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正文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完整)

时间:2022-06-29 2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污染防控讲座心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完整)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3篇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篇1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5月13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培训内容: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阶段。不过我们只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就可以远离疾病,享受快乐的春天。

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都是病人和带菌者,这也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病原体主要是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病变,且病原体也是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散播感染或引起流行。

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严重者还有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等还会出现皮疹。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具有潜伏期短,传播快,极易造成流行的特点,流感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二季。

流感病人和健康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病。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中,随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时喷出的飞沫散入空气,人们吸入带有病毒的空气可受到传染(直接传染)。被污染过的茶具,食具,手帕等也能间接传播,但机会较少。人群对流感普通易感。病后或接种流疫苗可获得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为一年左右,但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发病,各型病毒之间的亚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1~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4天。

起病急,体温达摄氏39度以上,有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等表现,并可出现鼻塞、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健康教育处方

1.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只有及时严格管理好初发病人,才是防止流感暴发流行的关键。病人应隔离至退热48小时后。

2.本病行期间应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进入公共场所,乘坐车船或进行室内集体活动应戴上口罩;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充足的光照时间;
室内可按每立方米2~10毫升食醋计算,用水稀释1倍,关闭门窗,加热食醋进行薰蒸消毒。

3.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可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和用药物预防。

二、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携带病毒的野禽也可能导致人的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证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有效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可通过空气传播;
病禽的粪便污染的水源;
与病禽或携带病毒的禽密切接触可感染。禽流感不易跨越种属屏障感染人类,也就是说人对禽流感病毒相对不敏感。

症状体征:与流感症状相似。

健康教育处方

1.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

2.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加工、保存禽肉、蛋类要注意生熟分开,加工处理禽肉、蛋类后彻底洗手。

3.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渡劳累,勤洗手。

三、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和缓发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痰中带菌的开放性病人。主要是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染,带菌的痰污染物具和食物也可传播。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者,过度疲劳的人易感染此病。近年发病有上升之势,对学生群体健康有较大影响。

症状体征:病人初期仅有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下降。午后体温升高,自觉脸发烧,下午4~8时最高,清晨降至正常,夜间大多数有盗汗。大约半数病人咳嗽,咳痰或咯血。

健康教育处方

1.开展健康教育,不随地吐痰,搞好环境卫生。

2.有疑似症状的学生应积极到卫生机构进行胸部X线透视、痰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3.严格管理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对结核病人的痰和餐具、茶具消毒处理。

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使生活规律化。

5.婴幼儿和学童按计划免疫程序种卡介苗。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可补种卡介苗。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9月13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培训内容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传染源为健康带菌者和病人。病后免疫力低。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2~10天。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脑膜炎刺激征。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暴发流行,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突然起病,有寒战、高热、头痛、咽痛、结膜充血,四肢酸痛,呕吐等早期症状。多数在2~3天内口腔粘膜、躯体或四肢皮肤有瘀点瘀班。这时有持续高热,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状。重者有意识不清,颈部强直,角弓反张,脉博呼吸不整,最后出现惊厥、谵妄以至昏迷、休克。

健康教育处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增加教室、办公室等通风换气的次数。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

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五、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可延及其它腺体引起. 该病毒耐低温,在高温、紫外线照射、酒精等作用下迅速死亡。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症状体征: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发病期有全身不适,发热,轻者可不发热,常为一侧腮以耳垂为中心的肿大,先为一侧,几天后可两侧局部肿胀不发红。检查可见腮腺管开口处红肿。一般10天左右消退。重者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乳腺炎。

健康教育处方

1.主要是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忌食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早发现,早隔治,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对密切接触者要观察21天。

3.室内要通风换气,被褥要在日光下晾晒,用具要消毒。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11月6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培训内容:麻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为幼儿和儿童常见病,近年中学生亦在发病,麻疹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小学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

症状体征:潜伏期8~14天。病初有发热,眼睛怕光流泪,结膜和咽部充血,眼睑水肿,眼分泌物多,以及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发热后4天有皮疹出现,为玫瑰色斑丘疹,压之退色,初为稀疏分明,后渐多成片。皮疹先见于前额、耳后、发际处,渐向颈、胸、躯干、四肢发展,最后为手足心。皮疹于口腔颊粘膜可见科克氏斑,是其特点。麻疹出齐后体温下降,如高热不退,要注意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健康教育处方

