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政治监督调研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2-06-23 09:0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监督调研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政治监督调研报告【完整版】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4篇

第一篇: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关于两种形态政治监督的比较及思考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形态的政治监督。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的横向分权和制衡,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的纵向分权和制衡。形态虽然不同,但有相同的政治监督追求,又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监督机制。各有优劣。

关键词:两种形态/政治监督/比较/思考

【 正 文】

  政治监督是政治主体之间监视、控制和制衡的一种权力关系,是实现政治分权和权力整合的协调机制。政治监督有两种基本形态,即第一形态政治监督和第二形态政治监督。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政治监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权力关系。

  政治学上所称的第一形态政治监督,是指政治权力的横向分权和制衡,这种政治监督把政治权力分解为几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政治主体行使。这些不同的政治主体在地位上一般是相对独立、互为平等的。监督的方式主要是对权力的制约与制衡,即某一政治主体可以限制其他政治主体的权力行使。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就是这种政治监督形态的典型形式。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部分,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不同的政治权力,彼此制衡、互相监督。此外,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关系也属此类,还可细分为人民的民主监督、社团监督、新闻监督等等。第一形态政治监督的存在,反映了西方国家权力非专制倾向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第二形态政治监督是政治权力的纵向分权和制衡,是政治主体在纵向授权后,对被授权者行使权力情况的监视、监督、督察,如政府内的行政监察、政务监督、党内的纪律检查都是出于政治领导核心为了统治或管理的需要,专门设置监督职能部门对被领导者进行政务行为监控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体制下,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在地位上是不对等的。监督的方式往往表现为对被监督者违规行为的纠正与惩罚。这种形态的政治监督是体现权力集中的重要标志,只有上级权力主体具有实质性的权力,才可能对下授权。这种纵向分权仍然是集权下的分权,纵向分权后的权力监督是集权能力的重要体现。

  尽管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都是政治权力的监视、控制和制衡现象,但不同形态的政治监督发生的缘由和发挥的功能却有所不同。第一政治形态的政治监督与民主政治有着密切的,这种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实现机制,而民主政治是这种形态政治监督的基本保证;
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政治统治和组织领导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上长期与专制政治在一起,是历史上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在现代民主社会,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是政治管理科学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政治高效廉洁的重要保障。

  这两种政治监督的形态虽然不同,却有着相同的政治监督的追求。

  对公共权力有序运行的追求。人类生活的社会性,是由人类的社会交往和劳动生产决定的。人类生产劳动的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整体能力,没有人类的相互交往和分工合作,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有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往和文明又把人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而人类的相互交往、共同劳动、公共生活必然需要公共权力进行组织和协调,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维护公共秩序。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往来、生活、劳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强化公共管理,以使人类的交往、生活、劳动在更加有效、更加有序的状态下发展。这是人类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如果公共权力的设置超越了人类社会的客观要求,可能需要加以一定的限制。但从目前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张,与此相伴随的是公共权力的干预也就越来越大。无论是第一形态政治监督,或是第二形态政治监督,保证公共权力的有序运行是它们共同的追求。

  对公共权力监督制约的追求。人类社会的相互交往,劳动分工、活动协调都离不开公共权力的运作,公共权力的这种特定属性极易使政治权力产生内在的变异。政治权力的行使往往导致利益的分配,因此,在人类的社会生活或政治生活中,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常常演变为对政治权力的追逐,政治权力成为人们追逐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这种以各种利益为目的的权力追逐,就一定伴随着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就必然产生腐败。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已证明,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政治现象,奴隶社会有,封建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尽最大的努力遏制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遏制权力的滥用,积极开展反腐败斗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为此,无论是第一形态政治监督,或是第二形态政治监督都把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作为不懈的追求。

  对公平公正理念的追求。西方的资产阶级高举“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大旗对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赢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最终,先进的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而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斗争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真正实现人类社会公平、公正的理念,建立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社会。

