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医外治法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时间:2022-10-25 1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肺脏尤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全、功能薄弱,因此不耐寒热,容易生病,常见的疾病有感冒、扁桃体炎、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不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也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发展。

中医自古强调“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文中指出中医外治法是依据中医“内病外治”理论来实现祛邪治病作用的方法。因此,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运用中医外治法,积极预防、治疗和调摄呼吸系统疾病正是中医“治未病”特色思想的体现。对于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常用的中医外治法有敷贴、香佩、推拿、中药灌肠、药浴、刮痧等,主要是通过药物、手法刺激穴位或经络来发挥作用,具有简便易行,痛苦少等优点。贴敷

《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记载:“病在外者贴敷局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敷贴疗法正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根据经络学说,将中草药研粉、调糊制成饼状后,施于局部皮肤、孔窍、腧穴,通过皮肤对药物本身的吸收以及穴位的刺激作用来促进经络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小儿肌肤嫩薄,局部贴药容易使药力直达病所,同时因为其痛苦小而更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所用药物多以《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散”为基础,取白芥子30 g,细辛15 g,甘遂15 g,玄胡索30 g。共研为细末,以生姜汁或大蒜汁调成糊状,然后选取膀胱经穴、奇经八脉穴以及奇穴,如定喘、肺俞、大椎、膈俞等进行敷贴,2~6 h/次,具体时间根据小儿年龄来调整,年龄越小,时间越短,一般1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3年。

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在传统敷贴散的基础上加用黄芩,利用其苦寒之性制约众多辛温之药的温燥之性,制成“黄芩咳喘敷贴散”,并在敷贴膏药处结合中药离子导入仪来促进药物的吸收,将每次敷贴时间缩短为20 min,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更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贴敷注意事项 贴药穴位处如反应剧烈、难以忍受时,须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不可抓、挠;贴药处出现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儿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贴药处如水疱过大或不慎擦破,可涂甲紫或到医院处理,以防感染;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腻食物,禁食海鲜,辛辣刺激性的食物;<2岁婴幼儿不宜用,皮肤过敏小儿要慎用,肺部感染急性期、皮肤破损及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足者都不适宜;贴敷药物期间,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

三伏贴 是以《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思想为原理的一种“冬病夏治”敷贴法。宋高承《事物纪原·正朔历数》:“立秋以金代火而畏火,故至庚日必伏,故谓之伏日。”指出伏日第1天必是庚日,庚日属金,与肺相应。《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主一身之气而应自然。”因此在与肺气相应的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第1天通过敷贴疗法来鼓舞正气、驱散体寒、调脏腑、和阴阳,就能对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易在寒冷季节诱发或加重的阳气虚弱类肺系疾病起到防治目的。

三九贴 是在冬季阴寒极盛、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三九天(冬至后的3个九天)时,对易感寒邪尤其正气不足的小儿进行“冬病冬治”的一种外治法。此时进行穴位贴敷不仅能帮助小儿抵抗外邪,预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还能增强和巩固夏天三伏贴的疗效。

香佩

香佩是将芳香辟秽、行气化湿之药研磨成粉后,以桃花纸包好,装入透气、柔软布袋中的一种中医外治法。现代研究认为,香佩疗法是通过挥发其所含的芳香药物来杀灭细菌或病毒,同时香药挥发油经口、鼻吸闻后,可缓慢刺激局部腧穴及大脑的嗅神经,使人体免疫球蛋白含量提高,进而改善人体防御能力,对于免疫力弱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尤其适合。

香佩药物组成通常为白芷、薄荷、肉桂、防风、山柰、艾叶、佩兰、藿香、冰片、薄荷(脑)等,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过80目筛,每次取药6~10 g,置于袋中。一般选择冬春季节或呼吸道感染流行季节进行使用,使用时白天将其佩戴于小儿胸前近膻中穴处,晚上挂在小儿床头或置于枕边,香袋内药物的更换频率为5~10 d/次,可连续佩戴1~3个月,并根据疾病流行情况适当调整。

香佩注意事项 香佩期间必须保持香袋干燥,洗澡前将香袋取下;如用挂绳佩戴应避免牵拉,防止意外发生;佩戴时观察患儿有无过敏表现,如遏不适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中医外治法。

感冒发热是最常见的小儿肺系疾病,临床常选用清肺经、清天河水以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推天柱骨祛风散寒,退六腑以清热凉血解毒;运内八卦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咳嗽也是小儿常见肺系病,治疗时常用清肺、运内八卦、揉小天心等宣通表里;揉掌小横纹清心肺之热,化痰止咳,宽胸宣肺。

