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学案(2022年)

时间:2022-06-10 0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学案(2022年),供大家参考。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学案(2022年)

 

 第一节

 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习目标:

 :1. 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重点)

 3.。

 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内力作用

 1. .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 衰变 产生的热能。

 2. . 分类

 迅速剧烈的内力作用和极其 缓慢 的内力作用。

 3. . 表现形式及影响

 (1) 地壳运动(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

 根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 向 平行 于地表 垂直 于地表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 水平位移 和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 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 褶皱脉 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 海陆迁 变迁 (2) 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 岩浆活动:岩浆只有 喷出地表 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4.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变得 上下不平。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根本格局。

 [ 温馨提示]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这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二、外力作用

 1. . 概念

 地球外表的风、 流水 、冰川、 生物 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3. . 表现形 式

 (1) 风化作用:是指在 温度 、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经常发生的 崩解。

 和破碎。

 (2) 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 运动状态 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

 (3) 搬运作用:是指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 风、流水、冰川 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 堆积作用:是指岩石风化和侵蚀后的产物在外力的搬运途中,由于 外力减弱 或遇到障碍物,导致物质逐渐沉积的作用。

 4. .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平缓。

 。

 [ 特别提醒]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 用,叫作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那么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 概念

 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运动过程,其实质就是三大类岩石的 相互转化。

 。

 2. . 三大类岩石

  (1) 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而成。

 (2) 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 固结成岩。

 作用而成。

 (3) 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 温度和压力 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

 3. . 物质循环过程

 (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根底物质:A 岩浆、 B 喷出型岩浆岩、 、C 沉积岩。

 。

 (2)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 外力作用、b 变质作用、 、c 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

 (1) 内力作用只在地下发生,对地球外表影响不大。(

 ) (2)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不能同时发生,有先有后。(

 ) (3) 风化作用就是风力起主导作用。(

 ) (4) 三大类岩石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

 (5)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搬运 C .冰川侵蚀

  D .流 水沉积 提示:

 :(1)× ×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塑造地球外表根本形态。

 (2)× ×

 内外力作用往往相伴而生,有时以内力作用为主,有时以外力作用为主。

 (3)× ×

 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形式,日照、流水、温度变化、生物等都能引起风化。

 (4)× ×

 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变质岩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5)B

 [ 气候干旱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以侵蚀、搬运、沉积为主 。

 ]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河口,向北穿过埃塞俄比近 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河谷地,全长近 6 000 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拟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到 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 2 000 米不等。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

 题 问题 1

 ( 区域认知) 这一巨大的裂谷带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 :

 是裂谷两侧的地壳发生背离的水平张裂运动形成的。

 题 问题 2

 ( 综合思维) 材料中众多的火山是哪种内力作用形成的? 提示 :

 岩浆活动。

 题 问题 3

 ( 综合思维)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提示 :

 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 归纳总结]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又叫构造运动,按照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

 和垂直运动,具体表现如下:

 [ 指点迷津]

 判断内力作用的方法 地质作用按照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否是内力 作用所致,应抓住两点:

 ① 必须是自然作用; ② 能量必须来自地球内部。

 1. .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的最新测量高度为米,比之前的米。矮了米,专家大致认为是雪降岩升。2021 年四川地震后,专家称地震致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历史上原来是一片海洋。

 据此完成(1) ~(2)。

 题。

 (1)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 “ 世界屋脊 〞 的作用是(

 ) A .外力作用—— 冰川作用 B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C .内力作用—— 变质作用 D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2)于 关于 2021 年四川地震后,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的说法不正确 的选项是(

 ) A .喜马拉雅山长高是以地壳的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为辅 B .喜马拉雅山长高数米,而人们却没有发觉。说明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人类不易感知 C .在地売运动过程中既有岩浆活动也有变质作用 D .喜马拉雅山的增高说明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1)B

 (2)B

 [ 第(1) 题,喜马拉雅山的崛起是内力作用—— 地壳垂直上升运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伴随着外力作用,但在这个时期,内力作用为主,外力作用为辅。第(2) 题,岩浆活动比拟剧烈,喷出地表后短时间内就会形成火山,改变地表形态,所以 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说法是错误的。] 外力作用

