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2022年)

时间:2022-07-16 1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2022年)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6篇

第一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小学生心理疏导教案

活动目标:

1、把心静下来,回归学生学习状态。

2、树立同学之间主动交往的意识,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在陌生中也能尽快熟悉,消除陌生感。

活动重点:

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

活动难点:

调整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掌握交往的方法。

活动准备:

开场白:在我们用科学手段进行疾病防护的同时,还 需要照护好自己的内心, 学会给我们的内心戴上“口罩”,保护自己的心理不会随便受到干扰或感染,尽快回归平静状态,回到校园做个阳光少年。

疫情防控认知要科学:相信党和国家采取的有力措施,相信疫情是可控的。做好防疫配合,戴好口罩、勤洗手,开窗通风、不聚会等,不要相信、传播网传的小道消息。

不良情绪状态要管理:学习管理情绪很重要,可以尝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与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
以适应的放松活动如做深呼吸、肌肉放松、适宜的运动等释放情绪;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积极乐观。

过渡:我们班是一个大家庭,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居家生活,同学之间少有交流,慢慢变得陌生了,下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个小环节来让同学们尽快熟悉。

活动过程:

由老师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告诉每个小组第一个同学一个秘密口令,再由第一个同学告诉第二个同学,依次类推,再有最后一个小组同学汇报。

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又是一个团结的熟悉的大集体了,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宽容,遇到问题和困难多向同学倾诉。

第二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评审稿

题 目 浅谈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 评审稿

摘要 :“厌学”现象已引起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重视。结合原因有: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妥,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时,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外界的负面影响,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升学率就成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同时提出了矫正的措施:宽容平等;
培养实践;
激励帮助;
认同欣赏;
耐心交流。

关键词:厌学原因;
研究对策

引言: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即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甚至厌恶学习,以一种消极的情绪对待学习活动。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消极的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 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 看到作业就心烦, 听到考试就害怕, 完全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故意抵触对立。学生在读书学习上不能专心,效率低,易健忘,成绩差。

我们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心理发展。因此,对于厌学问题我们要想出好的有效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给予孩子们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厌学原因

学生厌学的表现基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虽然有些孩子成绩还算不错,学习状态还算积极,有一定的目标,但那是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被迫学习;
第二种,目标不明确,虽然天天坚持正常上下学,但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作业质量不高,感到学习很烦,怕考试,讨厌老师,排斥主课,较喜欢副科,每天生活在无聊、无奈之中。第三种,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觉得上学学习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开始找各种借口(我肚子疼、头疼)不写作业或不来上学,有的甚至偷偷的逃学,更甚者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严重现象的发生呢?我认为这并不是某一单一原因造成的,它是由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共同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原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而有的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学校混日子,又怎能快乐、又怎能爱学习,又怎能不厌学。有些学生智力低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佳,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对学习感到乏味,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厌学。

2、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在班级当中,有许多此类孩子。如学生王某,三年级学生,父母在外地工作,由爷爷奶奶带他。他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集中,刚提醒过他要坐端正看黑板时还能做到,可不到3分钟又开始玩橡皮或者找邻桌讲话。从他奶奶那了解到他在家时也静不下来,看书甚至看电视也是不停地动。父母曾带他去过医院,医生说是有轻微的少儿多动症,需要平时多提醒管教。

从王某身上可以看出,因为他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才会找其他事情做,久而久之导致厌学。

3、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学会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必将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无法快速的接受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上课时不知道如何听课,课后复习也不知道怎样做。尽管他也很努力,但成绩较差。正如美国教育家赫尔所说的:“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而这些学生将他们的成绩差,错误的归因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这种想法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中,如此恶性循环,就患上了厌学症。

4、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1.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缺乏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
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苏格拉底说过“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而有的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学校混日子,又怎能快乐、又怎能爱学习,又怎能不厌学。有些学生智力低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佳,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对学习感到乏味,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厌学。

2、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久而久之导致厌学。

3、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学会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必将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无法快速的接受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上课时不知道如何听课,课后复习也不知道怎样做。尽管他也很努力,但成绩较差。正如美国教育家赫尔所说的:“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而这些学生将他们的成绩差,错误的归因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这种想法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中,如此恶性循环,就患上了厌学症。

4、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2.学生厌学的学校原因是什么?