对于小儿哮喘,发作期可清肺经宣散清热,化痰平喘;揉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平喘;揉丰隆以和胃气、化痰浊、止咳定喘;揉涌泉降气止喘;缓解期补肺、补脾、补肾。

一般每个穴位按揉3~5 min,每分钟按揉200次。小儿感冒、咳嗽及哮喘发作期须每天治疗1次,5 d为1个疗程;哮喘缓解期可以隔日进行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推拿注意事项 小儿肌肤脆弱,故其手法讲究“轻、柔、巧”,发力要均匀且规律,推拿前还应在操作部位施以滑石粉、橄榄油或小儿精油等介质以保护皮肤。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通过肛门直肠灌注中药,利用肠道丰富的毛细血管来直接吸收药物,减少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同时避免口服药物对胃的刺激作用的中医外治法。该法弥补了口服给药损伤脾胃、药味苦小儿难以咽服以及静脉穿刺困难等临床儿科常用治法的缺陷,同时因为操作简单安全、起效快、患儿痛苦小等优势易被接受。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药物可以通过大肠吸收后复归于肺,因此对于小儿呼吸系统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高热、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都疗效颇佳。

操作时注意结合小儿病情及辨证情况配伍中草药。风热感冒以银翘散为基本方,药用银花15 g,连翘15 g,苦桔梗9 g,薄荷9 g,竹叶6 g,生甘草6 g,荆芥穗6 g,豆豉8 g,牛蒡子9 g,鲜苇根汤。咽喉红肿疼痛可加板蓝根6~10 g,山豆根4-8g;大便秘结加生大黄3~6 g,枳实4~8 g。小儿肺炎则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药用炙麻黄6 g,杏仁6 g,甘草5 g,生石膏30 g。风热闭肺者加金银花8 g,连翘8 g,牛蒡子6 g;痰热闭肺者加葶苈子8 g,鱼腥草10 g,瓜蒌8 g。

操作时令患儿取侧卧位或家长怀抱侧卧位,将煎煮好的药液恒温为38℃,与口服同等剂量,用6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连接8号吸痰管(或连接去掉针头的皮头针导管),在患儿肛门周围涂擦适量液状石蜡,轻轻插入肛门,插入深度:<1岁7~10 cm,1~2岁10~15 cm,>2岁15~20 cm。缓慢推注,再以卫生纸护住肛门,防止药液流出,使药液保留20~30min,2次/d,7 d为1个疗程。

药浴

药浴即用药液或含有药液的水洗浴全身或局部,通过药物作用于全身肌表、局部患处,循行经络血脉,由表及里,内达脏腑,产生治疗效应的一种外治法。对于呼吸系统疾病而言,药浴可以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解毒。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人体抵抗能力。例如,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药浴药物常选用薄荷5 g,香薷10 g,贯众10 g,藿香10 g,防风10 g,金银花10 g,荆芥10 g,将所有药物磨成粉末混合后分成2~3个独立包装,使用时取1包置于浴盆内加开水溶解,在药浴10 min后再续开水,保证药浴温度为40%左右,10~15 min/次。

刮痧

刮痧是指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用刮痧板等边缘钝圆的器具蘸药酒、刮痧油或清水等介质在患儿皮肤表面相应的经络腧穴做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表面出现“痧”样变化(或潮红,或呈红色粟粒状,或现紫红色、暗红色的血斑、血疱等),通过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等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现代研究表明,刮痧时微循环的毛细血管会产生强烈的收缩反应,将淤积其中的毒素伴随红细胞挤压出来,从而造成皮下瘀血,也就是出痧,随后机体通过应激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清除有害产物(痧),进而提高免疫力。所以刮痧除当时可迅速改善循环,疏通经络外,痧退的过程也是血清抗原疗法,可提高自身消除异物的能力,改善免疫功能。

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操作时用刮痧板涂抹适量的刮痧油,令患儿取坐位或卧位,操作者右手持刮痧板与皮肤呈45°角,在大椎穴和背部膀胱经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力量均匀地压刮。

刮痧注意事项刮痧过程中禁止通风,以防加重病情;嘱家长半小时之内勿给患儿饮凉开水、吃冷食,勿用凉水洗手,同时饮温开水1杯以加快排毒。

专家提示

中医外治方法种类繁多,实际操作应视小儿具体情况而定。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某些药物的未知成分诱发了小儿过敏(尤其过敏体质小儿)现象时,家长应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

推荐访问:小儿 系统疾病 防治 中医 呼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