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全媒体虚拟演播空间中主持人的观念与技巧转换

时间:2022-10-26 2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全媒體虚拟演播空间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受众视觉接受习惯和审美层级,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功能和主持技巧也随之改变。文章从主持人自身信念感问题、主持人的空间观念转换、主持人自我动态技巧转换三个角度,探讨研究主持人在新的演播空间中语言、非语言技巧和传播观念、互动思维方式的转换,从而提升主持人在各类电视节目的适应力。

关键词 全媒体 ;虚拟演播;主持人;技巧转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6-0113-02

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和VR、AR虚拟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主持人的演播空间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受众对影像的审美接受层次也在移动互联网络影像传播的裂变中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对于影像的审美从传统的平面二维性审美转变为立体型和多维空间性的审美。传统演播空间中不断的注入新的影像技术元素,从而使电视受众的总体视觉审美更倾向于技术性审美,换言之,电视节目中虚拟影像技术手段使用的频率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众对电视节目观感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技术性手段对于演播空间的渗透趋势和受众不可逆转的技术性审美转变,决定了传统电视节目中非技术元素的变化,作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非技术性元素——主持人,就必须快速适应各种新的影像和虚拟技术手段的变化,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指标来调节自身状态和在全媒体演播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包括言语、副语言、影像观念以及与节目整体的关系问题。在这其中,语言、副语言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影像观念和与节目整体的关系则属于内在的支撑形式。信念感、画面感、对节目整体的介入对于主持人在演播空间中的外在表现至关重要。面对影像技术元素的飞速变化,主持人相对稳定的观念状态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节。

1 主持人的自身信念感问题

主持人信念感本身是源于表演学概念,其中包括对于场景和自身行动的真实性和确信度的把握。在传统的演播空间中,空间设置多为实景设置,主持人对于自身的信念感较弱,只需把握自身行动的身份认同感和言语行为的确信度就可以很好的传递自身的言语和非语言内容。面对全媒体演播空间中的实虚结合的技术元素,原有相对稳健的信念感就必须做出“质”的变化。在传统的主持人理论中,对于主持人“信念感”的要求,决定了主持人始终在一个真实自我、真实场景、真实事件中来进行自身的言语传播行为,据此进行虚拟的表演和在真实场景的身体行为改变,以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进行节目内容的传递。在全媒体虚拟演播空间中,这样的行为、思维方式就会造成主持人的传播行为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难以实现与全媒体演播空间中各种技术元素的完美结合。因此,主持人的思维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前置性转换。

首先,是自我真实身份认同的信念感,以第一人称的表演在本质上不同于影视戏剧表演中的角色扮演,实质上是基于人类表演学中定义的主持人身份的社会角色表演,此类表演是在规定的工作情景中完成相应的社会角色扮演。而对于主持人而言,就是在虚拟演播空间中完成对应的信息传播任务,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扮演。

其次,主持人的第一身份不变,只是在应对场景的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表演性行为,提高受众的综合接受程度。以天气预报节目类为例,专业的虚拟气象系统已能够提供全球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相关气象场景的再现,在此类虚拟演播环境中,主持人必须根据不同天气场景的转换,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基本的与身体反应相关地表演元素:冷、暖、风、雨等,主持人并不需要代入特定的角色情绪,只需要进行基本的“人化”反应,以趋向明确的意向性表演为主,这与传统戏剧表演中的情境表演有很大区别。因此,在虚拟演播环境中,主持人仅需完成相应场景、情境中的身体的表演性反应,无需代入情绪的角色性反应。