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应试教育的过大压力导致学生厌学。我国虽然早己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政策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时,一切副科(音体美)全部为主课让路,学生整天学数学、语文、英语,学生疲惫至极,生活单调至极。

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这位学生从此不喜欢上课,产生厌学心理。

教师的教育失误导致学生的厌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孩子抄写生字新词,反复读背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学习方法会慢慢感到厌倦,疲惫,导致学生觉得学习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尽管老师讲的很用心,很详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依然没有起色。

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老师教学方法好,对学生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很喜欢那位老师。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老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3.学校应如何防止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

学校方面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做”中“学”,激发兴趣
 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当做的事情是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兴趣。中小学生大都喜欢游戏,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在“做”中“学”。如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堂授课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爱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学校应不局限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多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如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故事演讲比赛”;
成立合唱团、各类兴趣小组;
开展歌咏比赛,进行乒乓球竞赛;
访问,搞野炊,办夏令营等等。使学生觉得学校可爱,教师可亲,生活有趣,学校是值得自已留恋的花园、乐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厌学。

再次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减少作业负担。如:转变教师角色,变老师讲为学生展示、点评;
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检测,优胜者加分,变逼迫为激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甚至为了某些题学生争的面红耳赤,该学的课堂上学会了,作业自然就减下来了。

4.学生应如何克服自身原因防止厌学?

学生厌学与否关键在于其自身,即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凡事通过自身努力才有解决的希望。

1、明确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我们就不会努力,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码头在哪里,加油又有什么用?我们要通过开主题班会或给学生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每个人都有奋斗的方向。同时使学生明白有了目标就得为之奋斗,即使不聪明,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让他们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

2、养成良好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终身学习的今天,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生受益。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课的好习惯,上课认真听讲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孩子在做作业时,最好给孩子限制一下时间,不能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要不然到初中后,面对7门课的巨变,他们将无所适从,为厌学埋下祸根。


(二)家庭原因——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教养思想及方法不当

家长常常认为,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不愁吃穿,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学条件也十分优越,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甚至厌学呢?殊不知,正是因为物质生活太好,得到的物质东西越来越容易,所以孩子的进取 意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在不断地消退,渐渐地便形成了厌学情绪。有许多此类孩子。如学生李某,小学三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经商,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该生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根据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他每天上学都由奶奶背着书包带他到校门口,甚至到教室。该学生连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小事都常常需要帮忙。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再加上父母对孩子情感上的关心不够,在情感孤独,缺乏温暖,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通常不会想到辛苦的学习,往往是广交朋友,而且不辨良莠,或者上网聊天、玩游戏,深陷网络不可自拔,日久天长,就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厌学心理自然产生了。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父母对学生的影响

孩子爱学习是有“条件”,关键是父母在学习上要以身作则,并善于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有些父母总是督促孩子学习,自己却不学习。有的父母平时工作繁忙 ,下班后就想“放松 ”一下,在家里不是打麻将,就是看电视、睡大觉。面对这种情形,孩子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一天到晚总逼我学习?父母下了班都在玩,我为什么就不能玩呢?”试想,孩子一旦有了这样消极的想法,还怎么能有积极的学习动力呢?

农村也有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不懂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平时只忙于挣钱,闲暇时间就是搓搓麻将,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很少过问。等到考试成绩一出来,一看成绩不理想,就板起面孔喋喋不休的训斥,数落孩子的一切弱点,拿自己孩子和成绩好的孩子比,贬低自己孩子,致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没有了学习的自信。更有些家长平时极少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对子女百依百顺,一味的溺爱,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简单粗暴的教育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缺少关怀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三)学校原因——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应试教育的过大压力导致学生厌学。我国虽然早己实行小学免试直接升初中的政策制度,但小学教育的应试压力并未消失,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仍只有学生成绩,初中名校的择生标准仍旧是成绩,教师在抓学生成绩面前仍然不敢有半点的放松,特别是在临近考试时,一切副科(音体美)全部为主课让路,学生整天学数学、语文、英语,学生疲惫至极,生活单调至极。

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有时候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喜欢上课,产生厌学心理。

教师的教育失误导致学生的厌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一直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孩子抄写生字新词,反复读背课文,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千篇一律的学习方法会慢慢感到厌倦,疲惫,导致学生觉得学习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因此尽管老师讲的很用心,很详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依然没有起色。

在学校里学习,学生很容易受老师的影响。老师教学方法好,对学生关心,那么学生就会很喜欢那位老师。而有些老师整天板着脸孔,学生出错就斥责,有时候还会体罚来对待不听话的孩子,那么孩子对那位老师反感,表现在对那门课反感,以至于该课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使他学习的积极性慢慢下降,严重的会影响他对其他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不可否认,一些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老师的师德无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厌学的趋势中,不良师德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