  对行政运作高效化的追求。公共权力运行的有效性、规范性的重要体现就在于行政运作的高效化,反过来讲,没有行政运作的高效化也就没有公共权力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效率低下的权力运行机制在突发事件的情况下,运作不灵,处事不力,甚至瘫痪而导致权力系统的全面崩溃。因此,不管是三权分立下的政治监督,或是高度集权下的政治监督,都力戒行政运作的惰性和低效,不断追求行政运作的高效化。

  对依法治国方略的追求。社会生活的运行,经济活动的运行,权力机制的运行都必须规范有序,在法定的游戏规则中运行。依法治国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权力应受到法律的制约。“法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均衡和国家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的设置。因此,法治与国家政治体制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法治的政治原理来看,法治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制。因为民主政制确立了社会和公民对国家进行政治监督的权力和机制。第二,国家权力机构应该具有分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权制衡与法治在一定程度是相互重叠,互为因果的。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是国家实现权力自我约束的有效制度安排。”从全球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民主政制,依法治国已成为东、西方社会的共识。

  第一形态政治监督和第二形态政治监督的现象都古就有之。在古希腊的民主共和国——雅典,其国家政权就由贵族院、公民会议和执政官三个部分组成。政治监督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先驱。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政治监督也受到高度的重视。早在秦朝以前,就设有监察职位,到秦朝以后都设立御史府或类似的机构,兼领典正法度,纠察百官、巡视各地。但我国古代的政治监督与古希腊有很大的不同,是自上而下,高度集权下的纵向监督,属于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两种不同形态的政治监督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权力构制形态的不同。如前所述,第一形态的权力构制

  

是横向分权的松散结构,权力主体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为制约的;
第二形态的权力构制是纵向集权的紧密结构,下与上之间存在隶属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权力间的监督形式不同。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形式表现在权力主体的权力制衡上,当某一权力主体的权力出现非公共运作时,其他权力主体则可以制约,予以阻止。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形式主要表现为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上。实质上是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更为有效,更有力度。因为权力的主体在上级,上级是领导层,有指挥权及处事的最后决定权,而下级对上级也有明确的服从的义务。

  权力间的监督效果不同。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由于采用权力制衡的原则,各权力主体间是相互独立,互为制约,其互相牵制的效果是明显的。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使得立法、行政、司法任一权力主体都难以独掌和主宰国家机器,从而达到防止出现独裁专制的目的。当然,这种制度的安排是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作的努力,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阶级政治本身的局限性也必然决定了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如上所言,由于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是纵向权力构制,上级作为领导层,大权在握,对下级的监督的有效性显而易见。而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则由于他们的上下隶属关系、服从关系其实是很难的,所谓在同一权力主体领导下的同级监督其实也是一种较为虚置而不实的监督。

  权力间的监督内涵不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第一形态政治监督的基础在于民主和法制。“民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原意是“人民的权力”或“人民进行统治”。“古典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的政治统治。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本质上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民主是国家的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民主意味着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行权利”。为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实行法治。实行法治之下的国家是有限权力的国家。法治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止、束缚专横的政治权力,确立和维持一个在权力、作用和规模上都严格受到法律限制的“有限的政府”。因此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无论是对政府或是对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一种全方位的监督。而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建立于纵向垂直的权力机制上,统治者的高度集权意识和主观意志的色彩比较浓厚。这种形态下统治者的最高权力可以无限度膨胀,难以监督。我国数千年的封建主义政治监督机制就是这种政治形态监督的典型。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也出现了某些变化,开始注意民主性及法制建设。但是,第二形态政治监督的高度集权、内部封闭、某些监督的虚置等固有的色彩依然十分明显。

  通过上述的比较,无论是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或是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它们的监督追求虽有相同之处,但它们的监督机制和监督内涵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各有长短。第一形态的政治监督,由于各权力主体间的相对独立性,其监督面较宽,权力的制衡、制约的成效较为明显。但是,这种形态的政治监督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谈到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时就说过,“在改革中,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如果搞三权分立,过分强调搞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第二形态的政治监督由于其是纵向高度集权下的分权,对下的监督和制约比较有力,凝聚力较强,但是,民主性、公开性有较大的欠缺,尤其是对上层和统治者的监督制约显得较虚,较易产生专制和滥用权力的现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的政治形势和政治格局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两种形态的政治监督体制也在不断交融渗透。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充分显示自身的主体性,将成为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重要内容。自由的政治生活也将成为人类追求的重要目标,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政治要求。今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也将日益社会化,客观上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协调,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这样就会导致公共管理职能的扩大,管理机构及其权限的膨胀。

