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河南洛阳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及产业化发展探究

时间:2022-10-23 11: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旧县背装源于洛阳嵩县的民间造型舞蹈,至今已有130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旧县背装的表演已融入了舞蹈、曲艺、高跷、杂技等更为独特的艺术形式,演出生动形象。旧县背装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舞蹈;旧县背装;艺术风格; 产业化 ;传承发展

一、旧县背装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表演形式

旧县背装是嵩县原汁原味的民间娱乐社火表演,是由孟州李装奇父子带入洛阳的一种民间杂耍,从1877年到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130余年,时至今日,每逢过节旧县背装的表演还是必不可少。背装表演前还要“敬火神”祈求演出平安,最初的演出团以“火神社”命名,演出团常常到县、市表演,后改名为白云艺术团,成为专业的表演团体,由李大克担任第一任团长。

旧县背装的表演以锣鼓声为前奏,镲、唢呐声其后鸣响,演员脚踩高跷、身穿戏服、面带戏容、头顶娃娃,跟着乐器的节奏陆续出场。旧县背装的表演情节多源于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根据故事题材绘声绘色的把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观众,表演形式多样化、丰富而精彩。名段有《杨八姐游春》《丑三打柴》《蟠桃会》《哪吒闹海》《七仙女送子》《穆桂英下山》《宝莲灯》等。每一个名段都把人物形象生动的、绘声绘色的表现出来,形象的刻画历史故事,传承惩善扬恶、歌颂爱情、尊老爱幼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背装的演员妆容也是这一民间舞蹈艺术的一大特色。表演者的妆容根据中国戏剧人物角色五种分类生、旦、净、末、丑,派生出不同妆容造型来扮演背装中表现的人物形象,诠释了中国戏曲的脸谱。不同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装扮和样式,借以来夸张和突出人物特定的外貌和性格,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体现,让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角色的人物性格,更好的融入到表演中去。

背装的表演非单一轻巧的舞蹈艺术表演,它需由上、中、下装三合一组成,上装是年幼的孩子,下装是踩着高跷的青年人,中节是有精致的道具配合而成,演员们分别以戏剧妆容饰演不同的角色和在背装中展示不同的技巧表演。背装的表演没有围绕一种单一形式的概念进行,参加表演的不仅要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舞蹈演员,还有婴儿和花甲之年的老人,特别是打破了100多年的习惯,开始吸收女性参加舞蹈表演。所以说旧县背装的演员可谓是丰富多彩,它汇聚了各年龄段且不分男女的表演人员,展现着民间文化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是接近大众人民的一种民间风俗舞蹈并传承着民间舞蹈原汁原味的风土气息,非常具有民间艺术的精神和文化体现。

二、旧县背装的舞蹈艺术风格

旧县背装运用了舞蹈、杂技、高跷多种形式表现故事情节,加上民族乐器演奏乐曲配合演员的表演,妆容根据剧中人物以戏剧的脸谱和服装来扮演,演员各显本领的表演自己的角色和发挥不同的杂技,绘声绘色、难度高超、艺术精湛,突出表现了民间舞蹈的地方性艺术特色。

(一)舞蹈技艺融一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旧县背装也开始逐渐加入不同的表演形式,除了舞蹈,高跷、杂技等民间绝活也在旧县背装中融合的恰到好处。在表演时,配备有不同的铜器和鼓乐队,锣鼓喧天,气氛高涨,热烈至极,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和技巧,上、中、下装表演者各自展现特技,有悬空翻身的,有上、下武打较量比斗的,还有高跷高空杂技表演的,演员们各展风采,各显绝技,给观众一种心情澎湃、浮想联翩的艺术感受。技巧性的表演莫过于上装的小小表演家,上装是由灵活小巧的孩子来完成的,他们居高临下的坐落于道具之上,这些孩子大都学习过简单技巧的培训,如空翻、抱腿、下腰等一些杂技方面的技巧,一般上装的技巧都由他们来完成,整个表演出来大快人心,上装技巧的惊险刺激和道具的搭配,与下装戏剧人物舞蹈配合和乐曲的助阵,一幕幕令人心情澎湃的民间舞蹈表演呈现于众。如名段《杨八姐游春》中难度较大的“双垛”,上装要有两名儿童扮演杨八姐和杨九妹一左一右相互配合完成。

(二)独特的表演形式

旧县背装的人物造型与当地的民间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表演方式独特巧妙,造型精湛,故事感强,设计精心,并且融汇了鼓乐、曲艺、高跷、杂耍众多民间艺术,让其无论是观赏性还是艺术性都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文化。通常表演背装所需的一副背装子有十几斤重,再加上上装表演者的体重,所以下装表演者每次要承受20-50公斤的重量,除此之外,表演者还要穿着戏剧服装进行表演,掩盖背装架子不暴露在外。演出时的配乐也是由身着古装的鼓乐手用不同的民间乐器进行演奏,常见的有锣、鼓、唢呐等等,演奏先人传下来的古乐与表演者进行伴奏配合,表演者踏着鼓乐队的节奏踩着高跷、展现杂技等民间表演手法,表现出不同的舞蹈风格。背装的大小阵容是可以随机变化的,根据剧情表演的需要变化演员数量,各装依据不同的故事情节,通过上装、下装各自演员艺术风格与技巧的展现和中节的道具配合,进行变化多样的舞蹈表演,有悬空翻身的技巧,有上、下武打的较量,有双剁高跷的难度表演,整个表演的一动一静,一大一小,张力松弛的结合。各垛情节表演是各有特色,内容变化多样复杂巧妙,其表演形式更是别具一格,造型变化多样,表演丰富多彩,可谓乐趣生辉,应接不暇。

