闻工作中写作技巧的重要性,比如《记者工作漫谈》中,她提到,记者最重要的就是有强烈的事业心,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活跃在采访第一线。

就她本人而言正是如此,她的一生有着长久而传奇的采访经历,从中提炼了卓越的新闻技巧。她在23岁的时候登上人民空军的飞机,参加了开国大典的空中采访,接受了开国领袖的检阅。那是一整天的忙碌的采访工作:“从机场回到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社,已是傍晚。顾不上吃饭,就匆匆拿出采访本、笔和稿纸,伏案奋笔疾书。当时就是想把现场亲眼目睹的感人事物和情景,都一一真实的写出来,为人民留下开国大典领袖和人民隆重检阅祖国空军飞行队伍的珍贵见证-- --《飞行在首都的上空》这篇速写”。

她最擅长的题材是速写,代表作是《写在绢帕上的诗》,这篇人物专访描写了邓拓和丁一岚之间动人而不朽的爱情,其实与现在主流的记者中立性的新闻观不同,她的写作,把自己也融进了故事中,专访文章中也夹杂着很深的自己的情绪和评论,比如在这篇文章中,就有,“我感叹地说”,“我接过了卷轴”等字眼,对邓拓作品的激赏跃然纸上,她用了“诗字双绝,字里行间,情长意深”等动情的文字来形容。

她的新闻专访写作思想可以概括成为下面这一段话:“专访中,记者可以出面,作为见证人,把读者带到现场,结识人物,了解事件;
可以在文章中勾画人物外貌、神态、衣饰、动作,描写人物对话,以及周围的环境;
也可以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见解,写得情景交融,使人一路读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陈柏生一生热爱新闻事业,在她的长文《我热爱新闻事业》中,她动情地总结了一生新闻工作中动人的片段场景,比如在会场中采访时遇到毛主席并与他交谈,以及与周总理签名留念并得到鼓励的过程,以及自己风华正茂时最初踏上记者道路时候的幸福回忆,抒写了自己的满怀激情。

她对于后辈新闻工作者的成长非常关心,写了《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用充满人情味的漫谈的形式教育后辈,给他们参考。她的写作非常朴实简介,没有多余的话,可是却充满了实际上的内涵。她指出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事无巨细的提到了各种技术性的准备工作,比如采访要到什么地方去,几时出发,什么时间赶到,要谈多长时间,笔和本等记录工具准备好了没有,采访要过细,通讯要写得生动感人,她的平和的文字,直到今天还值得未来将要成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学习。

当然本文并不能对她的思想一一叙述,只能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介绍,作为《百年清华,百年新闻》的一篇微不足道的我的一份的献礼。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

1、《柏生:新闻速写和专访写作高手》,邓涛、谭志红,《今传媒》2008年第五期

2、《浅析柏生“专访”的特色》,南珠,《新疆新闻界》,1995年01期

3、《常青树—记柏生》,张平力,《新闻与写作》,1986年12期

4、《柏生新闻作品选序》,华罗庚,《新闻战线》,1985年03期

5、《榕城五日留下的思念—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印象记》,《新闻记者》,1990年09期

6、人民网;李灿灿:2009年05月04日专访文章《人民本色: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陈柏生》

7、《访柏生师》,苏华,《新闻通讯》,1991年09期

8、《慈母般的叮咛—听柏生讲课》,顾梦斌,《新闻通讯》,1993年12期

9、《她乘受阅飞机采访开国大典》,肖邦振,《军事记者》,2009年10期

10.、《影响中国的新闻人—柏生》,候波,《新闻与写作》,2006年09期

11、《人物专访写作的几个问题》,塔兰香,《记者摇篮》,2006年08期

12、《笔墨春秋三十年》,柏生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13、《柏生新闻作品选》,柏生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4、《飞过天安门----寻访新中国开国大典受阅飞行人员》,萧邦振著,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

15、《王若飞的故事》,柏生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晚晴集》,柏生著,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17、《中外名人传记丛书—--朱自清》,张松林、刘健屏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8、《解读清华》,赵建林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清华的大师们》,黄延复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0、《清华人物》,齐家莹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21、《清华大学校史稿》,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著,中华书局1981年版