  权力的扩大必将构成对政治自由的威胁。社会发展的实践已经表明,社会一旦赋于政府以公共管理权力,政府就有了依法对公民进行强制性管理的权力。即使是在民主法治社会,理论上讲政府的公共管理要基于公意,但具体的管理也并不以公民个人的同意为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执掌权力者将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这是贪污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20XX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反腐败理论研讨会上,70多国与会的官员和学者一致认为,解决公共权力的异化和腐败问题的基本方案就是建立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在赋于政府进行公共管理权力的同时,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政府及其官员处事权进行监督的权力。政府及其官员一旦违背了公民的意志和利益,公民要有权力,要有能力通过监督机制加以纠正和遏制政府及其官员的不当行为,阻止政府及其官员对公民权益的侵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政治自由。因此,政治监督是实现政治自由,遏止腐败现象的保障。

  尉健行同志在全国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分组讨论时说:“通过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了平稳健康、持续向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逐步得到遏制,一些诱发腐败的深层次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在充分肯定反腐败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滋生腐败的主、客观条件还存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还会有起伏”。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在我们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因此,进入新世纪我们反腐败的斗争任重而道远。在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应当像江总书记倡导的那样要有创新思维,关键是理论上的创新和体制上的创新。在反腐败斗争的实践中兼收并蓄等一形态政治监督和第二形态政治监督的不同优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创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监督的新理论新机制上下功夫。

  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监督机制,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治监督的领导。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凝聚民心,领导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另一方面又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应体现为方针政策的领导,发挥各方面在政治监督上的积极性。其次,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应实行常任制,拓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机制,党内的重要事项、重要干部的任免应在每年召开的相应的党员代表大会上广泛听取意见,实行无记名表决,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则应由委员会全体委员无记名表决。第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实行党政分开,在党的领导下,立法、行政、司法、监察、审计等部门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互相制衡、相互制约。第四,在依法治国的行程中加强法制建设,国家宪法应当细化,应尽快出台“国家监察法”及“国家反腐败法”等法律文件,使行政监察工作和反腐败斗争有国家法律依据。第五,实行党内纪检与行政监察的分工和剥离,建立各级行政监察委员会,行政监察工作应有相对的独立性,调整监察人员的队伍结构,增加党外人士及民主党派人员的比例,行政监察系统应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或实行上级派驻制,行政、工资、福利等关系与原单位脱离。第六,进一步强化新闻舆论和

  

  

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加大对违规违纪人员惩罚的力度。

【参考文献】

 陈国权.政治监督论[M].学林出版社,20XX:1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人民出版社,1992:510.

论文在线 :s://

  

第二篇: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1.国家监督 (第一章)各种国家机关针对权力自身的监督,称为国家监督,是一种从权力出发的监督。

2.权力的整合性 (第二章)权力的整合性,即权力能使分散的社会力量一体化,使社会秩序维持在权力意志的范围之内。

3.非正式制度(第十四章)非正式制度,是指在正式制度规定或允许的工作程序、方式、惯例、规则之外,另外有一套工作程序、方式、惯例、规则在起实际作用。

4.民主集中制(第七章)民主集中制,即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司法审查权(第十章)司法机关的司法审查权是指司法机关可以宣布政府的命令或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违宪而予以取消。

6.什么是贝壳弹劾法?(第二章)贝壳弹劾法(或称陶片放逐法),古雅典国民大会一种特殊的投票发,约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末克里斯梯尼当政时。公民用贝壳或投票决定放逐可能危及民主政治的人。

7.简述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区别。(第九章)利益集团与政党的根本区别就是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实现特定利益或主张,而政党则要争夺政权和获取公职。利益集团通过利益干预立法、影响选举、影响政府、对国会或政府进行诉讼与抗议。而政党则是监督议会立法、参与选举、监督政府决策及其实施、间接影响国家司法机关,维护政党利益。