2 主持人的空间观念转换

主持人在演播空间中的思维方式、信念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信念转换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形式、内容和传播观念,以及相应的自我惯性表达方式的改变。一是涉及语言的形式规范和内容的调整;二是相对应于虚拟环境的元素而产生的新的具有强烈表演态式的副语言生成和调节;三是对于传播样态而产生的传播观念的改变。三者缺一不可,上述一、二是直接体现在外在技巧层面的彻底更新,直接对应于主持人镜头前的表现,如何迅速适应在移动中的演播和配合虚拟场景的画面想象是首要的问题,主持人因此需要分配一部分精力去投入节目的前期策划和技术准备工作中,必须对节目的流程和技术转换做出充分的了解,而且必须在前期准备阶段,对于自己的有声语言和副语言的配合做出相应性的设计。主持人在演播空间当中所处的环境与观众所看到的大不相同,但主持人必须营造出自身的带入感,才能发挥虚拟演播空间的真正功能。这不仅是身体的移动,还配合了实景讲解的语言,也就是添加了更多的“正在进行时”的语言状态。以欧阳夏丹主持的“一带一路”系列节目为例,虽然节目不是虚拟演播空间中的录制,但录制中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大量的虚拟场景的带入。其中涉及身体转场、道具转换等多个转场模式,场景更多达70多个,节目中的虚拟技术元素的大量应用对于主持的技巧提出了更加“精准的”要求。欧阳夏丹用“精准”来定义这一节目的录制过程,“说到哪一句词儿,就必须走到哪个位置,转场时说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完成,动作也正好结束。还要和场景真实出现的人互动,一切做到精准,非常考验主持人的一心多用”。

虚拟演播室中真实场景和虚拟特效的无缝对接,直接体现的是节目效果的水准,也是符合当下受众视听期许的效果,将以往只能以语言描述的场景,用虚拟技术的手段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增强了即视感的同时,将传播效果最大化。同样以欧阳夏丹的《文化之旅》为例,欧阳夏丹在介绍丝绸发源地“钱山潼”古村时,就是站在虚拟的跑步机上,置身于满目自然绿色田野之中,这无疑增加了主持人有声语言的即视感。

3 主持人自我动态技巧转换

虚拟演播室中大量技术的元素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但也削弱了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权重,节目中主持人与多层次的其他要素,尤其是技术要素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使用虚拟演播技术制作节目背景,主持人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交流技巧与实景演播大不相同,主持人的播报方式从“告知”“陈述”为主转换为“讲解”“引导”为主,配合根据情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身体动作和反应,增强节目信息的视觉传播效果。手势的精确引导和与之相配合的肢体移动走位都增加了信息的含量,也就是将以往单一的有声语言所承载的信息分解成了若干更易直观接受的视觉符号信息,使观众对节目中所呈现的内容细节有了更为直接的获取,加强了信息的生动性和可接受性。

首先,要在原有主持人有声语言样式基础上,主持人所说的内容必须根据情境化的思维方式构成,这就需要主持人和编辑共同的创作,根据主持人自身的优势表达习惯形成符合节目要求的个性化传播语言。

其次,在进入虚拟演播空间之前,主持人就必须根据节目事先设定的情境,对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行准确的设计和安排,并进行适当的相互调整。

除此这外,在当下流行地全媒体+虚拟演播节目中,使用何种实物道具,利用何种方式与受众互动交流都成为了主持人在进入直播状态之前必须熟练掌握的技巧。

全媒体虚拟演播空间大量使用的技术化元素之所以迅速普及,其中核心的要素就是增加了即时互动的层次,主持人原本单向的传播方式,在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复合互动方式,主持人在同一时间要完成与节目情境的互动、受众互动、视角互动及网络即时反馈信息互动。这种变化对于主持人的转换技巧是挑战,但也确立了主持人不可替代的功能性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毅.浅谈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电视栏目的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26.

[2]孙珍玉.新媒体技术应用对电视新闻主播的影响——基于虚拟演播场景的二次创作[J].新媒体研究,2017(22):116-117.

[3]张子祎.演播室电视节目分析[J].新闻传播,2013(6):114.

[4]芮辉.全媒体演播室主持人角色调整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122.

[5]许婷.虚拟环境下电视新闻主播的表达方式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7):83-84.

推荐访问:演播 主持人 观念 转换 虚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