(四)社会原因——外界的负面影响

禁止有偿家教,禁止乱订资料,喊的是天崩地裂,可是又有多少被查处呢?上级要进行检查,要来就来呗,悄没声息的来,才能看到真相,干嘛要鸣锣开道,那各级教育部门能不提前像过年一样准备了又准备,搞的老师们身心疲惫,课都上不安生,甚至有些资料还得让学生帮着造,学校本来是神圣的殿堂,结果在学生眼中也失去了她的色彩,成了造假公司,厌学也就成了必然。

在现实中,素质教育的推进虽有成效,但形势却并不令人乐观。高考的压力使得学校、老师和家长依然把应试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教育质量就被简化成教 “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最形象的比喻。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升学率就成为评价学校优劣的主要标准。当社会基于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校时,学校必然要迎合社会、家长的需要,必然会以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优劣,教师当然不会对学生的分数掉以轻心。而对于分数过分重视的结果,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在重压之下,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自然就为厌学埋下了种子。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产生了厌学情绪。

当然,产生厌学的在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地从一两个方面去分析,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家长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特别是留守儿童,家长不要只是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品,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孩子厌学、逃学问题的发生。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再怨天尤人,那将于事无补。

2、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

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及积极性格的形成,与家长的褒奖密切相关。对孩子的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他深受鼓舞,当然要注意避免过分的奖励。当孩子考了90多分时,家长不仅要肯定他的成绩,而且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引导他分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运用古今中外的正反两方面典型的事例,使孩子懂得“满招损,谦收益”的道理。当孩子考得不好时,要帮助他总结经验教训,鼓舞他对以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帮助他找学习上的好方法,鞭策他继续努力,要他牢记一句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3、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当孩子犯错时,切忌简单、粗暴,棍棒相加,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知道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随着年龄不断地增长,孩子的一个明显心理特征就是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出现,使得这个时期的孩子的行为取向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与成人形成对立、冲突。作为家长要相信他们的处事能力,尊重他们的自决权,生活中不要事事干预,更忌压服。对孩子的差错,应多谅解,少责怪,多宽容,少辱骂,通过一起活动、一起交谈,加深感情,密切亲子关系。

(二)、学校方面改进教学方法——在“做”中“学”,激发兴趣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指出兴趣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方面。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
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妙;
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针对我国中小学生出现的厌学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学校最应当做的事情是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对学校、对学习产生兴趣。中小学生大都喜欢游戏,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学,在“做”中“学”。如让他们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这样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

此外,课堂授课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教师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爱玩、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此,学校应不局限于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多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视野。如举行“读书知识竞赛”、“故事演讲比赛”;
成立合唱团、各类兴趣小组;
开展歌咏比赛,进行乒乓球竞赛;
访问,搞野炊,办夏令营等等。使学生觉得学校可爱,教师可亲,生活有趣,学校是值得自已留恋的花园、乐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厌学。

(三)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减少作业负担。如:转变教师角色,变老师讲为学生展示、点评;
运用多媒体,把课堂变成一个大舞台,多准备几副面孔,学生就会有新鲜感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检测,优胜者加分,变逼迫为激励,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甚至为了某些题学生争的面红耳赤,该学的课堂上学会了,作业自然就减下来了。

(四)、学生自身方面

学习动机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加油站,出色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他们愿意学习,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很重要的意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偏小,所以可以考虑采用图画、幻灯、录像、报告会等来培养他们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在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力的时候,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因势利导地把学生已有的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第一种孩子的归因方式,说明他们很相信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第二种孩子的归因方式,说明他们不相信自己,这是一种错误的归因方式。这种归因会阻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看待自己的失败,改变他们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事实证明,高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确实有积极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设计完成学业的步骤,让学生明白从大方向、长远来看,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未来工作和生活水平是成正比的。

学生厌学与否关键在于其自身,即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凡事通过自身努力才有解决的希望。

1、明确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我们就不会努力,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不知道靠岸码头在哪里,加油又有什么用?我们要通过开主题班会或给学生讲名人故事的形式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每个人都有奋斗的方向。同时使学生明白有了目标就得为之奋斗,即使不聪明,只要努力了就会成功,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知识,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
深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2、养成良好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终身学习的今天,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会终生受益。要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记得魏书生老师说过:“正餐吃不饱,光靠吃零食是吃不胖的”。他把上课认真听讲比喻成了正餐,非常形象,贴切。有时我们看到某个同学下课也不怎么用功,可成绩也不错,就是这个原因,上课认真听讲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孩子在做作业时,最好给孩子限制一下时间,不能让孩子养成作业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要不然到初中后,面对7门课的巨变,他们将无所适从,为厌学埋下祸根。

