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浅析纪录片《茶马古道》中的民俗文化及其涵义

时间:2022-10-23 13:3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茶马古道文化丰富而深厚,日韩版纪录片《茶马古道》是对这片文化领域说明书式的影像记录资料,为我们窥探茶马古道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文章拟从民俗学的角度就纪录片中出现的民俗元素浅要分析,以期解读这些民俗文化背后的内涵,探讨这片特殊地域的生存方式。

关键词:茶马古道;民俗文化;文化内涵

一、茶马古道及其影像化书写

“茶马古道”概念的正式提出可以追溯至1992年出版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该书作者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六位学者也因此被称为“茶马六君子”。六位学者通过这次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的综合性文化考察,集结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系统,拉开了历史古道的神秘帷幕,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这条古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抗战前盛况空前,战后衰落至荒废,古道范围学术界尚未定论,目前较为认可的是“茶马古道是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商业行为,伸向中国内地、印度、东南亚的古代文明古道。” 其线路也大致框定为两条:“一条由云南的普洱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察隅、波密、拉萨、日喀则、江孜、亚东、柏林山口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康定、昌都到尼泊尔、印度。” 后也有学者提出青藏线(唐蕃古道)是茶马古道第三条线路。

对茶马古道文化最早的影像化书写是1939年导演孙明拍摄的《西康》系列纪录片, 至1992年“茶马古道”概念提出后,这里便成为国内外影像民族志式的拍摄热点地区,主要有1997年德国导演拍摄的《盐程万里》;2004年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导演的《德拉姆》,该片的出现将“茶马古道”文化再次推向了热潮;2005年田壮壮与云南电视台合作8集系列纪录片《茶马古道》,首次完整展现茶马古道文化;2008年日本NHK与韩国KBS合作拍摄的《茶马古道》被誉为是最成功的一部;此后还有2009年美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最后的盐道》等影像资料。

二、日本NHK与韩国KBS版《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作为一条早已废弛的历史文明通道,作为纪录片已经不可能呈现其当时真实的图像,只有通过现有的古道周边的一路的文化遗留来推断或者折射出古道的前世今生。由NHK和KBS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茶马古道(Asian Corridor in Heaven)》作为《感悟亚洲系列:Insight Asia》其中的一个单元。镜头以独特的视角、详实的内容纵贯的深入了这条历史古老的重要道路,把握了古道的整体与细节的融合性,记录剖析了现在古道周围原住民的生存方式与日常状态,从鲜为人知的点滴细节之处,融会了古道的前世今生,从寻常的生活面貌刻画入手,展现了宏大的古道文化承载的意义。

2008年播出的韩国版《茶马古道》剪辑为六集:《路因茶而生》、《最后的马帮》、《朝圣之路》、《盐井盐 女儿辛》、《喜马拉雅山的盐—苦旅》、《古格:迷失的神秘王国》,此版虽单独成章又互为联系;日本版播出共两集:《商队在前进》、《生命之旅·祈祷之旅》。其中《路因茶而生》一节讲述了云南普洱茶及藏族边茶的制作技艺以及饮茶文化,详细的介绍了这一区域的茶叶从采摘、加工、出产,到最后的运输,片中甚至展示了150年前进贡给清王室的普洱“万寿龙团”茶回归普洱的隆重场面,明晰了茶马互市是茶马古道存在的根基这一主题。《最后的马帮》一节讲述了现在察瓦龙乡的马帮,记录了整个马帮在文化更迭、技术革新的新时代,所要面临的新命运。《朝圣之路》一节描述了四川省德格小村庄的五位村民一路磕长头去往2100多公里外的拉萨朝圣。摄制组跟随着他们用了186天走完全程,186天的长头跪拜与虔诚信念,是佛教信徒们的祈求方式,是茶马古道的信仰之路。《盐井盐 女儿辛》讲述了臧东澜沧江边的盐井盐,女人们作为“盐”这一生活必须品的制造者,盐田的掌管者是女性,一切工序都由女人承担,是男性不可参與的原始生产方式。《喜马拉雅山的盐—苦旅》一节讲述了不同于盐井盐的另一种盐道,驻扎在羌塘草原的牧民会经过漫长的道路去札布耶盐湖取盐,并用牦牛驮着盐长途跋涉到喜马拉雅山区中尼边界的毛贡,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交易市场,与另一边的尼泊尔人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古格:迷失的神秘王国》就圣湖玛旁雍错以西300公里的“香巴拉”作了介绍,这里被称为“月宫”,神的天堂,位于曾经富饶嘈杂繁华的古格,为何如梦一般消失,只有遗址中的壁画能诉说。这六集纪录片带领我们在茶马古道这片神奇的地域穿行,让我们置身其中深感渺小,沉迷在他们绚烂迤逦的文化中。日韩版《茶马古道》虽说剧制有限,但其中频现各类民俗元素的踪影,本文就选取其中部分浅要分析。

