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寻根文学人文思潮流变

时间:2022-10-21 10: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寻根文学以一种竭力挖掘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姿态而风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在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受到西方文学思潮侵袭的作家普遍遭遇到无所适从的困惑,寻根文学是其从自我迷失中反思人的文化生存状态的一股文学思潮流变。

关键词:寻根文学人文思潮自我迷失民族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Root-Seeking Literature Humanities rheological trends

YU Xing-lei

(8th Middle School Silver CityGansu • Silver730900)

Abstract: The roots literature in a profound and true national culture have struggled to gesture swept the eigh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ts complex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imes by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ought, the writer generally encountered at a loss confusion, from self-reflection of people lost in the cultural survival of the state at the moment rheological literary trends.

Key words: Roots literature; Human thought; Self-Lost; Nationalism

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人是社会历史的缔造者,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作为社会活动之一种的文学活动,也自然而然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了。寻根文学,这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风靡一时的中国文学思潮也不可避免且深深地打上了人文思潮的烙印。

尼采认为,上帝死了,他在《查拉图拉斯特拉如是说》中“以象征启蒙运动的狮子阶段和在象征后现代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孩子阶段的人格化”①来反对上帝的存在,而其反对所持的武器的核心则是对酒神精神的张扬,亦即对孩子纯真爱心的褒扬。大工业时代给人带来生存的危机感和幻灭感,尼采违传统之道而行之。他以一种非理性的反抗意识大赞超人意志,称扬人道主义“挚爱”观念,使人有一种从自我迷失中反思人道主义的意识。这种对人道主义的反思意识在八十年代中期盛极一时的寻根文学思潮中则以一种反思人的文化生存状态的形态表现了出来。

如果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采用的是‘社会-人’的表现模式,社会政治的变革成为它们演进最为有力的推动力。”②那么时代的滑轮滑向八十年代中期后,一方面,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型逐步明朗化,城市化改革被提上日程,西方现代主义多元文学思潮的侵袭,历史变革的推动则更为明显。作为大多数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他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民族之根,文化之根。力图从大的民族文化背景反思中思考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另一方面,新时期意识形态的急剧转变,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肆无忌惮的轰炸,使八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作家手忙脚乱,有种应接不暇的慌乱感,有种自我迷失的移情感。于是,他们渴望找寻迷失的自我,找寻中国文化的精粹,他们在抵制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骚扰的同时,也未能幸免时代毫不留情的潜移默化能耐之影响。因此,寻根文学不似前期作家那样更为关注表层人生,他们更多的关注人的原始生相,更多的反思人的潜意识生相。他们采用的是一种“文化-人”的表现模式。形如张学正所言:“反思文学不局限于十年‘文革’的揭露与批判,而是把故事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上,更久远的历史行程中去表现,透过时代的风云变幻,从中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作为人生的鉴戒。所以反思文学不是消极的回顾与后悔,而是以文学的形式对国家和个人历史进行再认识再评价。”③它具有深刻的思辨性和丰富的哲理性。

“一般来说,‘寻根小说’是指那些旨在对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④他们既注重民族文化底蕴的弘扬,又注重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吸取精华。因而,寻根文学具有双重性。他们是一群有鲜明理论旗帜的作家群,关注文化亦既关注人,关注人亦既弘扬人道主义人文精神。如果说,人道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全人类自身的全面解放的话,那么新时期回归文学就是压抑已久人性的释放,待到他们发泄的筋疲力尽或者自觉毫无意义,或者已经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不相符合的时候,他们自然会理智地退居二位,当旧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思想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社会人的需要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灵魂和精英,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寻找与之相符的文本创作技巧以及文本内容。在此,迷茫和徘徊是难免的。痛定思痛,迷茫后的回答依然是人的问题。但是作为人的文学该怎样超越自身,解放人类呢?阿城认为,“人类的欲望相同,人性也大致相同,那么独掘人性,深下去文学自然达到世界水平。”⑤郑万隆也说:“我一直在关心他们的痛苦和希望、牺牲和追求,并且我还执著地以为他们的这些痛苦和希望、牺牲和追求,就是社会和历史的一部分。我意识到自己的时代,那是因为我在时间中。我不仅是生活在‘现在’,而且是生活于‘过去’的‘现时’;‘过去’就在‘现时’里,不是已经逝去了而是还活着,还依然存在。⑥伤痕文学关注饱受文革戕害之苦的人类,反思文学关注自五十年代以来甚至民主革命时期人的遭遇,改革文学总算吹来了一股当下人生存状态的春风,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它们也只能作了稍微的历史点缀。寻根文学——时代浪尖上的弄潮儿,则力图在古今之间,中西之间,社会历史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关涉人的主体之间寻找对话,寻找人的本质。郑万隆曾关于自己的作品谈到:“在这个世界中,我企图表现一种生与死、人性和非人性、欲望和机会、爱与性、痛苦和期待以及一种来自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我的小说中体现一种人的本质的观念。”⑦