(五)交流情感 培养学生兴趣

学校要实行课堂教育改革,变单一枯燥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小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努力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教师还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与疏导。

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倾听师生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会;
是一种亲切的对待,一种由衷的信赖,一种美妙的新境。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庭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结语

儿童是纯洁美好的,他们的世界鲜花盛开,阳光遍地。而学习能使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他们心灵变得更加丰盈。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消除不良的学习状态,能够使他们更好的学习,爱上学习。这不仅是家长的愿望,也是广大教师的最大心愿。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2、车文博.学习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
  3、 任生心.把学生减负真正落到实处[N]. 光明日报,2006,5月8号. 1、 俞为洁;
童第周的故事;
《克隆先驱:童第周传》;
2005年7月1日

4、于龙春 ;
《德国教育印象与启示》;
《红蕾·教育文摘(下旬)》;
2009年第9期

5、张道坤,杨金玲.小学生厌学心理不容忽视[J].校长阅刊.2004,08.

第三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小学生报复心理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21-01

  案例背景

  小学生打架可以说是老生常谈,身为小学教师,每位都会碰到过学生打架的事,而且不只一次。学生打架现象可以减少,再减少,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现在很多学生在打架之后,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是对方先打的自己,不是自己先动手的。学生中的"以牙还牙"现象就是学生报复心理的体现,这样的学生不止一个两个。下面就谈一件我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案例过程

  那日,温老师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后面跟着一个气急败坏的学生,他的名字叫王超。由于这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脾气坏,经常会欺负其他同学的学生。温老师没好气地问:"你刚才为什么要打那个同学?"王超很生气地说:"他打我,我就打他了。"然后就连呼吸都急促起来了。温老师顿时意识到自己的语气可能伤到他了,心想:难道我冤枉他了?于是,温老师便变换了语气耐心地问王超事情的经过。原来是课间的时候,陈佳和几个同学在一起下棋,王超也想去玩,可是陈佳不让,还跟他说了些很难听的话,王超就打了陈佳,陈佳马上就还手了,王超也不认输,就更用力地打了陈佳。就这样,谁也不认输,最终以陈佳被打哭结束。

  这时,温老师问:"你觉得在这件事情中你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吗?"

  王超看了一眼温老师说:"没有。"

  温老师很奇怪:"你都打了人了,怎么还说自己没有错呢?"

  "他打我了,我就打他啊!"

  "可是你刚才说,是你先动的手呀!"

  "他说我,我就打他了。"

  "哦,他说你,你就打他了?"

  这时王超似乎有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了,停了一下说:"他这样说我,我很生气,我就打他了。"

  "那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

  "对啊,不然我多吃亏啊!"

  温老师愣住了,没想到一次10岁的孩子心理竟已经扭曲成这样了。温老师想了想说:"那如果反过来,你说了他几句,他就动手打你,你觉得怎么样?"本想换位思考能帮助王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没想到,王超突然握紧双拳大喊:"不公平,不公平……"温老师一时竟不知如何安慰这个喊得歇斯底里的男孩,只能问:"我怎么不公平了?"

  "你只批评我,不批评他,不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面对无理取闹的王超,温老师显得有些失去耐性了:"你还是觉得自己打人没有错是吗?"

  "是的,是的!妈妈说过:谁打我,我就可以打他。"

  "可是,是你先动手的。"

  "那是因为我很生气。"

  "很生气?很生气就可以打人吗?"(随着王超声音的提高,温老师的声音也高了不少。)

  "是的,是的!我很生气,很生气就打了他了。"

  温老师的脸上露出绝望的表情,说"那我现在很生气 ,我是不是可以打你?"

  "是的!"王超斩钉截铁地说。

  温老师再次愣住了,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啊!怎么办呢?眼看温老师就要无言以对了,温老师想了想说:"但是我忍住了,我没有打你,因为我知道打人是不对的。"

  这时,一直抬头看上方的王超看了温老师一眼,眼神里流露出来意外,也许在他看来,当他说出刚才那句话后,应该会迎来一顿毒打。此刻,他终于低下了头,不再说一句话,也许此时此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案例反思

  姑且不论这位温老师处理得好不好,光最后一句就已经值得我学习了。虽然我没有遇到过反应这么激烈的学生,但是打架之后,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后动手的学生,他会告诉你:"是他先打我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还手是应该的。

  1.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形成到底与什么有关呢?