1.流行期间减少室外活动,避免伤风;
室内空气要新鲜。

2.对未患过麻疹的接触者进行观察,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肌注胎盘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七、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亦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肠道病毒70型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

症状体征:潜伏期一般24小时内,少数可达6天。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后可出现典型表现为结膜下出血,出血程度不等。亦可出现一过性上皮性角膜炎。儿童病程较短,一般2~3天,成人可长至1~2周。

健康教育处方

1.确诊患者应隔离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

2.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

3.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八、水痘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普遍易感,传染性很强,接触后的易感者约80%发病,以冬春多见,10岁以下儿童多见。

症状体征: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21天。前驱期:
起病较急,可发热、头痛、咽痛及全身不适,也可有低热,此期多为24小时。发疹期:发热一般不高,1~2天后躯干、头面部出现红色斑疹及丘疹,数小时就成水泡,疱疹周围红晕,呈椭圆形,常伴痒感,使患儿烦躁不安。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皮疹有向心分布的特点,躯干多而四肢少。皮疹分批出现,常在同一部位有(丘疹、疱疹、结痂)。皮肤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留疤痕。粘膜如口腔、咽部、外阴等,也常见皮疹。另一特点为头皮也可见各期皮疹。

健康教育处方

1.健康儿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接触者应隔离检疫21天。病儿房间注意通风,用具及被服等用紫外线照射或太阳曝晒及煮沸消毒。

2.隔离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3.剪指甲,防止抓伤。

九、风疹

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受染,造成发育迟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风疹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能被紫外线及多种消毒剂杀灭,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一定耐受力。风疹传染源为病人,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出疹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是经空气飞沫传播。多感染幼龄儿童,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症状体征:潜伏期10~23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度。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射干部分。皮疹经2~5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病人常全身症状轻微,仅少数病例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健康教育处方

1.接种疫苗。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1.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空气流通。

3.室内可定期用醋酸蒸熏消毒空气;
也可以每天用紫外线灯照一小时以上。

4.流行期不要举行大型集会,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停留,外出要戴口罩。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作好防寒保暖工作。

7.多饮开水和凉茶饮料。

8.以发热为主的呼吸道疾病患者要及时就医,严格按医嘱服药,必要时隔离治疗。

9.学校中如发现学生患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向相应的教育和卫生部门汇报。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阶段。不过我们只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预防知识,就可以远离疾病,享受快乐的春天。

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都是病人和带菌者,这也是它们的共同特点。病原体主要是从呼吸道侵入人体引起病变,且病原体也是从呼吸道排出体外,散播感染或引起流行。

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严重者还有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等还会出现皮疹。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12月13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具有潜伏期短,传播快,极易造成流行的特点,流感虽然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二季。

流感病人和健康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病。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涕,口涎,痰液等分泌物中,随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时喷出的飞沫散入空气,人们吸入带有病毒的空气可受到传染(直接传染)。被污染过的茶具,食具,手帕等也能间接传播,但机会较少。人群对流感普通易感。病后或接种流疫苗可获得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为一年左右,但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故可引起反复发病,各型病毒之间的亚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1~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4天。

起病急,体温达摄氏39度以上,有头痛、四肢酸痛、全身不适等表现,并可出现鼻塞、咽干、咽痛、咳嗽等症状。有的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健康教育处方

1.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只有及时严格管理好初发病人,才是防止流感暴发流行的关键。病人应隔离至退热48小时后。

2.本病行期间应减少或停止大型集会,进入公共场所,乘坐车船或进行室内集体活动应戴上口罩;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充足的光照时间;
室内可按每立方米2~10毫升食醋计算,用水稀释1倍,关闭门窗,加热食醋进行薰蒸消毒。

3.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做好保暖工作,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可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和用药物预防。

二、禽流感

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携带病毒的野禽也可能导致人的感染。目前尚无证据证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有效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可通过空气传播;
病禽的粪便污染的水源;
与病禽或携带病毒的禽密切接触可感染。禽流感不易跨越种属屏障感染人类,也就是说人对禽流感病毒相对不敏感。

症状体征:与流感症状相似。

健康教育处方

1.避免与禽、鸟类不必要的接触。

2.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加工、保存禽肉、蛋类要注意生熟分开,加工处理禽肉、蛋类后彻底洗手。