三、《茶马古道》中的民俗文化元素及其涵义

1.茶神、盐湖神崇拜中的世俗心愿

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中提出万物有灵观,原始人类在面对生老病死以及梦境时,给出了人有灵魂这一解释,后延伸至世间各种自然现象、自然物均有灵魂这一说。人类童年时期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就认为是神灵或这些自然物的灵魂所为,图腾、自然崇拜也随之出现。随着时代变迁,这一观念并未消失殆尽,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民间信仰,而支撑这些信仰必不可少的就是民众的世俗心愿。云南很多民族都以茶业为生,在《路因茶而生》一集中出现哈尼族祭祀茶神的镜头,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拿着准备好的贡品来到千年古茶树前,祈求茶神保佑他们来年丰收。这颗千年古茶树是他们与茶神沟通的媒介,祭祀是他们感谢茶神、祈求茶神庇佑的方式。来年的丰收是民众保障生存的基础,祭祀茶神是他们相信茶神能够帮助或者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生存的基础与崇拜的茶神息息相关,云南德昂族“弄阿铁兰嘎”的传说,也称“茶树”传说,是“德昂族原始社会采集生活的真实写照,茶树是德昂族先民的重要经济植物……认为茶树不是普通植物,是上天赐给的神灵之物,对其极为崇拜和敬仰。” 而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云南各民族的世俗心愿。云南很多民族都以茶业为生,在《路因茶而生》一集中出现哈尼族祭祀茶神的镜头,他们在头人的带领下,拿着准备好的贡品来到千年古茶树前,祈求茶神保佑他们来年丰收。这颗千年古茶树是他们与茶神沟通的媒介,祭祀是他们感谢茶神、祈求茶神庇佑的方式。来年的丰收是民众保障生存的基础,祭祀茶神是他们相信茶神能够帮助或者实现他们的心愿。他们生存的基础与崇拜的茶神息息相关,云南德昂族“弄阿铁兰嘎”的传说,也称“茶树”传说,是“德昂族原始社会采集生活的真实写照,茶树是德昂族先民的重要经济植物……认为茶树不是普通植物,是上天赐给的神灵之物,对其极为崇拜和敬仰。” 而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云南各民族信仰,从制茶工艺到饮茶习俗以及婚俗礼俗无不涉及。茶神祭祀这一镜头就足以窥见这里更为悠久普遍的茶俗文化。

与“茶神”有些相似的是《喜马拉雅山的盐—苦旅》一集中出现的“盐湖女神”,驮盐队伍由男子构成,进入盐湖还要说着“盐语”,“盐语中掺杂着大量与性有关的‘脏话’,据说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驮到盐,因为盐湖女神喜欢。” 不仅如此队伍中的男子在这段时期内严禁女色,也是为了取悦盐湖女神,为了崇拜的女神,驮盐队伍中的男人们遵循着严格的戒律。如果惹恼女神,将受到惩罚,无法进去盐湖取盐,因此队伍中犯戒者会受到与生殖器相关的惩罚。有学者认为“说盐语是为了洁净自己的言语,以取悦盐湖或者是‘吉·阿热聂母神’ ,这种说法无非是一种借口而已,其实是男人们为打发没有异性做伴的漫长旅途,说着与性有关的隐语来取乐。 盐湖中的盐是这里的牧民交换酥油糌粑等物的必需品,他们必然感谢盐湖赐予他们盐巴,对盐湖女神的尊敬或酬谢又与他们驮盐取盐的方式密切相关,这样的尊崇心理同样与他们的世俗心愿有关。