  1.1与家庭、社会环境有关。有些家长把孩子捧上了天,导致孩子一点委屈也受不了,平时在家里就像个"小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不顺心就会无理取闹,导致行为变得幼稚。在遇到挫折不能承受时,有的孩子变得有些歇斯底里。有些家长总是很强势,过度地保护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与人相处时会受委屈。所以当与周围同伴发生矛盾时,家长都出面帮孩子出头,不管事情谁对谁错,都一定要说到自己有道理才肯罢休,导致孩子即使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却矢口否认。而有些学生的家长比较严厉和粗暴,动不动就拳打脚踢的,孩子无力反抗,但会在心里积压下报复情绪,在其有能力的情况下就会采取报复手段。此外,学生的许多报复行为是从电视、电影、网络中学的。

  1.2与学生自身有关。有些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当有人与自己的行为相冲突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对方有意跟自己过不去,于是立即想出报复的方法。在报复的同时,他照样认为自己这样做非常正确,对方是"罪有应得"。也有些学生意志软弱,承受挫折的容忍力比较低,别人一不随他的心意就受不了,从而产生报复行为。而有些学生由于成绩不好,同学老师们平时都不会注意到他。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故意与同学发生矛盾,从而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从而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1.3与学校环境有关。有些班主任处理学生打架事件不合理也会引起学生报复心理的形成。有的老师,看见学生打架,一句:"别打了!"或者"你把他们拉开不就完了!"就走开了。其实学生还是没有就此罢手。有些教师,看到或听到学生打架,也会主动去管,但往往把学生叫到跟前,随便地问问原因,而后拣没理的或者过错较大的一方简单批评一番,罚写个检讨,悔过书只类的。再安慰几句有理的学生,如此而已。往下就没有了下文。这样就没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其他学生一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以后打架现象必然还会发生。

  有些班主任看到学生打架,厉声呵斥,甚至不给学生辩解的机会,轻则呵斥令其站到外边,不准动,重则每个学生赏几脚,更有甚者把学生的书包扔出去……不管你谁有理谁无理,反正打架就无理,只要打架就该挨收拾。各打50大板,看以后还敢不敢打架。虽然起到了威慑作用,可是学生并不服气,有学生暗地骂老师,更有甚者把老师的名字写在墙上骂。

  2.怎样预防报复心理

  2.1家庭、学校及社会都要转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指导人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那家庭、学校及社会该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呢?首先,要通过举办家长心理讲座,优化家庭育人环境,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其次,社会、学校和家长应改变那种高分数的人才观,树立"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再次,社会和学校都要改变那种利用升学率和分数来评价教师的落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客观、公正、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2.2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①学校应设立心理服务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选拔热爱学生、善解人意、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有耐心和事业心的老师做心理咨询员,通过个别谈话、心理疏通、角色转换等手段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②班主任老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家访、观察、走访原学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特别是要关注那些心理偏激的学生。经过研究表明,那些具有报复心理的学生,往往易于激动,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使他们大发雷霆。他们行为莽撞,做事往往不计后果。

  2.3对学生的报复心理进行"疫苗接种"。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意识"接种"。小学生心理脆弱的原因,就是缺少磨难和挫折,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②加强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危害意识"接种"。通过上法制课,让小学生懂得报复行为会给个人、他人、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会葬送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王耘,叶忠根. 小学生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杨茂赏. 怎样克服"报复"心理[J].小学生之友. 2010年11期.

  [3]高江林.小学生报复心理的分析与指导[J] .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第四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四年级

一.案例介绍

邓颖鑫是一位女同学,她长着大眼睛,头发较乱,衣着不整齐,成绩中上,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而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更何况将走进六年级的学习,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我对这位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过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因素:

(一)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三)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邓颖鑫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邓颖鑫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启发激励,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邓颖鑫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邓颖鑫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邓颖鑫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邓颖鑫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邓颖鑫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邓颖鑫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引发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王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家校联系,提高能力。

邓颖鑫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邓颖鑫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多样评价,促其进步。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王娟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
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王娟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王娟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邓颖鑫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邓颖鑫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邓颖鑫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四、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邓颖鑫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王娟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四年级

一、个案背景

闫祥雨是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她是个很腼腆的小女生,性格内向,平时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也不爱说话。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面对激烈的竞争,觉得自己这儿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缺乏竞争勇气和承受能力,导致自信心的缺失。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提考试就没精神,遇到考试时晚上睡不着,头痛,还伴随着发烧。她这样不仅影响着考试成绩,身体上还经受折磨。如何帮助她增强自信心,走出这个阴影呢?