3.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渡劳累,勤洗手。

三、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和缓发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痰中带菌的开放性病人。主要是通过飞沫和尘埃传染,带菌的痰污染物具和食物也可传播。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者,过度疲劳的人易感染此病。近年发病有上升之势,对学生群体健康有较大影响。

症状体征:病人初期仅有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下降。午后体温升高,自觉脸发烧,下午4~8时最高,清晨降至正常,夜间大多数有盗汗。大约半数病人咳嗽,咳痰或咯血。

健康教育处方

1.开展健康教育,不随地吐痰,搞好环境卫生。

2.有疑似症状的学生应积极到卫生机构进行胸部X线透视、痰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3.严格管理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对结核病人的痰和餐具、茶具消毒处理。

4.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使生活规律化。

5.婴幼儿和学童按计划免疫程序种卡介苗。对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者可补种卡介苗。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其传染源为健康带菌者和病人。病后免疫力低。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流脑的高发季节为冬春季节。

症状体征:潜伏期为2~10天。主要表现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颈部强直等脑膜炎刺激征。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暴发流行,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突然起病,有寒战、高热、头痛、咽痛、结膜充血,四肢酸痛,呕吐等早期症状。多数在2~3天内口腔粘膜、躯体或四肢皮肤有瘀点瘀班。这时有持续高热,头痛加剧,呕吐呈喷射状。重者有意识不清,颈部强直,角弓反张,脉博呼吸不整,最后出现惊厥、谵妄以至昏迷、休克。

健康教育处方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打喷嚏、咳嗽时使用手帕,不直接面对他人等,可以减少传播、感染的机会。不要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增加教室、办公室等通风换气的次数。

2.改善居住、工作环境的拥挤状况,并经常通风换气,特别是幼儿园、学校、工地等人群聚居地区。

3.接种疫苗。我国目前有两种疫苗,分别针对A群和A+C群,疫苗安全有效,保护效果也较好,可以去疾病控制机构咨询接种疫苗相关事宜。

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出现临床表现后,即去医院就诊。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防止死亡。

5.保护接触者。出现病例后,对家庭成员、医护人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发病迹象(发热),即应进行治疗,以免延误。密切接触者要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服药。幼儿园、学校出现病例后,即使不是密切接触者,最好也要在医生指导下服药预防。服药不仅可防止发病,也可消除带菌状态,阻断传播。密切接触者主要包括同吃、同住人员。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5月13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培训内容、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又名“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其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并可延及其它腺体引起. 该病毒耐低温,在高温、紫外线照射、酒精等作用下迅速死亡。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症状体征: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发病期有全身不适,发热,轻者可不发热,常为一侧腮以耳垂为中心的肿大,先为一侧,几天后可两侧局部肿胀不发红。检查可见腮腺管开口处红肿。一般10天左右消退。重者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和乳腺炎。

健康教育处方

1.主要是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忌食酸性食物,保持口腔清洁。

2.早发现,早隔治,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对密切接触者要观察21天。

3.室内要通风换气,被褥要在日光下晾晒,用具要消毒。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传染病防控讲座培训材料

培训地点:三楼会议室

培训时间:5月13日

培训成员:班主任

主持人:周艳玲

培训人:韩英

培训内容:水痘

水痘是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普遍易感,传染性很强,接触后的易感者约80%发病,以冬春多见,10岁以下儿童多见。

症状体征:潜伏期:10~24天,一般为13~21天。前驱期:
起病较急,可发热、头痛、咽痛及全身不适,也可有低热,此期多为24小时。发疹期:发热一般不高,1~2天后躯干、头面部出现红色斑疹及丘疹,数小时就成水泡,疱疹周围红晕,呈椭圆形,常伴痒感,使患儿烦躁不安。数日后干燥结痂,经1~2周脱落。皮疹有向心分布的特点,躯干多而四肢少。皮疹分批出现,常在同一部位有(丘疹、疱疹、结痂)。皮肤如无继发感染则不留疤痕。粘膜如口腔、咽部、外阴等,也常见皮疹。另一特点为头皮也可见各期皮疹。