 2021 年 年 7月 月 30 日,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带着学生在新疆开展野外地质考察途中,突遇泥石流灾害,4 名师生不幸遇难,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要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破坏力极强,危害巨大。

 题 问题 1

 ( 综合思维) 此次导致师生遇难的泥石流反映出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 么? 提示 :

 泥 石流为特殊洪流,表达出的是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

 题 问题 2

 ( 区域认知) 西南石油大学位于四川,考察地在新疆,这两省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有何差异? 提示 :

 四川位于我国湿润地区,以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而新疆位于我国干旱地区,以风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为主。

 [ 归纳总结]

 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 . 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搬运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3. 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外力 作用的空间分布及相应地貌类型的分析方法 (1) 根据不同地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分析

 ①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 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 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 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 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 根据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的地貌不同分析

 ①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以下 图所示:

 ②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 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 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 .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 ~(3) 题。

 (1) 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

 )

 A .中国

 B .巴西 C .加拿大

  D .澳大利亚 (2) 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 A .湖泊

 B .冰面河 C .塌陷沉积

  D .冰下河道 (3) 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C

 (2)D

 (3)B

 [ 第(1) 题,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大陆冰川;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第(2) 题,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冰融水 流会携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第(3) 题,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21年 年 1 月,古生物学家在史前湖底发现灯笼西红柿的化石,大约来自 5 200万年前,其叶脉纹路仍然清晰可见。

 题 问题 1

 ( 地理实践力) 你能推断形成灯笼西红柿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 吗? 提示 :

 沉积岩。

 题 问题 2

 ( 综合思维) 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 :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灯笼西红柿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 归纳总结]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三大类岩石 1. .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号 序号 质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① 浆 岩浆 用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岩 沉积岩 用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积 堆积) 岩 沉积岩 ③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高温、高压作用) 变质岩

 ④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浆 岩浆 2. 三大类岩石比照

 3. .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方法

 (1) 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 岩浆是岩石转化的 “ 起点 〞 ,也是三类岩石的 “ 归宿 〞 , 即有三个箭头指向它。

 (3) 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3. .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某些有用的矿物富集形成了矿产。读下面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答复(1) ~(3) 题。

 (1) 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 ①②

  B. . ④⑤⑧ C. .④ ②④

  D. . ③⑥⑦⑨ (2) 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 .② ②B. .③ ③

 C. . ⑦

  D. .⑨ ⑨ (3) 以下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 .各 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 .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 .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1)A

  (2)B

  (3)A

 [ 第(1) 题,煤炭资源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是地质时期的古代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埋藏沉积在地下形成的,所以应先是形成沉积物,再形成沉积岩。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的环节分析, ① 是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沉积物, ② 是固结成岩过程,形成的沉积岩。其他作用过程形成的不是沉积岩。第(2) 题,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过变质形成的,石灰岩是沉积岩,所以能表示大理岩的形成的是 ③ 。

 ② 作用形成 的是沉积岩。

 ⑦ 是岩浆岩变质作用过程,形成的是片麻岩。

 ⑨ 也是岩浆岩变质过程,不会形成大理岩。第 第(3) 题,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只有岩浆能够形成岩浆岩,其他岩石都不能。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都能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在高温条件下熔化,能形成新的岩浆。] 区域认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喀斯特地貌挺桂林 古往今来,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殊不知桂林山水的 “ 魂 〞 在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我国的桂林地区早在数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有大量含有石灰质的沉积物,经过漫长的时间,了 最终形成了 3 000 多米厚的石灰岩。后来受内力作用影响,桂林地区地壳抬升形成陆地,石灰岩出露地表。这一地区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发育广泛,可溶性和透水性好。而桂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降水充分,且当地地势东、西、北面高,中南部较低,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此积聚。在流水的溶蚀、冲刷等作用下,当地地表物质不断被带走,留下岩石裸露的峰林景观;地下的裂隙在地下水的溶蚀下也逐渐加宽加深,形成复杂的地下洞穴系统和地下河道。

 象鼻山 地下 “ 神宫〞 〞 读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答复(1) ~(2) 题。

 图例

  ① 上层岩穴

  ...

推荐访问: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力量 学案 地表 学年 必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