二、个案分析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开始定的目标是100分,变成能拿到90分、80分了,考试对她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闫祥雨在家里是独生女,她的表姊妹学习特别优秀,家长也期待自己的孩子跟她们一样优秀,总拿优秀的例子跟她说教,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导致孩子肩负重担。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她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过重的压力在孩子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学困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

三、辅导策略

自信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学习都有损害,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学生增强自信,正确地评价自己呢?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为了去除闫祥雨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她闲谈,让她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闫祥雨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闫祥雨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闫祥雨同学……”渐渐的,闫祥雨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她主动冲我笑,渐渐的开始和我交谈。我给她讲考试的目的,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考前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考试时做深呼吸,放松紧张的情绪,或在心中对自己说“有什么可怕的,我都复习了。”“我能行。”等给自己加油。经过调整,害怕考试的症状消失了。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有一次我把教学内容编成小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表演,我为了让闫祥雨参加表演,对全班同学说:“给闫祥雨一个机会好吗?”大家同意了。开始她不好意思地说:“我不行。”最后加上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她走上讲台。表现得还不错,同学给她鼓掌,我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以后,有机会就让她在同学面前表现,她变了好多,不在独处,课堂活动时主动参与,学习成绩有了飞跃。

3.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闫祥雨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闫祥雨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里有客人,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她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闫祥雨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四、辅导效果

通过师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闫祥雨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上课专心听讲,举手发言且声音响亮,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各种活动愿意参加,与班级、同学融为一体。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多关爱,让她们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对闫祥雨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闫祥雨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正确的评价自己,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她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三年级

个案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一旦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不具备和他人同等的条件,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 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王金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也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玩具等方面。这样给他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他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家庭因素

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从少言寡语的他身上看到的是更多的自卑和无奈。原来王金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人,妈妈先天双目失明,爷爷做杂工,王金的日常生活起居只能由身患严重糖尿病的奶奶照顾。虽说他也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但他所要面对的和承受的确实其他同龄孩子无法想象的。奶奶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爷爷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粗暴。爷爷奶奶对他的望子成龙,导致他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他未能达到大人的期望时,便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王金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于是他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有时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由此他产生了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

3. 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老师们对王金了解不够全面,关注不多,久而久之,让他便逐渐产生失落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及时完成课外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表扬和鼓励,甚至是另眼相待,因而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自卑感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家境较好,乖巧可爱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王金这种状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过多的自我否定产生了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总是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辅导过程: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为了消除王金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课间让他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在有意无意中,全班同学都能感受到王金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他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胆小的王金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他的机会,我就发动他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他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他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他为典型进行了表扬。他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他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她真的开始努力了,成绩也有了飞跃。

3、 沟通交流,转变观念。

王金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爷爷奶奶请来,详细地分析王金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他们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为自卑的王金提供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我专门登门拜访王金双目失明的妈妈,劝她乐观些、开朗些,多与儿子交流,多给儿子关爱,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儿子,让他感受到应有的温暖和快乐。同时,我我拿来家中的衣裤、床单、被套,买来钢笔、本子送给他,微笑着告诉他:“要想摆脱困境,关键还得自己努力呀!解决不了的困难找我们,我们会一直关心你,帮助你!”当得知王金凑不了拍照的钱,即将错过医保办理手续时,我毫不犹豫地掏出十元钱给了王金,让他有了和其他孩子同等的机会。

4、 多元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他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王金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
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他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他以正确的评价,把王金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辅导后记:

面对王金的转变,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儿童,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儿童是在不断发展的,心理还不成熟,在爱与友善的环境中更容易纠正错误,使他以健康的心态正视自己,以积极的行为超越过去,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针对类似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家人、老师、同伴身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学习,乐于生活。

效果反馈:

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让王金渐渐变了:课堂上,他开始充满信心地回答问题;
活动中,他开始闪现积极的身影;
作文里,充溢着他对生活的信心,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六年级

学生姓名:刘清君

辅导目标:

诊断:心理存在轻度的异常,其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个体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所以其心理疾病主要定性为“人格障碍”。