健康教育处方

1.健康儿避免与水痘患儿接触,接触者应隔离检疫21天。病儿房间注意通风,用具及被服等用紫外线照射或太阳曝晒及煮沸消毒。

2.隔离至全部皮疹干燥结痂;
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3.剪指甲,防止抓伤。

九、风疹

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受染,造成发育迟缓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风疹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能被紫外线及多种消毒剂杀灭,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一定耐受力。风疹传染源为病人,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出疹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是经空气飞沫传播。多感染幼龄儿童,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症状体征:潜伏期10~23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轻咳和流涕。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度。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射干部分。皮疹经2~5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病人常全身症状轻微,仅少数病例全身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健康教育处方

1.接种疫苗。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1.注意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空气流通。

3.室内可定期用醋酸蒸熏消毒空气;
也可以每天用紫外线灯照一小时以上。

4.流行期不要举行大型集会,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停留,外出要戴口罩。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6.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作好防寒保暖工作。

7.多饮开水和凉茶饮料。

8.以发热为主的呼吸道疾病患者要及时就医,严格按医嘱服药,必要时隔离治疗。

9.学校中如发现学生患传染病或疑似病例,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向相应的教育和卫生部门汇报。

长春市第一五九中学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篇2

疫情防控讲座知识
一、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戴口罩已经成为每个人出门的标配。但是正确戴口罩的方法,你知道吗? 世卫组织给出的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的一些具体建议如下:
1.戴口罩之前,请先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口罩要遮严口鼻,以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

3.避免用手触碰口罩面。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一旦口罩潮湿应立即更换。

5.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6.通过两端线绳摘取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罩面的前部。
7.取下口罩后应立即丢弃在密闭的垃圾箱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8.没有必要为了最大限度防护而佩戴多重口罩。
9.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佩戴布口罩(例如棉布或纱布口罩。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
1、形状大小: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2、敏感性: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3、传染源:来源于野生动物。
4、潜伏期: 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5、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婴幼儿也会有发病可能。

三、主要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或直接吸入后导致感染。
2、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在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器官的粘膜,导致感染。

四、消毒防护方法
1.佩戴口罩,观看正确的戴口罩示范视频。

2.勤洗手,观看正确的洗手示范视频。
3.不扎堆,不聚集,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半米以上的距离,尤其是而对而谈话时。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4.不能随地吐痰。如果当时实在没有可吐痰的地方,可以先吐在纸张上,在方便的时再把它放到它的归宿地。

5.不随便丢放废弃物。

6.保持个人卫生,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尤其是在室外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条。





汝阳县上店镇任庄小学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篇3

疫情防控讲座知识
一、口罩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防线。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戴口罩已经成为每个人出门的标配。但是正确戴口罩的方法,你知道吗? 世卫组织给出的正确使用和处置口罩的一些具体建议如下:
1.戴口罩之前,请先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2.口罩要遮严口鼻,以尽可能减少面部和口罩边缘之间的缝隙。

3.避免用手触碰口罩面。如果非要这样做,要提前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4.一旦口罩潮湿应立即更换。

5.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
6.通过两端线绳摘取口罩,避免用手触摸口罩面的前部。
7.取下口罩后应立即丢弃在密闭的垃圾箱中并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8.没有必要为了最大限度防护而佩戴多重口罩。
9.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建议佩戴布口罩(例如棉布或纱布口罩。
二、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
1、形状大小: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

2、敏感性: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3、传染源:来源于野生动物。
4、潜伏期: 一般为3-7天,最长不超过14天。
5、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婴幼儿也会有发病可能。

三、主要传播途径: 1、直接传播:病人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气体近距离接触或直接吸入后导致感染。
2、接触传播: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在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器官的粘膜,导致感染。

四、消毒防护方法
1.佩戴口罩,观看正确的戴口罩示范视频。

2.勤洗手,观看正确的洗手示范视频。
3.不扎堆,不聚集,人与人之间接触时,要保持半米以上的距离,尤其是而对而谈话时。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各类聚会。

4.不能随地吐痰。如果当时实在没有可吐痰的地方,可以先吐在纸张上,在方便的时再把它放到它的归宿地。

5.不随便丢放废弃物。

6.保持个人卫生,要勤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尤其是在室外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条。





汝阳县上店镇任庄小学

推荐访问:防控 讲座 污染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 污染防控讲座心得 污染防治心得体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