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3年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1-13 16:25:06 来源:网友投稿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  在加法运算律教学时,学生对这块知识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学习过此类知识,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了,掌握了,可是作业做下来并不理想。如让学生根据算式判断用的是什么运算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完整文档)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

  在加法运算律教学时,学生对这块知识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学习过此类知识,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了,掌握了,可是作业做下来并不理想。如让学生根据算式判断用的是什么运算律,部分学生判断还不准确,只知道有些题目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于是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改成了三课时,重新梳理知识。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你认为乘法会有什么样的运算律?不管是已经学习过的还是其他学生(有加法运算律的基础)都能说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看学生得意的表情,我问了一句:“那你知道为什么是a×b=b×a和(a×b)×c=a×(b×c)吗?”学生一个个的说理由,生1:“因为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生2:“因为只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这两个乘数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积不变。”再喊了几名学生理由都是差不多的,这时班上陈某某发言了,他说:“我把a看成1,b看成0,那么1乘0得0,交换位置后0乘1还是得0,所以a×b=b×a。”没想到他的发言竟然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他不好意思的坐下去了。可是我却做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举动,我大声的说了一句:“非常好!”其他学生有点闹不明白了,一个个看着我……“他用举例的的方法证明了这个运算律是对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在一系列的题目中发现一些对这类题目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总结归纳,有些总结出来的对所有的此类的题目都适用,有些对一些题目适用。以后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观察,找到规律,总结方法。陈某某虽然没有总结规律,可是他用举例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的一番话说的他很不好意思,可能我的话有很多学生都听不懂,但我就是想以此例告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有一名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加法时遇到的用加法交换律检验,想到了用以前学习乘法计算时的验算,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后得到的积是一样的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课本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情境中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和加法结合律的相似,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如果此课是在我以前教学,可能就如教材安排的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探索,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试一试巩固规律,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规律时,学生可能想到很多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是在这边的教学一点点都没有实现,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用a和b的形式来表示。可是我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按照我预设的上课,活动没有开展起来,课后我反思,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边的学生在课前有多种途径去在上课之前接受知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被灌输了a×b=b×a等等之类的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用听了;而在以前的学校,学生没有这么多途径,对于他们来说书上的知识就时新知识,他们知识的获得除了课前自己预习外,更多是在课堂上去探索,所以他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对规律的探索有更多的兴趣,更能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上课时因为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总结出规律后,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没有出现试一试,而是直接出现两道题目让学生去进行比赛,(15×17×2和17×(15×2))让学生观察后任选一题进行,看看谁做的快?大部分学生选了第2题,有个别学生选第一题但也用了运算律简便计算。比赛完毕,我让学生汇报,问为什么你会选第一题,体会到把15和2相乘的优越性。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2

  在加法运算律教学时,学生对这块知识不感兴趣,有部分学生学习过此类知识,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了,掌握了,可是作业做下来并不理想。如让学生根据算式判断用的是什么运算律,部分学生判断还不准确,只知道有些题目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于是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改成了三课时,重新梳理知识。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我让学生自己先说说你认为乘法会有什么样的运算律?不管是已经学习过的还是其他学生(有加法运算律的.基础)都能说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看学生得意的表情,我问了一句:“那你知道为什么是a×b=b×a和(a×b)×c=a×(b×c)吗?”学生一个个的说理由,生1:“因为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生2:“因为只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这两个乘数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积不变。”再喊了几名学生理由都是差不多的,这时班上陈某某发言了,他说:“我把a看成1,b看成0,那么1乘0得0,交换位置后0乘1还是得0,所以a×b=b×a。”没想到他的发言竟然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他不好意思的坐下去了。可是我却做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举动,我大声的说了一句:“非常好!”其他学生有点闹不明白了,一个个看着我……“他用举例的的方法证明了这个运算律是对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在一系列的题目中发现一些对这类题目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总结归纳,有些总结出来的对所有的此类的题目都适用,有些对一些题目适用。以后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观察,找到规律,总结方法。陈某某虽然没有总结规律,可是他用举例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的一番话说的他很不好意思,可能我的话有很多学生都听不懂,但我就是想以此例告诉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有一名学生根据前面学习加法时遇到的用加法交换律检验,想到了用以前学习乘法计算时的验算,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后得到的积是一样的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课本中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情境中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学生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学生通过举例,经历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和加法结合律的相似,引导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发现规律。如果此课是在我以前教学,可能就如教材安排的学生经历这一系列的探索,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通过试一试巩固规律,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规律时,学生可能想到很多不一样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可是在这边的教学一点点都没有实现,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用a和b的形式来表示。可是我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按照我预设的上课,活动没有开展起来,课后我反思,是我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边的学生在课前有多种途径去在上课之前接受知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被灌输了a×b=b×a等等之类的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就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用听了;而在以前的学校,学生没有这么多途径,对于他们来说书上的知识就时新知识,他们知识的获得除了课前自己预习外,更多是在课堂上去探索,所以他们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对规律的探索有更多的兴趣,更能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在上课时因为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总结出规律后,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没有出现试一试,而是直接出现两道题目让学生去进行比赛,(15×17×2和17×(15×2))让学生观察后任选一题进行,看看谁做的快?大部分学生选了第2题,有个别学生选第一题但也用了运算律简便计算。比赛完毕,我让学生汇报,问为什么你会选第一题,体会到把15和2相乘的优越性。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

  通过本节课教学,由此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依据教材给的例子,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再进行模仿练习,课堂沉闷乏味。首先,通过教材重组,呈现教学内容结构,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获得了基础,从而为发现、概括乘法结合律奠定了基础。其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启发学生用抽象的算式来举例验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人人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第三,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和辨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因此,课堂上体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拓性,出现了许多令我意外而惊喜的资源。如有的学生提出: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是四个数相乘。另一个学生提出:两个数相乘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的例子等。

  2、捕捉和利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动态生成。

  当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产生多种教学资源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给予准确、即时的判断,并且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资源的再生成与提升,不断推进教学过程,显得尤其重要。课前,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课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向,即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行为,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不断动态生成。从学生质疑“乘法结合律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相当拓展,已经不惟书、不惟师,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风貌。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归纳乘法结合律,你能说说吗?”及时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行思维的聚合。当学生提出“125×16也能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已经成功了。学生学会迁移,学会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把课堂教学再次推上新的“高潮”。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不可预设的,而是一个师生等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多关注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成为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场所。

推荐访问:乘法 反思 交换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3篇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1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课后反思 乘法的交换律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