22、《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著,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中国新闻社会史》,李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4、《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篇: 百年改革

百年沧桑百年发展——南京大学百年史略

季为群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钟山紫烟,秦淮绿波,古都南京,总是令人神往,引发思古之幽情。南京大学作为植根于六朝古都的最高学府,历经百年沧桑,赢得百年发展。

【总页数】2页(39-40)

【关键词】古都;钟山;六朝;南京大学;百年

【作者】季为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K928

【相关文献】

1.百年沧桑铸学魂——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介 [J],

2.世纪庆典 百年辉煌——南京大学百年校庆追踪 [J], 张群

3.三合一·三元结构·三三制——南京大学三次重大教学改革的百年审思 [J], 陈骏

4.莎士比亚的中国百年——南京大学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J], 从丛

5.百年校庆 琅嬛书香——访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任天石 [J], 青石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三篇: 百年改革

关于建党100年的演讲稿_百年风雨百年歌,百年征途百年情

关于建党100年的演讲稿_百年风雨百年歌,百年征途百年情

百年风雨百年歌,百年征途百年情。蓦然回首,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百年党史蕴藏着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精神密码,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卓越智慧,解读着砥砺前行的制胜法宝。风雨兼程百年路,不待扬鞭自奋蹄,“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学习党史,领悟智慧,运用红色资源,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是我们脚踏实地开新局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立身处世成大业的力量源泉。
百年党史,是一部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开拓史。100年前的中国大地弥漫着腥风血雨:封建统治,日寇铁蹄,军阀割据,列强肆虐,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刻诞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种子洒向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要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从只有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 50 多人的小组织到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集体,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
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创造了无数个人间奇迹:航空母舰、隐形飞机、深海潜艇、洲际导弹、探月工程、杂交水稻、三峡大坝、高速铁路、港澳回归、奥运称强、量子通讯、北斗导航......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克难奋进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百年党史,是一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气冲霄汉的英雄史。刘胡兰慷慨就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献出年仅19岁的生命,江竹筠钢铁意志宁死不屈,雷锋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王伟南海驾机誓死守卫祖国领空,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钟南山84岁高龄仁心仁术“逆行”武汉,毛相林苦干七年凿出绝壁天路,黄文秀奋战脱贫一线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祁发宝殊死搏斗守卫祖国边疆....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前仆后继、星光闪烁、交相辉映,书写着一部气冲为霄汉的英雄史。

百年党史,是一部“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战斗史。秋收起义,八一建军,井岗山号角吹响;雪山草地,八年抗战,三大战役民族解放;炮击金门,援朝击印,反抗美苏霸权豪强;援越惩越,三分世界,中华屹立世界东方。
跨过“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娄山关,毛泽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翻过“山高路远坑深”的黄土高原,彭大将
军横刀立马,从容镇定;东北冰天雪地里,吃着草根树皮,喝着白雪雨水的杨靖宇带伤和日军周旋了几个昼夜;梅岭被围20多天的陈毅元帅仍抱着“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强烈信念!一场场惨烈的战争,一个个宝贵的生命无非是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领土的完整。
时光流转,98抗洪,08抗震,20抗疫,扫黑除恶,脱贫攻坚,中美贸易战,中美阿拉斯加外交会谈,每一场战斗都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不论得失,不计生死;每一场胜利都是我党上下团结一心,知己知彼,殚精竭虑打赢的战争。
百年党史,是一部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史。二万五千里长征、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长江大桥、大庆油田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建国不久就相继成功爆炸的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的这些“第一次”曾经多么令世界震惊,而短短百年之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中国经济实力,中国军事实力,中国航天科技,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不断刷新纪录,不断谱写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让整个世界叹为观止!发愤图强、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永远是中国共产党成就事业的法宝,时刻诠释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财富。

百年党史,是一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赶考史。72年前,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京时,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作为胜利之师领袖的毛泽东在进京时,不是志得意满、洋洋自得,而是头脑清醒、深谋远虑。32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海边画下一个圈,凭借一身的智慧和胆略,把中国带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向祖国和人民,向世界经济史和发展史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一不是我党面对新的风险和挑战,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争朝夕的完美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自觉,继续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百年党史,是一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共生共赢的和谐史。
百年党史,是一部上下一心,前赴后继的团结史。