三、旧县背装的产业化发展

民间舞蹈文化是本民族地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由人民群众根据本地区的地域风情和民族文化直接创作,且在本地区不断流传和传承。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和摇篮,所以河南民间舞蹈不仅种类繁多,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且有着河南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当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持续发展,文化也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尤其是中国民间艺术做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意识到民间文化由于没有传承人,正在快速消减,2003年,河南省启动了濒危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旧县背装作为河南舞蹈文化的分支,在2006年被洛阳市纳入到市级非物质物化遗产,遗产编号为IV-6。除了政府的保护,也要加强民间舞蹈文化产业化的改革,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方式对河南的民间舞蹈进行有效地传承,扩大宣传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是要对传统舞蹈原汁原味的质量和内容不受到破坏,在进行产业化改革是要切合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对旧县背装舞蹈的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索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建立洛阳文化遗产研究所和基金会,组建研究队伍,走访民间背装老艺术家和传承人,最背装舞蹈艺术文化进行调研和整理研究,发掘完善整理加工,使背装民间舞蹈艺术更好的展现在人们眼前。从洛阳实情况出发,大力开展洛阳非遗文化旧县背装艺术表演,结合当地群艺馆和民间表演团体,如洛阳歌舞剧团、洛阳戏剧团等,积极组织编排旧县背装舞蹈艺术表演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扩大影响。拍摄旧县背装的图片和视频在洛阳市以及各地方公共设施,如广场大屏幕,公交车电视,洛阳公共电台网站等进行播放传播,通过汇报、表演、宣传、等多种媒体方式,利用社会群众宣传力度和人力舆论,吸引更多人士参与洛阳民间舞蹈旧县背装的发展,积极的收集并反馈各种建议和信息,让大众认识到旧县背装民间舞蹈艺术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沉淀而形成,是祖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文化精粹,它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性,带动洛阳民间舞蹈文化和艺术产业的繁荣昌盛,让人民群众在艺术文化发掘和建设中起主体作用。

(2)将民间舞蹈艺术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可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与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产业化经营的途径。洛阳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的古城,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很丰富,利用旅游资源来传播地方民间舞蹈艺术不但提高当地旅游业的人文内涵,而且为民间舞蹈艺术团体展演背装艺术提供传宣和演出平台,并给于物质汇报和生存空间。如信阳的南湾湖景区就把当地的民间茶艺表演搬到景区,每天定时循环演出,通过民间艺人高超的茶艺表演,为游客介绍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仰毛尖,从而达到产业化的目的,让游客竞相购买,不但让游客在游玩中稍作休息,还可以欣赏当地独特的茶艺,品尝清甜的茶水,也给静止的风景和历史景观带来鲜活的气氛,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游玩。由此背装舞蹈也可借鉴此法,在景区搭建演出台,把民间舞蹈带到景区,让更多的群众知道和了解背装舞蹈艺术,近距离欣赏到形式独特,技艺高超,特色装扮且绘声绘色的人物演绎,以背装舞蹈的形式讲述着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以拓宽地方民间舞蹈艺术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实现双赢的局面。

(3)发挥现代媒体和网络快速传播的特点,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媒体介质对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广泛的传播宣传,利用传媒的优势,可以创办吸引大众眼球的电视节目,如具有河南特色的戏剧类电视栏目《梨园春》,不仅让全国人民了解了豫剧的文化和表演形式,更是影响了一大批的戏迷参学习豫剧,不但为电视收视率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也为传播河南戏剧文化的宣传起到了广泛的影响。以此可鉴,像背装此类的民间舞蹈文化也可通过此形式来推动产业化的发展。此外,也可与出版机构合作,录制旧县背装舞蹈的碟片,邀请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结合当地演出团体演绎并录制发行唱片,树立民间舞蹈品牌形象;出版洛阳嵩县旧县背装的民间舞蹈书刊杂志,构建文化对外交流平台,积极与省内外文化团体发展合作,积极参与全国重大文化交流活动,以宣传洛阳民间音乐舞蹈文化为宗旨,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提高社会对民间舞蹈旧县背装的关注度,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大价值的民间舞蹈艺术文化旧县背装进行保护和宣传。

(4)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需要人才的培养,旧县背装经过不断发展,已把大量其他民间舞蹈艺术也融入到其中,提高其在艺术形态上的造诣。由此看来,可与当地高校相结合,把背装舞蹈融合到民族民间舞和古典舞中,系统全面的规划舞蹈旧县背装中的舞蹈元素并创编新的剧目,把背装舞蹈引入课堂,开设民间舞蹈欣赏课,与当地演出团体结合,邀请背装舞蹈艺术家进校园授课,并进行演出、交流,推动民间舞蹈教育的产业化发展,使中国的民间舞蹈艺术能够在校园中更好的宣传,让广大师生更进一步了解民间艺术的精髓,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的继承。

结语:通过对旧县背装民间舞蹈的研究,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在人们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要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不但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要与时俱进,通过产业化的途径和商业化的发展,来扩大在群众中影响力,对于这项非常重要而且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已有的文化艺术研究中不断探索挖掘,探索更有价值的保护措施,让民间舞蹈艺术更好的不断发扬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刘莹,《关于河北省民间音乐产业化发展的思考》,河北学刊,2013.7

[2] 张惠勇,《河北民间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文化研究,2009.1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4]裘柳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概论》【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 资华筠, 《说舞——舞蹈学研究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12

[6] 刘斌,《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生态现状及产业化发展的策略》【J】,读与写,2014.7

[7] 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0.1

[8] 曹莎,《浅探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途径》【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6

[9] 辛琳琳,《河南民间艺术资源产业化路径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3

推荐访问:民间舞蹈 探究 产业化 艺术风格 河南洛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