8.简述行政交谈制度。(第十章)所谓行政交谈制度,是日本行政监察制度之一,是行政监察部门和所委托的人员,同因行政失误而遭受损害的国民进行交谈,听取改善行政的意见和要求,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或补偿损失,并使其结果有助于改善政策、措施和改进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

9.为什么将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归入社会监督的范围内?(第十章)这三个组织是特殊的组织。究其本意,都应该是社会组织或群众组织,都不是国家权力部门。但在实际上,这三个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国家干部,这三个组织本身也都是政府部门,而不是民间团体。实际上,我国的其他社会团体,基本上都是类似情况,都挂靠在某一政府部门,其成员都是国家干部。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真正的民间社团还太少,社会监督的力量远远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民主建设应该促使社会监督的力量壮大起来。根据这种考虑,我们将这些部门按其本意归入社会监督。

10.简述寻租理论,及租金的定义。(第七章)

寻租理论指合法或非法的追求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产生的租金的行为,如行贿、拉关系、走后门等。

寻租理论所谓的租金,是指由于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如价格管制、进口配额的分配、许可证发放等,抑制了经济的自由竞争,扩大了供求差价,从而形成的差价收入。

11. 案例二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教材第八章第一节,视频教学课件第八章)

案例思考: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分析司法权对立法权、行政权的制约,谈谈你对权力分立与制衡机制的认识。

司法部门可以宣布立法部门的法律为违宪,也可以宣布行政部门的命令为违宪。即案例中首席法官马歇尔承认马伯里被任命为法官是合法的,他有权得到委任状,而总统和国务卿不予颁发是没有理由的,马伯里的正当权利由此而遭到侵犯,有权得到补偿。但是最高法院不能颁发这样的执行命令,因为它超出了宪法第3条关于最高法院管辖权的规定。根据宪法第3条的规定,最高法院除对极少数案件有第一审管辖权外,只能审理上诉案件,因而《司法条例》第13条的规定是违宪的。

1.权力制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防止滥用权力。2.权力制衡有利于社会民主和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3.权力制衡有利于遏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行为。4.权力制衡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12.什么是党内监督?如何对我国的党内监督进行完善?(第九章)

党内监督是指党员、党的组织、党的机关包括党的专门监督机构根据党章、党的纪律和有关规定,对党的组织和党员执行党规、党纪、党的路线、方针和决议,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等方面所进行的检查、督促和处理。

1.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根本的是要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使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党员主体意识,把激发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主体作用,关键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带头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要推进党务公开,创新党务公开形式,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探索和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2.要健全党内分权制约机制。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最为主要的权力。多年来,各级党委常委会实际上在绝大部分时间内是代行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的职权,既行使党内决策权,又行使执行权,同时由于对同级纪委的领导,实际上还行使党内监督权。党内权力如此过分集中,很容易导致权力结构失衡、失控。应遵循“权力不宜过分集中”的思想,明确划分党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并使之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以加强党内权力的分配和制约。

3.要进一步改进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权力的监督方式。要突出对关键岗位的监督,把对各级党委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核心,合理分解权力,逐步推广党政正职“四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发言制度,坚决杜绝“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要紧紧抓住管事、管钱、用人这三个关键环节开展监督。要有效整合现有监督资源,通过健全信息通报与交流、线索与案件移送、重要问题联合会诊等制度,实现各监督主体在信息、技术、手段、成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完善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上举报制度,形成渠道畅通、反应快捷、覆盖面广的监督信息网络,对群众和媒体反映的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应及时跟进调查,核实内容,实施问责追究。

4.要严格执行已形成的各项法规制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等于零。当前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不可谓不多、监督制度不可谓不严密,但由于缺乏落实机制,少数地方和单位往往在执行上打折扣。应把提高法规制度执行力作为深化和改进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狠抓法规制度执行,以制度的执行力保证监督的约束力。要切实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熟悉制度内容、领会制度精神、增强制度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的习惯。要建立健全保证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制定好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评估标准,保证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贯彻落实。