2.加达村婚俗背后的特殊社会结构

茶马古道沿线有大量原始社会遗存,在《盐井盐 女儿辛》一片中加达村制盐姑娘加诗永郡的婚礼便是我们现代语境中的“入赘婚”,在现代生活普遍观念中,女方出嫁,男方迎亲,女方哭嫁难舍自己母家,而男方家一派喜气洋洋。但在加诗永郡的婚礼中,女方家准备宴席热闹非凡,新娘并未梳妆打扮,新郎家萦绕着一片哭声,满是不舍与离殇,新郎梳洗打扮带帽遮面,骑着大马来到女方家,从此便成为女方家的劳动力一直生活在女方家,男方家的哭声也不难理解了。这是与我们现在最普遍的婚俗完全颠倒的习俗,青海土族虽也留有传说证明以前女娶男的婚俗,但更多的是解释如何从女娶男演变为如今的男娶女,“入赘婚”并非主流。但这种婚礼背后是加达村社会结构的影射,这里的女人是盐田的掌管者,男人不允许参与盐田的劳作,女人是这些盐巴的生产主力,男人们只是用这些盐巴去换取粮食的运输工。这样的劳动分工奠定了女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儿子在成年后会“出嫁”,女儿是家庭中的核心支系,不妨也认为这是“母系”社会。只不过这里的“母系”并非原始母系社会,这里社会结构的根源是劳动分工,而原始社会是群婚所致。这样的结构会不会随着片子末尾盐田的淹没而被打破,女人失去了盐田也许会如同“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那样只好嫁去男方家中。此外,还有一些家庭的兄弟共妻是习以为常的,这是他们在自己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的选择。因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域形态、社会结构决定了当地族群的生存方式,也随之而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风俗习惯。

3.多民族聚居区的和谐多元宗教

茶马古道作为川、藏、滇三地及周边最大的交通要道,不仅提供了贸易的渠道,也促进了宗教文化的发展。宗教文化浸透这里民众的生活,“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它可以巩固群体秩序,为个人提供道德规范,是社区稳定和延续的基础。” 《朝圣之路》一集中用跟踪拍摄的方式记录了五个朝圣者历186天,磕长头十万余次苦行2100公里的经历。村民拉巴相信他的朝圣之路可以反省自己曾经酗酒、懒散的生活,通过苦行洗脱自己的罪孽,并为下一世的轮回做准备。与此同时,《盐井盐 女儿辛》一片中提到盐井地区有西藏唯一一座天主教堂,藏族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芒康县盐井保留的一座天主教堂,是外来宗教曾在这里存活的证据。据《芒康县志》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藏历第十四绕迥木阴兔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邓德亮来康芒传教,并于咸丰八年(1858年,藏历第十四绕迥土阴马年)在盐井龙卡修建了天主教堂。”天主教沿茶马古道一路蔓延,在一个家庭中甚至有五六个民族,两三种不同的宗教信仰,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关系,彼此尊重互不干涉,逐渐形成了和谐多元的宗教文化。

四、结论

茶马古道存在了两千多年,而随着社会发展没落后对其真正的关注只有十多年。茶马古道不仅是历史上的重要贸易通道,更是如今历数滇藏川及周边地区文化遗存的文化通道,也许也是未来发展古道新功能的新通道。茶马古道文化丰富而深厚,历史的延时性、地域的独特性、民族的多元性都是这里文化的积淀。本文以日韩版《茶马古道》中所能窥探到的民俗元素略加粗論,必然只是以小窥大,这里民间信仰背后的世俗心愿,“女娶男”婚俗影射的特殊社会结构,多元宗教信仰和谐共生的氛围,都仅仅只是庞大文化之一隅。但不得不说类似《茶马古道》的影像资料为我们打开一扇观察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

参考文献:

[1] 均指日本NHK与韩国KBS于2008年合拍的纪录片《茶马古道》.

[2] 陈保亚.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思想战线.2004(4):44-50.

[3] 木霁弘等.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4).

[4] 冯津.影像民族志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5] 丁菊英.宗教视域下的德昂族茶俗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3):96-98.

[6] 张宗显.何宗英等撰稿.西藏民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47.

[7] 据说是驮队保护神(引自《西藏最后的驮队》).

[8] 加央西热著.西藏最后的驮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50.

[9] 周天鸣.人类学导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222.

推荐访问:涵义 浅析 古道 纪录片 民俗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