李杭育深受墨西哥当代大作家胡安·鲁尔弗的影响,把文学创作的兴趣引向低沉、神秘、悠远、浪漫,“带着几千年的孤独和痛苦、污秽和圣洁、死亡和复活,也亢奋也静穆,隐隐约约,破破碎碎” ⑧招魂作祟的楚文化,他欲以此超脱世俗人的生存状态,让现世中迷失的人在游离和梦幻中寻求超越自我,解放自我。

寻根文学,从纵向上发掘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横向上移植福克纳、海明威、乔伊斯、茨威格、马尔克斯、萨特、加缪以及西方当代最为流行的各种文学创作经验,从心理分析到意识流,从错位拼贴到时空交错,从象征隐喻到梦幻迷离,从语言结构到延异跌宕……创作技法的繁复从总体上反映了人们内心苦闷的徘徊状态,又希冀追求或超脱这种人的迷失,即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的迷失状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人类在取得自身进步的同时,常常会为这种进步而付出相等的代价,获得自己与丧失自己便构成了人类永恒的生存烦恼”。⑨人类在创造文明文化的同时也是一种对自我心理创造,自我情感认同的过程。当我们踟躇于张承志抒写的一部部心灵文化史的边缘的时候,我们不难倾听到《北方的河》的呼唤,青春易逝,记忆难回,作为作家的主体和作品人物的主体融为一体,对生活的难以预测,对生命的迷茫伤感,也构成了这整整一代作家的心灵史。

“文明给人穿上了一件又一件的漂亮外衣,人们开始为……而活着。这种过多的负担逐渐使人淡忘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目的,那就是为活着而活着。”⑩对生命的无奈,对混沌文化的幢憬。为活着而活着也许是一种生存方式,但是人文精神的精髓并不在于对失落的呼唤,也不在于对荒野永无休止的歌赞。人道主义强调人的“身心的全面训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的归来。而正是因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存在,人类文明才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寻根文学呼唤知识分子精英意识的回归,呼唤人的“身心的全面训练”,人道主义情怀在他们内心深处得到不自觉的彰显。

人类因苦闷而寻梦,因落后而发奋是自然的常态。王安忆因爱的恍惚而寻梦(《雨,沙沙沙》),张抗抗因现实的虚幻而寻梦(《北极光》),张欣欣因失掉了时代而寻梦(《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承志因失落而“寻父”(《黑骏马》),贾平凹因浪漫而“排遣”(“商州三录”)……对死寂压抑的抗争、对淡乎寡味的洗劫、对青春易衰的置疑,对苍白卑鄙的嗤鼻……寻梦的真谛在寻人,寻根的真谛在寻人,现实人性的压抑与反复无常驱使他们去寻找深层的人性,寻找最为纯洁的人性。什么是人?人是什么?《我是谁?》《谁是我?》成了他们追问不休的主题。

如果说归来的一代还在竭力寻求宏伟的意识形态化宏大叙事的话,那么寻根文学则已从思考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上升到民族民间的群体生存意识的思考。也就是说,在人道主义自身所必经的道路上,它已经飞跃了一个档次,从表面到内在,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的变化既是现代性追求的表现,也是现代性分析的悖谬。寻根文学的感性化特征其实是内在的更为理性化思考。阿城的“三王系列”试图找寻儒家经典的人本主义精神,王安忆的《小鲍庄》在寻找人性的劣根,韩少功在寻找楚地神巫的启示,张炜在寻找芦青河的古老理想精神。人的自由追求与现实价值实现之间的冲突使他们自觉的把人性中“善行”的寻觅之舟撑向了蛮荒和古老、野僻和混沌、边缘和粗俗。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他的生存,“语言是在的居所”。知识分子以语言为手段,以媚俗为翘板,本质上也是对生存的寻问。海德格尔提出的原始的人道主义就认为“人的活动的本质就是人的生存的本质”。与其说他在追求原始意向,不如说他在追求人之所以为人。寻根派显然受到西方海德格尔人道主义和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这也是寻根文学自觉追求现代性的表现。

总之,寻根文学在努力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之根的同时,不自觉地深受西方人道主义人文精神的影响,从而在自我迷失的状态中自觉地追寻文化之根,并因此使寻根文学人文思潮流变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转折作用。

注释:

①大卫·戈艾科奇著.查拉斯图拉斯和启蒙人道主义.大卫·戈伊科奇,约翰·卢克,蒂木姆·马迪根等编,杜丽燕等译.人道主义问题[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223.

②黄伟森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5.

③张学正著.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50.

④王万森主编,熊忠武副主编.新时期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0.

⑤阿城著.文化制约着人类[N].文艺报,1985-7-6.

⑥⑦郑万隆著.我的根[J].上海文学,1985(5).

⑧李杭育著.理一理我们的“根”[J].作家.1985(9).

⑨⑩蔡翔著.野蛮与文明:批判与张扬——当代小说中的一种审美现象[J].当代文艺思潮.1986(3).

责任编辑:君早

推荐访问:流变 寻根 思潮 人文 文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