第一章 政治监督学导论 1.监督与监察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记忆

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就其联系来说,这两个词汇,本身的含义都包括监视、检查、批评、督促等意义。区别则在于监督一词使用范围较大,监察一词使用范围较小。两者使用习惯不同、实施主体不同、权力与权利相区别。

2.监督与监察的要素与分类,记忆 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标准、方式。

分类:1.按主体分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按客体分类:以个人为监督对象、以机关为监督对象、以不同层次的官员或公务员为监督对象、以不同职能部门为监督对象;
3.按内容分类:政务行为和事务行为;
4.按标准分类:宪法监督、法律监督、政策监督、合理性监督、道德监督。

3.监督与监察的方式,记忆、理解 1.对立法机关的监督方式;
2.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方式;
3.对政党的监督方式。

第二章 权力与监督 1.权力的要素、来源、特征,记忆、理解

要素:1.基础;
2.手段;
3.程度;
4.分量;
5.广延;
6.权力代价;
7.服从代价;
8.违抗代价;
9.获利;
10.合法性。

特征:1.服务性;
2.消费性;
3.强制性;
4.支配性;
5.整合性;
6.两重性;
7.垄断性;
8.等级性;
9.自利性;
10.交换性;
11.隐蔽性。

2.权力来源与监督主体的联系,理解、掌握 1.关于权力来源的各种观点:神权论、圣贤论、契约论、阶级斗争说。2.权力来源的观点与监督的联系:民主政治中的监督与专制政治中的监督,权力来源于人民,就会出现民主监督,权力来源于君主,就会出现专制监督。

3.如何对权力进行监督与监察,理解、掌握 1.权力的绝对专制,绝对地会导致腐败。2.对任何掌权者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3.利用权力给自己规定特权,是掌权者的一个通病。4.权利运行的公开和透明,是监督的必要条件。5.同等权力的相互制约才能起到监督的效果。6.仅有权力系统内部监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外部监督。7.小政府与大社会的模式,是限制权力的一种思考。8.监督要落到实处。

第三章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中国古代监督监察思想的理论源泉,掌握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2.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及局限性,记忆、理解

特点:监察受皇帝绝对控制,不但谈不上对最高权力的约束和牵制,反而成了帝王个人的耳目和工具,发挥的作用有限。

局限性:1.古代监督监察的总目的,不是伸张民权,而是维护君权。2.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让人说话,人民没有批评政治的自由。3.中国古代有谏官监督君主,谏官人数很少,起不了什么作用。4.中国古代的监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层监察。5.中国古代监察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道德学说。6.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中,舆论监督受到严重扭曲。7.中国古代重人治不重法治,强调道德约束而实际上不起作用。8.监督检查被扭曲还表现在古代地方监察官往往转化为行政官上。

第四章 近代中国宪政改革与监察制度 1.“五权宪法”,记忆 五权宪法也叫政府五权,是政府机关的组织形式,把政府机关分为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又互相牵制,来分别行使政府的权力。

2.“权能分开”,记忆 权能分开,即权与能要分开,就是说要把国家的权力分成政权和治权两部分。政权就是管理国家大事之权,这个权“完全交到人民的手内,要人民有充分的政权,可以直接去管理国事”。治权则是政府机关的管理之权,即治理国家去的大权,“要把这个大权,完全交到政府的机关之内,要政府有很大的力量,治理全国事务”。

3.孙中山监督学说的内容及其缺陷,理解、掌握 1.从其学说本身来看,孙中山强调监察权独立,但对政府首脑,即国民政府主席或总统的权限未多加阐述。2.孙中山“权能分开”的理论认为,“根据于个人天赋的聪明才智”,“人类应有三种人”。在这里,他片面地夸大了天赋对人的聪明才智的决定性作用。3.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未能体会到政府机关、军队、监狱、警察,这些“治权”的具体性及严酷性,未考虑到所谓的民主、民权的外在形式下,仍然可以是封建专制的老一套。

第五章 苏联政党监督体制反思 1.列宁的党政监督思想及具体措施,理解、掌握 2.“国家官僚制”,记忆 国家官僚制即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原则在建国后扩大化为政府的组织原则,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3.从监督监察机制上反思分析苏联解体,理解、运用