目标:1、加强其个体的心理跟踪辅导,减少或改善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报复性行为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其人格品质。主要采用系统脱敏等行为方法进行干预。2、根据其自尊心强、好胜、希望与他人交往等心理,可以采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使到班集体的其它成员认识“悦纳自我、悦纳他人”的重要性;
并可适当让其充当班里的班干部,但一定要与其签定任职前的自我管理合约,通过激励性的自我管理的干预,从而使其心理自我完善。

辅导过程:

第一步:深入了解其行为特征及心理状况,建立个案心理档案

积极向其班主任了解该学生的家庭状况,一同进行家访;
详细向现任班主任、以往班主任及同班同学询问并记录他在以往的行为特征及其突出性格。掌握好第一手的资料,以便分析其行为特点和心理症状。

第二步:做好辅导前的相关工作,建立与被辅导者朋友式的关系

在准备好一切辅导所需的工作后,我开始寻找合适的时机接近该同学。借助篮球这一项他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慢慢地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一点为他接下来顺利接受心理辅导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

第三步:开展实质性的心理辅导工作

1、营造舒适的环境进行心理晤谈

在建立良好的“朋友式”关系后,我分阶段地对该同学进行心理晤谈。第一阶段主要是对他阐明辅导的目的和现状,运用“同理心”的技巧降低其抵触情绪;
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心理测量表测试其心理特征。第三阶段主要是深入探求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采取合理的心理治疗方式。最后阶段主要是解释为他设计的“阶梯式疗法”(系统脱敏法)的具体步骤,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其疏通不良的心理障碍。

2、为他设计“阶梯式疗法”(系统脱敏法)的具体步骤:

(1)通过心理晤谈勾起令其产生报复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事件的回忆场景,使他重新产生愤怒,接着进行系统脱敏疗法。

(2)通过其它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制造令其产生心理冲突的事件,激发其愤怒心理,使其脑海里产生想实施攻击性行为或报复性行为的状态,实施“系统脱敏疗法”。

(3)制造严重的冲突事件,进一步实施系统脱敏疗法。

3、 开展班级的团体心理治疗,适当举办一些团体心理活动,提倡“和谐”的班级气氛,让他尽量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并尽量挖掘其表现出来的优良品格行为进行放大。另一方面则要善于发现其存在的细微的不良品格行为,进行耐心教育和正确的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心理治疗逐步达成道宁团体心理治疗的12个效能。

4、 与家长联系,要求他们改变已有的不良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个性特点要分别肯定,对存在的人格障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地帮助他改变自我,改善环境。

辅导后记:

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被爱、被关注、被认可、被尊重的需要,一个人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造成其人格障碍,进行心理辅导的前提是要找准问题的根源,治其症结,否则再多的工作也是治标不治本。本个案成功之处也在这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以详实调查,认真思索为基础,长时间的予以关注、关爱,用爱心去叩开孩子封锁的心扉,融化其对老师设定的心理防线,这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两次谈话辅导就能办到的。

效果反馈:

通过近一个月来的一系列辅导,其科任及同学陆续反映,该同学近来进步很大,连续两周没有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事件,性格也呈现开朗乐观积极的一面,心理日渐走向成熟健康。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五年级

魏云菲,女,11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不爱动。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
自卑感强,回避与老师同学相处。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喊到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她的家离学校比较远,每天乘接送车上。下学。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上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她交流沟通。

一. 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作为老师,只有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自由地与家长、老师、伙伴交往,促进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 辅导过程

(一)情感沟通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进行情感沟通给予她充分的信任,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并用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她,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二) 家校合作。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到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李某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同时,我还和魏云菲的家教老师经常联系,建议他根据孩子的现状确立辅导目标,及时检查她的作业。建议家长对李某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魏云菲营造一个温馨、各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魏云菲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改正她的学习习惯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伙伴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督促,及时提醒她认真完成作业。

首先为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中队委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魏云菲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魏云菲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魏云菲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以前,她孤独,不说话,现在有了一群知心朋友,平时也能主动去帮助同学。因为有了良好的交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家长反映他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不良习惯,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而教师在工作中要化被动为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二年级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王凤婕 性别:女 年龄:8岁 年级:二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二、主要问题: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思维迟钝

三、分析与诊断

因其父母是在外经商的,因而,父母和她缺乏沟通,父母对她的关爱也就非常少,她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因而使得她的性格内向,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这只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她的影响,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她父母的遗传因素,通过与她父母的接触,我了解到她的父母也是性格内向的人,这个遗传因素是几乎不可改变的,但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她,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而遗传因素非常小的。

另外,她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而在一年级却是名列前茅,这就给了她一个打击,导致她的自信心下降,从而产生自卑感。

