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突出区域和行业育人特色,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22-06-11 20:2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突出区域和行业育人特色,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供大家参考。

突出区域和行业育人特色,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区域和行业育人特色 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董发勤 1

  【摘

 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神圣职责和中心任务,提升教学质量与凸显培养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一体双翼,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让学校长期具有前进的活力和动力。西部高校如西南科技大学,秉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的传统”,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探索实践了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将本科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突出育人特色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保障和促进莘莘学子因材施教,人人成才,全面成才。

 【关键词】本科人才培养 内涵

 质量 特色 2310 工程

 “滔滔江水流不尽,为有源头亘古来”。座落在历史名城绵阳、涪水之畔的西南科技大学,已有悠悠六十载的求索征程。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一朵浪花,但她在继承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在培养人才的不缀实践中所形成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和育人环境,已渗透在她所孕育众多英才身心中:坦诚通达的胸襟、质朴厚载的品格、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毅进取的勇气和拼搏创新的追求。这无不与她的本科教育教学的目标、认知与实践紧密相联。

 一、 秉 承 历史 血 脉

 形成扎跟西部 、 面 向区域和行业的育人传统

 西南科技大学六十年育人的历程就是教育教学理念不断继承、凝炼、创新、发展的过程。

 1952 年以来,学校秉承扎根西部、艰苦奋斗的“三线建设的传统”,始终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已成人才培养的传统。

 (一)

 建章立制

 奠定培养人才质量的 基础

 早在学校创办之初,学校教学工作以“学习苏联经验,进行全面教学改革”为主线展开,从教育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与改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依据学校并校前的原有专业基础及国家经济建设亟需技术人才,初期形成了专科班、中专班、短期培训班同时并存多层次办学、以中专班为主的格局。

 为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求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学艺术。学校多次地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以较系统地学习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为主。1956年学校启动毕业设计和答辩工作,从而全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系列,形成毕业设计由指导教师审阅-书面意见-国家考试委员会答辩的模式。毕业设计环节意义非凡,它标志着学校逐步走向成熟,学校初创时期高等教育制度已成体系。

 (二)

 面向 建工建材

 人才培养服务行业需要

 1958 年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翻开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学校专业从建工、建材向非金属矿延伸。

 1960 年 1 月根据建材专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教学方法改革要求达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新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改造实验室,达到学生所学知识能学以致用。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改革的要求是四年中专超专科,五年专科超本科。对课程进行新的综合分类,精简内容,改革教材,增加或加深现代科技和生产方面的知识。

 作者简介:董发勤,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负责本专科教育教学工作、高教研究工作。

 项目来源:

 中国高教学会教改项目“联合校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YHE041)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教改项目“跨区联合校园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和探索”(项目编号:

 Z11082

 )

 随后“一条龙”教学法在全校推广,适当缩短年限,适当增加劳动,适当控制学时,适当提高程度。学校在学习“高教六十条”时,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固定、教学大纲固定、教材固定、教师固定、课程表固定,形成了“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教育战线是“文化大革命”中的重灾区,在无法招生和办学的困境中,学校教职工凭着一颗赤子之心,人心未散,半工半读,尽力减轻“文革”对学校的破坏和解体,为建材行业教育保留了一支难得的队伍。全体老师在历练中探索和积累了办高等教育的经验,在严峻的困难和挫折面前,依然视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为生命。

 (三)

 实行 “开门办学”

 千方百计 抓 教学 质量

 1974 年 11 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入学后 ,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首的教育革命委员会。学校坚持了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原则,同时实行了“开门办学”:主要是组织大学生到工厂、矿山进行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结合,保证了一定的教学质量。

  教学组织在粉碎“四人帮”后进一步明确各教研组的职责;在健全领导与管理,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学校以教研室为基地,每天参加共同研讨,集体备课,重点试讲;要求教师在不忽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同时,通过观摩教学,以老带新,提高质量。

 (四)立足本科

 以 “ 三重 建设 ” 带动教学质量 全面 提高

 老一辈西科人高瞻远瞩,抓住机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开始了艰难的升本之路。1978 年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升格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学校以本科教育阶段十四载入史册。1985 年,学校在本科生中试行学年学分制。在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考评的同时,学校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改革教学,如教师“挂牌教学”。学校首先注重了课程改革,采用分、合、加、减等方法,使课程设置更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1989年 12 月,经学校院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决定在学校开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工作。如“高等数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原理”、“普通物理”、“化学”及“计算机”重点课程建设主要从教师队伍、教学文件、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入手。重点课程建设分院、系两级,院抓公共课与基础课,系抓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

 (五 )

