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完整)

时间:2022-06-11 10:2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完整),供大家参考。

“沿着总书记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完整)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来到了安徽,安徽从长三角发展的“旁听生”转为“正式生”,主动融入是关键一招。干部成长与城市发展有相同之处,广大年轻党员干部要从“融”文章中学习到更多智慧,个人想取得大成就,实现大作为,就要主动将思想和行动都融入到集体、融入到社会发展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以“舍我其谁挑重担”的主人翁心态,强化“融”的意识。个人是集体一部分,是国家的小部分,“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邦”,年轻党员干部是发展红利的“共享者”,时代发展的“参与者”,美好生活的“建设者”,要有担重担、啃硬头的主动性。作为单位骨干,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不断磨砺、提升个人能力,保持敢为人先的锐气。主动融入集体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怀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单位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始终坚信单位的发展就是自己的发展,多参与、多建议,多补台、不拆台,拒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躺平”干部,而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以“功成必定有我”历史担当建功立业。

  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赶考者姿态,抓住“融”的关键。理念转变是“融”的基础,树立标杆是关键。广大党员

 干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为标准,勇于刀刃向内,寻找薄弱环节,“量身定制”融合方案,将个人素质提升和组织要求、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要在思想上有信仰,更要在工作上有行动,履职担当是“融”的要义。围绕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做好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文章。要主动求变,转变作风,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在完成工作任务中,促进自己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双提升,更要推动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从“表层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把“软指标”变成“硬杠杠”。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开拓者状态,创新“融”的路径。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关键还是办好自己的事情,“树大根深不怕风”,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于能力和素质提升,积极创新举措,思考谋划“融”的路径,通过粘合、贯通、牵引、叠加等方式,让个人与集体、思想与行动融会贯通,消阻力生合力激活力,实现多个方面、多种目标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要有“一盘棋”理念,以“补台不拆台、不拖拉不推诿”的态度,充分发现挖掘“融”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工作落实和素质提升的匹配度,把成长动能切实转化为业务发展的助推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巧劲,推动工作用心用力,困难面前有勇有谋,用智慧和汗水做实“融”文章。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融”是一种创新思路,也是实现创新的一种方法,核心在于解放思想,关键是找准结合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充分运用“融”的智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习近平总书记 10 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 31 个省区市一次次考察调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既是心中的信仰,又是脚下的行动。

  十年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万里行程诠释拳拳初心。党员干部要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感悟始终不变的牵挂、始终如一的情怀、始终坚守的民心,把“贴近群众”作为第一优势、“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务、“人民满意”作为第一

 标准,涵养一颗赤子之心,铆足一股实干之劲,走好一条为民之路,在新征程上留下无悔奋斗的足迹。

  把“贴近群众”作为第一优势 ,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一颗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习近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着对人民的挚爱。“十年足迹”凸显了总书记关心群众、贴近基层的亲民路线,彰显了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家国情怀。党员干部要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为了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站在一起、坐在一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构建“鱼水情深”的干群关系。为民情怀源于心中有民。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办民之所需,主动身入基层、心至基层,争做群众的贴心人、称心人、暖心人。

  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务,铆足“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一股劲”。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实干,如果离开了实干,所有的决策部署都会成为空谈,所有宏伟目标将化为泡影。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姿态。面对新形势,只有实干才能把握机遇;面对新挑战,只有实干才能破解难题;面对新情况,只有实干才能开创局面。党员干部要拿出想干

 事的斗志、敢干事的魄力、能干事的本领,铆足韧劲、拼劲、干劲,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要有坚实的工作作风、求真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持续用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把好事实事办出高质量、高水准。要锤炼过硬本领,勇于攻坚克难,以迎上去的姿态、敢吃苦的劲头攀高峰、涉险滩,以一流的作风、一等的能力干出一流的业绩。

 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走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一条路”。人民满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标准。现在群众看干部,不仅要看其说了什么,还要看其做了什么,有没有把群众事放在心上、办出成效。“十年足迹”带去的是优良的作风,融入的是为民的情怀,实现的是奋斗的目标,这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问,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收获了群众满意的笑脸。党员干部干事担事,要从群众满意之处干起,也要从群众不满意之处改起。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确保调研对象的广泛性、调研内容的针对性、调研形式的多样性、调研结果的有效性,把问题摸清找准,用有效有力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满意的标准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用群众的“脸色”来检验工作的“成色”。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人民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栏,全面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10年来考察调研的足迹。2013年至今,10 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 53 次下组,最关心的是基层的真实情况,倾听得最多的是基层声音。基层干部们要着眼总书记最关心的大事,坚定为民初心,沿着“风”的方向,把握好“度”,筑牢基层工作的“每一桩”。

  沿着“政策风”,争当“一口清”,与时俱进有准度 。当前,基层个别干部仍然习惯“闭门造车”,喜欢“宅”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且提出的想法、说法和办法时常和现实“脱节”、与理论“打架”,既无主次,又易跑偏。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是天,人民的利益是地;中央要求是天,基层需求是地。基层工作既要“顶天”,又要“立地”,基层干部们要当好“穿针引线”的“针”、做好承上启下的“桥”。力争成为吃透上情的“政策通”,摸清下情的“百事通”。对政策研究要“多一些麻雀解剖,少一些蜻蜓点水”,始终

 紧跟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紧跟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新思路,对中央的新任务新部署反应迅速,与时俱进,做到“政策指哪里,车往哪里开”。在基层“杂乱难”的工作中,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掌握“绣花”的功夫,探求“十指弹琴”的艺术。

  顺着“民意风”,争做“贴心人”,为民办事有温度。“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表述。基层是国家行政区划的“末端神经”,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工作更应让人民群众站“C 位”。基层干部要主动穿“胶鞋”、戴“草帽”融入群众,自觉去除“官方口音”,多说以心换心的家常话,上情下达的大白话,实事求是的真心话,对症下药的内行话,出谋划策的鼓劲话。要勤下村,多“做客”,做田间地头的“熟客”、村寨院落的“常客”、百姓炕头的“回头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层干部更要心系基层、沉在基层、想在基层、干在基层,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党员干部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党和国家的温暖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乘着“创新风”,争当“弄潮儿”,新益求新有角度。基层工作最易“出彩”,也最易“挂彩”,其最终目标是赢得群众的“喝彩”。但群众的“喝彩”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

 要靠创新的方式方法干出来。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更需在破旧立新中“注入活水”。广大基层干部要善观长远,多些调查研究,对乡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各类资源“如数家珍”。始终立足发展实情,紧盯群众“急难愁盼”、改革瓶颈和发展短板。抢抓机遇,集所众长,加强村企合作,让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利用好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网红经济,让产业发展更上“新台阶”。同时紧扣需求导向,敢于破除陈规,放宽准入“门槛”,以“人才聚智”,写好创新的“人才文章”。万事恒为贵,创新亦如此。多些“久久为功”的韧劲,在落细落小上下功夫,基层工作者们也能迸发创新的新思想、新活力。

推荐访问:总书记 足迹 系列报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