1.政体改变仍需对权力加强监督。2.必须建立文明正常的权力交接制度。3.必须反对个人集权制并建立良好的监督与监察制度。

第六章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监督与监察

1.建国后监察制度的建设与作用,理解、运用 1.政府监察机关。2.党的监察机关。3.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4.人大、政协监督。

2.邓小平的监督监察思想,理解、运用 1.加强监督,不搞群众运动。2.加强法治,反对“党大于法”。3.共产党要接受监督。4.创造民主条件,清除官僚主义。5.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政治监督理论 1. 以霍布斯和卢梭为代表的主权派的思想,理解 国家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

2.以洛克和孟德斯鸠为代表的人权派思想,理解 个人利益不可剥夺,国家权力不能超越个人权利。

3.社会契约论,理解,记忆 每个结合着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4. 治理与善治、多元民主理论、现代化与腐败、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寻租与政治逐利、科层制与官僚病,理解,掌握

第八章 西方发达国家的监督与监察制度 1.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理解

2.政党监督、舆论监督、公民与利益集团的监督,记忆

政党监督是指政党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工作实施的监察与督导。政党监督包括执政党监督、参政党监督、在野党监督等,其中执政党监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依据宪法赋予的权利和自由,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公开表达自己的意志,并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

公民监督是指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监督权利。

3.分权制衡的制度功效,理解

4.利益集团对权力的监督,理解 1.干预立法;
2.影响选举;
3.影响政府;
4.诉讼与抗议。

第九章 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

1. 现代监督与监察机关的特点,记忆

1.它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常设的、专职的、综合性的监察机关。2.它的机构编制与工作程序都有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据。3.它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进行监察的。4.它在监督与监察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5.它的机构设置与监察工作有一定的独立性。6.它有一定的准司法化倾向。7.它的技术手段的现代化。8.它能接受新的理论或理念。9.它能够适应国际联合的新趋势。

2.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香港的廉政公署、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日本的行政监察机关、德国的宪法法院、法国的行政法院、美国的监察长制度,理解

第十章 我国当前的监督与监察体制

1. 国家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检察监督、审计监督、行政复议,记忆

各种国家机关针对权力自身的监督,称为国家监督,是一种从权力出发的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社会舆论机关、社会团体或者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抽象政治行为与具体政治行为进行的监督。

2.我国现行监督与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理解,运用

问题:1.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2.重复监督现象比较严重。3.监督内容过于单一。4.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弹性很大。

完善:1.提高全民的监督意识,完善人民监督机制。2.提高全党对建立监督监察机制的认识。3.实行监督监察系统的垂直领导体制。4.加强人大监督。5.加强专门监督机关之间的协调。6.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7.发挥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

第十一章 腐败与反腐败

1.腐败概念、腐败的范围及产生的原因,记忆、理解

腐败是指违法违纪或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利用公共权力或社会上的优势,不正当地满足私欲的行为或胡作非为。

腐败包括政府腐败和社会腐败。

原因:1.剥削阶级思想产生腐败。2.社会转型期导致腐败的产生。3.理性经纪人的理论。4.寻租理论。5.权力异化说。6.文化根源说。7.体制腐败说。8.意识形态腐败说。

2.腐败有益论,理解

腐败有益论指腐败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润滑剂”,是社会转型时期可以容忍的“必要的代价”。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的反腐败的基本制度及其评价腐败,理解、运用

基本制度:1.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改进公务员的激励制度。2.推进制度建设,消除腐败行为产生的机会和条件。3.健全法制加强监督,强化公务员行为的约束机制。

评价:1.形成共识;
首先表现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反腐败的共识,增强了对坚决扭转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2.明确方针和制定法规;
(1)反腐败斗争必须以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前提,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推进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2)要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必须突出重点,一项一项的抓,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在保持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追求轰动效应的“毕其功于一役”。(3)在处理腐败案件上,严格掌控政策,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4)不搞群众运动,不搞人人过关。(5)把思想政治教育,扶持正气同惩治腐败结合起来。3.成效明显但仍有问题。

