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上海市奉贤区1961—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

时间:2022-10-30 20: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上海市奉贤区1961—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及相关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奉贤区1961—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结果]发病率最高是1962年,为7628.83/10万,因疟疾发病数激增而出现一发病高峰,随后疫情大幅回落。而70年代因肠道传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高发而有所回升,80年代开始疫情稳步回落。90年代后发病率基本保持稳定,最低是1992年,为235.08/10万。发病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虫媒传染病为主,疟疾的发病率为首位,而70—8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急性肝炎为首位,90年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所回落,但急性肝炎仍居首位,而性传播传染病自90年代开始报告以来呈上升趋势,至21世纪淋病上升到了首位,1999年出现首例艾滋病报告。[结论]奉贤区传染病疾病谱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工作从简单的传染病报告到主动监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染病疫情。

关键词: 流行趋势;防控策略; 传染病; 疫情

中图分类号: R 181.8文献标识码:A

建国以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已有显著下降,传染性疾病谱也有了根本改变,以往高发病种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甚至绝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新的传染病病种。为了探讨奉贤区传染病疫情流行动态及发病趋势,我们对奉贤区1961—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61—2005年年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奉贤区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

1.2病种变化

资料统计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种的变化:1961—2005甲类传染病报告病种无变化,乙类传染病中,1990年后流行性感冒退至丙类传染病报告,而增加了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1997年后增加了肺结核,2004年后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3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因血吸虫病历年资料中发病人数为现存人数(包括新、老病人),若加入合计易造成信息偏倚,故此次资料不统计入甲、乙类传染病合计数中。

2结果

2.1传染病流行概况

奉贤区1961—2005年报告甲类传染病1种,为霍乱,未报告病种为天花。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按2004年12月《传染病防治法》分类),分别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未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热、炭疽、布鲁氏菌病、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最高是1962年,为7628.83/10万;最低是1992年,为235.08/10万。发病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1962年因疟疾发病数激增而出现一发病高峰,随后疫情大幅回落,而20世纪70年代因肠道传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高发而有所回升,80年代开始疫情稳步回落,90年代后发病率基本保持稳定,见图1。当前传染病发病情况:脊髓灰质炎、白喉、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已绝迹,而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仅有零星散发病例,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则有上升趋势,1999年出现首例艾滋病报告。

2.2传染病发病顺位分析

奉贤区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疟疾的发病率为首位,而70年代至90年代以急性肝炎为首位,进入21世纪淋病上升到了首位,而居首位的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原高发病种如疟疾、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已成零星散发疫情,钩端螺旋体基本绝迹,代之以淋病、梅毒为首的性传播疾病以及肺结核等疾病,见表2。

2.3各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奉贤区传染病发病构成:20世纪60年代以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为主,主要病种为疟疾,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数的80.66%; 70~8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主要病种为急性肝炎,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数的56.90%;其次为菌痢,占34.51%;90年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所回落,而性传播病自90年代开始报告以来呈上升趋势,至21世纪已经占据首位,主要病种为淋病,占性传播传染病的75.24%,其次为梅毒,占24.69%。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发病率的骤降而一度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因肺结核由丙类上升到乙类报告而有所回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目前各病种均维持散发疫情状态,见表3。1956-1984年大力消灭血吸虫病期间数据显示,累计发病人数为128 040人,血吸虫病人群粪检查病阳性率呈下降趋势:60年代为18.75%,70年代为4.57%,80年代为0.27%,1985年后宣布消灭血吸虫病。阳性率最高是1967年,为22.52%,最低是1982年,为0.03%。

3讨论

新出现的传染病(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如性病)等陆续出现,给我们的防病体系带来更大的考验。对新发现的传染病而言,人们对它们没有免疫力,一时还找不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方法,危害性极大,须格外关注。虽然我区尚未发现新的传染病,现有的传染病均在监测范围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贸活动增多,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口流动性增大,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一旦有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容易引起爆发流行 [1]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为我们所知的传染病随时可能出现,如何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基于WHO提出的“有效的传染病控制依赖于有效的疾病监测”[2],我们必须逐步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工作从简单的传染病报告到主动监测,建立新的防控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染病疫情,真正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性传播传染病自1990年报告以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并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目前已远远超出其它传染病的发病率,提示我们控制性传播传染病的蔓延将是当务之急。淋病发病率自1996年以后始终保持第1位,梅毒2005年也已上升为传染病发病率的第2位。由于梅毒的病程长,起病较隐匿,因此不容易根治,也极易造成疫情的扩散;而AIDS及HIV感染者在我国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在本区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须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視。控制性病疫情首先是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严厉打击卖淫嫖娼窝点;同时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公民防病意识,洁身自好,杜绝婚外性行为;对病人要全程、彻底地治疗,同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其因心理问题而使该病在社会上更广泛地传播;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及早发现传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性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急性肠道传染病作为20世纪70—80年代的优势病种,目前的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急性肝炎的发病率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这是我区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学生及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甲肝疫苗的接种的成果。应继续大力推广甲肝、乙肝疫苗的接种,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同时做好慢性肝炎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脊髓灰质炎已基本绝迹,霍乱、伤寒呈零星散发状态,菌痢的发病率也有所下降。应加强肠道门诊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加强饮食、饮水为主的综合管理,尤其是家庭办酒户的管理与指导,加强主动性监测,对可疑的爆发苗子立即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严防食源性及水源性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表明我区对儿童实行的计划免疫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白喉自1968年以后无报告病例,流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1970年后、百日咳1987年后大幅走低,目前仅出现零星散发病例。麻疹自1982年以来发病率大幅下降,呈零星散发状态,但近年来,成人发病率增加,应加强冷链及接种质量管理,开展补种工作,推广成人疫苗的接种,对爆发苗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肺结核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鉴于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特殊性,应加大重点单位(幼托机构、学校)宣传力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以及采用适当的中、西药物进行药物预防。对传染源进行隔离,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有效消毒。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这是建国以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果,大量消灭了传播疾病的动物宿主,使该病种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它以消灭钉螺为主,同时查治病人,辅以粪便管理的综合性防治对策,以点带面,实行“领导、群众、专业人员”三结合,全面展开了大规模的群防群治运动,有螺面积不断减少,人群粪检阳性率持续下降,1975年基本控制了流行,1985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但也应看到,近年来阳性螺点相继出现,同时易感人群逐年累积,应严防血吸虫病死灰复燃。而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保持零星散发状态,故继续做好消毒除害工作,加强主动检索是我们今后防治虫媒传染病工作的重点。

随着大量外地民工的涌入,本区外来人员的发病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菌痢、麻疹发生率大幅上升,疟疾、乙型脑炎等少发病种相继出现。由于住房简陋,人口密集程度高,防病意识不强等原因,外来人群中易爆发流行传染病。应加强外来人员的摸底工作,及时掌握疫情波动情况,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切实降低外来人员的发病率。

4参考文献

[1]王学娟,刘雪荣,陈继永. 蓟县1956~199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与防治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1):59-61.

[2]熊玮仪,李立明. 传染病监测整合策略概述[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6)::544-546.

推荐访问:奉贤区 上海市 传染病 病学 甲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