 坚持联合办学

 在 改革创新中 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1993 年 8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学校在专业结构上由过去的建材类为主的专业调整为既突出建材特色,又适应地方及区域性特色的全方位、宽专业体系。1995 年,学校根据绵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董事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先后与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联办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与长虹电子集团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1999 年 5 月学校提出深化联合办学,联合组建和共建西南科技大学的构思框架方案。

 学校在联合办学中,以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绵阳一流的科技人才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支以本校教师为主、联合办学单位的高科技专家为辅,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建立了以校园内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基础,董事单位的相关实验室、车间(工厂)和研究所为补充或延展的实践教学和科技研究网络,实现了实验室设备资源共享,弥补了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投入上的不足,使学校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联合办学实践受到了中央领导、国家教委、国家建材局、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教委的高度重视,四川省政府把这一改革称作 “西南工学院模式”,并在全国交流经验,得到李岗清原副总理的肯定。

 办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以高起点、高水平加强国际间的高校合作。1989 年、1995 年学校与加拿大高校合作,共同开展“中国西部远程教育”。同时开始探索开放形势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构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如取消补考制,实行重修制,开设辅修专业,实施跨大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构建 本科 人才培养体系 , 强化 质量 之基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的历史使命。2000 年西南工学院、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学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迈开了崛起的步伐,并逐步发展成为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高校。在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大讨论之后,“本科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已是全校上下的共识。

 (一)

 紧扣质量和特色

 明确 本科 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要求,学校紧扣质量和特色,调整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满足于行业经济兼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立足于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科学规划学科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0 年实施公共基础课选听制,学生、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组织教学,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中,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责任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1 年开始全面推行选课制、选教制,课程学分制。2005 年学校对学分制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实行弹性学制,科学设计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合理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课程三大平台,初步实施“因材施教”、“弹性培养”的育人机制实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适应 21 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007 年学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学校本科教学状态实现质的飞跃,展示了西科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强大的凝聚力量。2007 年后,学校进一步深化区域产学研联盟办学体制,坚持“通识”与“专业”并重,培养服务于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人才。

 从质量方面看,经历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到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再到培养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从特色上看,经历了满足于行业经济发展到服务于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再到服务于国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二)

 深化教学改革 , 推行系列 重大教学质量与特色改革计划

 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活力源泉,学校长期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改思路,从 2000 年以来,不断推行系列重大教学质量与特色改革计划。

 在推行“三重建设计划”的基础上上,2002 年学校实施了“8111 品牌计划”,重点建设8 个品牌本科专业、100 门品牌课程、培养 100 名品牌主讲教师、10 个品牌实践创新基地;2005 年学校实施“五个一本科教学改革循环推进计划”,每年批准 100 个一般教改项目,10个重点教改项目;资助 10 个重要成果项目;资助 10 个教学改革试点班;启动 10 个重大教育教学培育成果。形成教改项目研究→教改试点班实践→教学成果提升→教学成果应用→教学成果辐射推广的应用模式;2007 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 学校拓展实施“特色专业计划”、“精品课程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实践示范中心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计划”六大计划,全面推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09 年,学校在综合以上重大教学改革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实施本科人才培养“2310”工程。

 (三)

 循环推进“ 2310 ”工程, 改革 人才 培养模式

 全球化时代,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新特征是国际化与高水准。高水平大学首先要有“英才汇聚”的特点,要具备“卓越的教导学生的能力”,要能“激发学生的雄心大志”。这也会引导我们明确新时期我校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即建构成五个可进行跨院校比较的指

 标: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的水平、生师互动的水平、教育经验的丰富度以及校园环境的支持度,以此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并设计和推动我们的教学改革。

 目前各国都在围绕特色与质量,积极寻求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2011 年 8 月,国家明确提出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质量依然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坚持“以质量为基石,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谋发展”的思路,提出实施本科人才培养“2310”工程(如下图 1),旨在规范本科教学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和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图 图 1 1

 本科人才培养 “ 2310 ”工程的基本框架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此,学校以“英才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交叉培养”为指导思想,以“合格公民+英才教育”为实施方略,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优秀中华文化内涵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能力、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和终身学习方法、具有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民族精神文化、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这一主线,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结合,进行“卓越人才、复合型人才 、一般合格本科生”多元培养,利用多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国际教育资源融合等方式共聚推进中华、区域特色精神文化强化人才培养。

 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护航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构建了校级、院系级和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执行体系。着力强化公共基础、创新教育、国际国内联合培养“三个培养平台”建设,着重人才培养特色,使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不断提升。同时,通过精品要件打造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措施,建设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特色...

推荐访问: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育人 人才培养 本科 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