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现状与思考

时间:2022-10-30 0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通识课程是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热点问题之一,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因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其学生具有更高的专业级通识素养,但现阶段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中存在诸多问题必然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因此面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当前的必须,从理念上、通识课程内容选择上、课程管理制度等方面寻找突破。

关键词:高校 特殊教育专业 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62-02

一、通识教育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

通识教育是人们把对人类永恒的理想与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寓于大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大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目标, 就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真善美和保证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流传,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和态度: 塑造科技发达时代的合格公民—— 既洞悉科学思想精髓, 又不排斥人文主义精华; 既重视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又不忽视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随着现代社会因生态恶化、价值混乱和文化冲突而面临一系列的困惑与挑战,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大学通识教育因其特有的目的与功能在今天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环节,可已不是大学教育中随意增减、表面附带、可有可无的教育装饰,更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

高校特殊教育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高等学府,其通识教育也是整个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职业的必然要求。首先,特殊教育工作者作为为特殊儿童传递人类文明与知识的一种职业,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具备更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其次,就特殊教育工作而言可能具有更多的艰辛和更低的社会认同感,必然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健全的人格。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是精通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专家,而是必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具有责任感、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通识教育必须走向由追求知识的整合到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智慧的领悟到价值的澄清和人格的养成的更高目标。因此,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必须在知识教育之外,重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从而走向“全人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特殊教育工作者没有健全的人格,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去塑造特殊儿童健康的情感与人格呢。

二、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现状

中国大部分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上都设置在师范院校, 培养目标也主要是特殊学校的教师, 课程设置主要内容大致如下(各个学校会有所不同):

1) 全校公共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军事理论, 军事训练, 体育, 外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教育技术基础等。

2)公共基础课: 人体解剖生理学, 普通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教育学原理, 德育原理, 教学论, 教育统计学, 教育测量与评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中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和教育专题研究等。

3) 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特殊教育导论, 特殊教育医学基础, 特殊儿童心理评估, 特殊儿童行为管理,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 病理语言学和比较特殊教育等。

4) 选修课:有学校范围的有院系范围的,其中有与特殊教育专业关系较为密切的如发展障碍儿童教育、感官障碍儿童教育和学校咨询等,也有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包括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

以上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国称为公共基础课,约占总学时的15% ~ 20% , 包括: 哲学, 经济学, 外语, 计算机和法律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 即: 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 约占总学时的15%, 包括:教育学, 心理学,医学生理基础和教育史方面的课程;第三部分称为特殊教育的专业课, 即特殊教育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课程, 约占总学时的60% ~ 70% , 包括: 医学, 盲、聋和弱智儿童的教育、康复和教育教法等方面的课程。

从对我国有代表性的高校特殊教育通识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有相当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

1. 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很大, 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 以上; 人文类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小, 绝大多数为10% 以下, 最高仅为13% 。特别是各高校都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 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质的培养;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不足, 对通识教育课程比例的合理性尚缺乏深入的探讨。

2.在通识课程构成上科学论证不足, 造成拼盘现象的出现。虽然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但是, 有人直截了当地说, 这些通识教育计划仅仅是公共必修课计划, 由学校统一选定一些覆盖多种领域的共同课程, 全体学生必修, 造成通识教育就是统统懂一点、统统认识一点皮毛的知识教育。很多高校则是开设一大批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选修, 仅仅向学生填鸭式地灌输各种知识, 课程内容偏浅。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 他们没有机会掌握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没有机会来综合处理不同学科的信息和概念, 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

3. 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 缺乏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以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 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 造成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

4.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 尽管各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 但对通识教育课程管理不善, 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丰富, 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 实施中随意性强、协调性差;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或准备不足, 许多教师是在讲授专业课后的空余时间才参与通识教育的教学, 甚至有的行政人员为了职称评定也捉刀上阵。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管理上, 而以一种业余课程或是次要课程的态度去看待通识教育课程, 授课方式经常为大班上课, 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

三、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思考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时间较短,经验不足。要使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取得较好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统一通识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

从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一般仍停留在知识教育补缺的层面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用化”、“技能化”和“拼盘化”的倾向。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在通识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学生仍以实用、功利的观点来看待通识教育。从理论上说,通识教育负有多重使命,可以把通识教育所承载的使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文文渗透、理理渗透、文理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理工科学生掌握人文知识,文科学生具有科学知识的武装。现代高等教育已进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成为当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第二层次,是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通识并不是让一个人懂得越多越好,什么都懂点。一个人不是万能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懂一切。即使真的无所不懂,也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因此,大学通识教育不能只是开设五光十色的课程供学生修读,不能仅仅传递各种知识,应当在掌握较多知识的基础上,实行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发现各专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要打破各门学科之间森严的壁垒,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第三层次,是超越功利,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全人”。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敏于探索、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新人。过分功利的、实用的、职业化的大学教育、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针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通识课程更应该坚持其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反对过分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2.防止通识教育的“杂、散、乱”倾向,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我国目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开设存在着“杂、散、乱”的倾向,通识课程缺乏整体的力量,从保健教育到经济、历史、从科技英语到桥牌琴法,学生“自助餐”式的课程任意组合,均被称为通识教育。其实,学生从一门狭窄的课程修读到另一门同样狭窄的课程,很少能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的结果是,淡化了通识教育的功能,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真谛,没有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国外大学进行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建设核心通识课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理工科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课程,约占学士学位课程总量的20%,文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为16.5%。这样,麻省的文科毕业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科学知识,而理科毕业生则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哈佛大学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外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等5个领域的基础知识,约占学生学分总量的三分之一。哈佛大学还特别重视推行艺术教育,寻求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契合处与结合点,促使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语言、历史、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因此,我们要建立核心通识课程,比如,自然科学史、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形成特色。

3.做好通识课程规划,构建科学的通识课程体系

为了避免通识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必须构建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课程若从限制程度来分,可以分为必修性通识课程、限选性通识课程、任选性通识课程。必修性通识课程为全体学生必修,如“两课”、计算机、英语、体育等等:限选性通识课程为规定学生必须从中选择某一系列或某些课程,如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中国文明史、自然科学史等等:任选性通识课程为学生任意选择的课程,可以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选择,也可从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中选修。核心通识课程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而开设的课程,为限定性选修课,跨学科通识课程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综合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为任意性选修课,可以是专门为通识教育而设计的课程,如社会中心课程、问题研究课程,也可以是其它专业的专业课程。若从课程的开发者角度来分,可以分为校级通识课程、院系通识课程。既保证学生根据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选择和组合课程,又避免学生选择课程的杂乱无章和无目的性。

4.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功效,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并非罗列于课程计划表中的、但对学生发展却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比如人际关系、组织气氛、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实施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隐性课程对学生的“通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教师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总之,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找出符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和各地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上进一步改革落实,改善外部条件如对课程总体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进行规划、调动教师的开课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致性,强调二者的理解、沟通和融合。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创新学习文化回归大学精神—— 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新探[J]教育研究,2010.9.

[2]曲学利 文艳.许华红,国内外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12.

[3]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4]陈小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美国的经验[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5]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4,11.

推荐访问:特殊教育 课程设置 现状 思考 高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