第十二章 推动政治民主完善监督制度

1.经济体制改革与反腐败、政治体制改革与反腐败,理解、运用

2.民主法治与依法治国建设对于政治监督的意义,理解、运用

第三篇: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调研问卷模板】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和政治监督情况调查问卷

1. 你的身份

 A.党员干部

 B.纪检监察干部

 C.企业员工

 D.村(社区)干部

2. 您对本地区政治建设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3. 您对本地区政治生态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4. 您对本地区党组织在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5. 您对本地区纪检监察机关在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6. 您对本地区政治监督工作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7. 您对本地区党组织在政治监督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8. 您对本地区纪检监察机关在政治监督工作中中发挥作用的总体评价.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9. 您认为当前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不坚决、不扎实、不到位

 B.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C.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形式化、庸俗化,缺乏原则性、战斗性

 D.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政治立场不稳,甚至理想弱化、信念动摇

 E.有的基层党组织被虛化、弱化、边缘化,无法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F.党员干部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差,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阳奉阴违

 G.领导干部搞家长制,落实民主集中制不严格,把分管工作、分管领域当作“私人领地”

 H.党内政治文化不健康,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向党内侵袭

10. 您认为当前政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A.一些“关键少数”党性不强,思想不纯,信仰弱化,以上率下作用发挥不好

 B.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管党治党责任缺失,重经济轻政治、重业务轻党建

 C.政治纪律教育方式单一,效果有待提高

 D.党员党性锻炼不够,放松世界观改造

11. 您认为当前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是.

 A.不知道监督具体内容,监督工作无从下手

 B.对违反政治纪律标准、情形把握不准,查处力度不够

 C.不知道如何监督,监督手段单一、效果不足

 D.不知道由谁监督,党组织、纪检监察机关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E.认为政治监督是中央,省市等层面的问题,离基层很远

12. 您认为政治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是.

 A.认为政治监督是抽象的,是喊在口号上的

 B.政治监督制度体系不健全

 C.党组织对政治监督不重视,不会监督

 D.纪检监察机构政治监督的有效抓手不够重视不够

13. 您认为该如何加强政治监督.

 A.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政治监督

 B.加快建立相应的政治监督制度体系

 C.明确政治监督重点、监督内容、监督方式

 D.党组织要支持、保障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政治监督

 E.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日常监督,对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

 F.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人和事

14.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您认为该如何加强这一工作.

 A.践行“两个维护”,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情感上拥戴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

 B.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抓实做实

 C.不折不扣、结合实际、一以贯之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D.严肃监督执纪问责,督促党员落实“两个维护”,强化“四个意识”

15. 党的政治建设根本要求是,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増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您认为该如何加强这一工作.

 A.必须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B.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在尊崇党章上做好表率

 C.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活的侵蚀

 D.坚决纠正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等现象

16. 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是,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您认为该如何加强这一工作.

 A.要切实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

 B.要消除“一言堂”式的假民主和“群言堂”式的假集中

 C.要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加强政治监督

 D.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对破坏民主集中制,影响班子团结者要严肃处理

17.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勤政廉洁等价值观。您认为该如何加强这一工作

 A.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做好示范

 B.运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教育

 C.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对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勤政廉洁的干部提拔重用

 D.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以及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的要严肃查处

18.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要求是,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您认为该如何加强这一工作.

 A.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B.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鍵少数”要加强党性锻炼,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政 治担当

 C.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D.要严格尊崇党章,严守党规党纪

第四篇: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锚定强化政治监督的着力点

作者:李仰哲;

作者机构:中央纪委驻商务部纪检组;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ISSN:1001-2109

年:2018

卷:000

期:008

页码:P.10-11

页数:2

中图分类:D6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政治监督;锚定;中央纪委;综合监督;中国贸促会;国家旅游局;融会贯通;科学判断

摘要:学习贯彻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必须联系实际、融会贯通,“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驻商务部纪检组负责综合监督商务部、国家旅游局和中国贸促会,开展综合监督首要的是加强政治监督,根据中央对当前形势的科学判断和三家单位管党治党实际睛况,具体要在五个督促强化、确保五个落到实处方面着力。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监督 政治 关于政治监督调研报告 关于政治监督的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