其次,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有爸妈带着玩,而自己却一个人形影相吊,再看看父母,不是在卖东西(家里卖水果),就是在玩牌,从而让她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缺少父母的爱,而在学习上特别是在数学科目上,一些简单的问题,她要想很久才能思考出来,但她的智力水平很正常,说明在性格内向的影响下反应有些迟钝。

四、辅导过程

针对她出现的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思维迟钝,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虽性格内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都各有优缺点,但性格太内向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很有利,处在竞争激烈,开放的社会。性格外向一些对她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就要想办法使他性格外向一些。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她,多与她交淡,多鼓励她,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使她渐渐的敢于表现自己。另外要她感到老师温和、亲切。因为性格内向的幼儿都不愿,也不敢跟老师接近,老师就应接近她。因而我与她的老师商量,平常在上课时要不断地用鼓励,赞许的语言表扬她的点滴进步,只要有进步就给予肯定。其次,作为家教老师的我,尽量的与她交淡,玩游戏,让她能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喜爱她,获得爱和安全感。还有引导她多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周未,只要我有时间就带她到学校里和其它小学的孩子认识,刚开始听她和陌生的外向孩子交往,她有些不愿意,但在我强烈的要求下,她勉强的和别的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孩子带动她活泼起来,经过几次的这种交往我发现她愿意和陌生的孩子玩了,也许是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她吧,让她的情绪得到调节,心理达到平衡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从而逐渐的让她性格外向起来,当然这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积极的配合下。

通过让她与陌生的孩子(同龄)交往,还有在给她讲作业时,她的作业出错。或做错什么事,我都鼓励她,给她一个宽松的做作业环境。她比以前活泼多了,而且也变得自信了些,自卑感减少了许多。对于她的反应迟钝问题,在给她讲作业时,我尽量的启发她,给她多做些她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猜迷语,还有做一些有益智力发展的游戏,让她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并在游戏中给予鼓励,让她在游戏中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她的反应敏捷起来,其实在与别的同龄孩子交住时,反应也得到了一些提高。

五.辅导效果(评价)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我发现她比以前开朗多了,现在和我在一起也活泼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她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她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她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她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她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了表扬,不约束她。她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她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她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虽然,性格还不是很外向,不是很有自信,但只要给她积极的心理辅导,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相信她会一天比一天会更有进步。

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

三年级

一.案例介绍

王阳,男,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分居.根本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爷爷对他要求过于严苛。

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方面,父母分居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爷爷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
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
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第五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浅析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疏导对策
涵江实验小学张金灿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特点,有众多的方面。我们通过对特点和原因的分析,可以帮助寻找出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分析。
(一可变性。小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且极不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迁和教育的作用而变化。比如说,当学生对某老师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有成见,他可能就会对这位老师形成认知偏差,产生抵触情绪;
但在与这位老师多次接触之后,又会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看法,说不定会“化敌为友”,心理相容。
(二盲目性。小学生精力充沛,探求欲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自控能力差,他们好动,好问。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其认知的水平不相适应,思维常会产生断层,处于一种“有劲无处使”的心理状态。他们这种幼稚的心理一旦滋生逆反因素,就表现得相当任性,遇事无论行与否,只要想干,就会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三破坏性。小学生精力充沛,心里总有一种急于表现自己的燥动感,有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对老师“挑刺”,给其它同学“找碴”,甚至于故意捣乱,作业不完成,纪律不遵守,这种心理状态对班集体的建设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有害。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一)外部因素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屈从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
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
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疏导
(一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要绝对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在班集体中讲求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心体贴学生,尤其对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二)提出适当的要求
首先,老师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学习环境、条件、学习动机、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就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答问时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去回答,把较难的留给成绩较好的去回答。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搭配组合,进行分组教学和练习。这样教学,就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
其次,教师希望学生成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因此不切实际地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则是不明智的。因此,为人师者不妨降低期望的高度,给孩子设定一个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待他实现后再提出一个高一层次的目标。如此循环往复,既可以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又可促进他不断进步,并逐渐接近老师的期望。
(三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

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这样,在积极向上的班级里有健康的舆论,同学间团结友爱,自尊自重,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四家长配合教育
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关怀。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家长应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这样,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五正确“利用”逆反心理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双重性,作为教育者,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如果我们对逆反心理善加“利用”,就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引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深入了解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及成因,并及时正确引导,那么对其的教育也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其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要求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养一代又一代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六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龙源期刊网/>

推荐访问:疏导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小学生心理问题疏导及对策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策略探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