百年党史,还是一部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的追梦史。
百年党史,百年辉煌,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名字,是一首首气壮山河的长诗,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习总书记曾说:“党史所蕴含的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当我们越走近党史,越深入地研读她,我们就越会发现她高峻挺拔又幽远深邃,她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土壤之中,时刻跳动着时代脉搏,弹奏着时代最强音,又指引着中华民族未来的方向。
老师们,同学们,工作学习之余,请大家翻开党史读一读,。当你失落气馁时,想一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毛泽东;当你放纵懈怠时,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面壁十年图破壁”、夜以继日、鞠躬尽瘁的周恩来;当你浮躁不安时,想一想抗日战场上仍坚持挑灯夜读的彭雪枫;当你骄傲自满时,想一想“沧海一粟,锋芒不露”的粟裕......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我们深入学习研究党史,运用她所蕴含的智慧立身处世,以谋求学业事业的长足发展,在党的指引下,尽个人最大的努力共同谱写一篇盛世华章! 关于建党100年的演讲稿_百年风雨百年歌,百年征途百年情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首《歌唱祖国》的歌,虽然字没有动听的音乐、美妙的歌词同,但它在我心中是最美的一首歌,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心中那种激动会油然而生,因为我生长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中国,一个拥有_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国,而在我这亲爱的祖国中有一个深爱的党,叫中国共产党。
在老师的教导下,在历史的课本中,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开始了解了党的历程,翻开近代的历史长河,想想过去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党是多么的坚强。建党之初,为了革命的胜利,是党带领着红军跃过巫山,踏过终年积雪高山,是党那坚强不屈的精神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艰辛路程。是她用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她带领全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她一路走过了多少艰辛,度过了多少苦难,是她的指引了人民过上了好日子。
一直以来,我都带着一颗崇敬的心面对着我们亲爱的中国共产党,因为它是以那种精神为人民服务,在困难面前它勇不退缩。5。12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它那坚强不屈的精神渡过困难,它是我们的守护神,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我喜欢听党课,在党的教导下,我开始认识党,开始学会坚强与勇敢,开始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从成立到现在,我亲爱的中国共产党超过了一百年的风光岁月,在这一百年的艰辛历程,中国共产党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期,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再弹一星”不仅加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她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
的伟大举措,让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也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一解近代之耻辱,而今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圆了民族之梦。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成了中国的骄傲......这些都是党的支持下,所取得伟大成就,也是党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果实。
党,我可敬的中国共产党,是您让我们走向了辉煌的生活,最后,在您一百岁的生日里,我送您一句话:我爱您,共产党! 关于建党100年的演讲稿_百年风雨百年歌,百年征途百年情 小的时候党在我的心中,是一个个英雄人物和一个个感人的战争故事组成的。渐渐的我长大了,懂事了,党在我心中,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我从小对党怀着崇敬。我把党比做母亲,他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她把幸福留给我们,把苦难留给自己。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那么多党的优秀儿女,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比如:年仅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嚎叫怒吼,她没有胆怯;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没有动摇;面对敌人的手枪铡刀,她没有屈服。就这样,一个伟大而年轻的生命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人生历程。仅有十五岁的她,只是一个花季少女,怎会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但是,为了保护组织和党员的安全,刘胡兰抛弃
了对生命的渴望,笑对屠刀,用铮铮铁骨和鲜血铸就了一颗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昌盛的拳拳赤子之心,给我们留下了一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的千古誓言。
还有在烈火中坚持的邱少云。他为了不暴露同志和集体,让烈火任在自己的身上燃烧,自己却依然纹丝不动,明明知道后面就是小溪,滚进去就可以灭了,但是他不能这样做,他为了“391”高地的胜利,牺牲了自己,他这种可贵的精神不值得学习吗? 还有许许多多像邱少云,刘胡兰的英雄,他们并不追求名垂青史,却只希望祖国能够和平安康。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吗?国旗也因为有他们的热血而更加鲜艳。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共和国成立了,香港澳门回归了,因为党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我们才会奔向小康。当啊,你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脚步;你是一位伟大的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党啊,你的丰功伟绩将会铭记在人们心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


第四篇: 百年改革

百年美院,百年辉煌
它的前身之一是1918年诞生的中国第一个国立美术学校;
它于1954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版画系,1955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油画训练班,195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雕塑训练班,1957年成立全国第一个美术史系,并开办第一份美术学报《美术研究》,1984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壁画系,2021年后成立第一个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第一个在艺术院校中成立建筑学院、成立第一个文化遗产学系和第一个艺术管理学系……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办学进程中,几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系列的“中国第一”,共同参与构建了这所名校的百年传奇。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百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它经历的辉煌与曲折,书写着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縮影。

100年前,在教育家蔡元培的积极倡导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诞生。先驱们怀揣理想,开创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80年前,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成立。以救亡图强为己任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延安宝塔山下,翻开了人民美术事业的新篇章。这两支强大的美术教育力量于新中国成立后会师,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从此开辟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的新时期。
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中央美术学院秉承“尽精微,致广大”的校训,坚守“注重使命、崇尚学术、尊重人才、兼容并蓄”的理念,传承“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传统,引领着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思考中国美术发展的全局,在各个历史时期皆能发时代之先声,探寻中国美术发展之路。
齐白石、徐悲鸿、常书鸿、黄宾虹、陈师曾、林风眠、蒋兆和、庞薰琹、闻一多、朱光潜、江丰、胡一川、古元、王式廓、王朝闻、
罗工柳、彦涵、吴作人、董希文、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滑田友、刘开渠、曾竹韶、张仃……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家和美术教育家会集于此,秉持“艺术为人民”的优良学术传统,为中国创造了无数激荡人心的艺术形象,留下了众多经典力作,培育出一批批民族文化英才,成为中国美术教育之翘楚。
中央美术学院始终继承发扬民族艺术传统,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以建设民族美术教育事业为己任,把握和引领中国美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术建构,从最初的纯美术教育学科,发展为今天的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群优势互补、相互交融的现代综合性美术教育学科体系,积极探索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彰显时代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成果,发挥艺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生活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的美术院校,跻身世界知名高等美术院校之列。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总结了学院在百年进程中所发挥的三个独特作用,一是孕育艺术名家、创作艺术经典,发挥着引领美术事业发展的独特作用;
二是探索高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着引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独特作用;
三是以彰显时代的艺术创作和服务社会的设计成果,发挥着艺术服务人民的独特作用。他特别指出,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党的建设从学院创立之初开始便积淀了优秀传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学院的百年辉煌是由“故事和人生”铸成的,而“故事和人生”是一个学校历史最为可见可触的鲜活存在。几代人不忘初心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得中央美术学院的传统得以延续。他认为,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既意味着骄傲与自豪,更意味着清醒和前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美术学院应创造教育教学的新成果,创作艺术作品的新经典,探索艺术研究的新领域,取得服务社会的新成就,攀登中国和世界高等美术教育的新高峰。
风雨砥砺美院精神,丹青铸就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近日开启庆祝建校百年的十大系列活动,梳理百年积淀,致敬历代先贤。

系列活动包括:举办校史馆开馆展,以丰富的文献资料梳理中央美术学院百年发展历程;
为28位百年发展进程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和教育家立像,并永久树立于校园;
“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为中国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成果展”“与时代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精品展”三展启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精品大系》按类别分十卷出版,共计收录1300余位艺术家的2000余件作品;
学校设立“徐悲鸿奖”,包括“教育教学奖”“艺术创作奖”“学术研究奖”和“服务社会奖”,以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师生集体参加建校100周年海报创作活动;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邮政局发行金银纪念币3枚、纪念邮票1套(枚),主题纪念币从设计图稿到石膏浮雕,再到样币工艺均出自学院师生及校友之手;
5月28日,适逢2018“中央美院毕业季”,学校将盛邀天南地北美院人共话百年,共襄盛景。


推荐访问:改革 百年改革 百年改革 数学改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