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卓越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事迹材料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及招生制度改革

时间:2022-10-27 14:3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基于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经验,建议将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一年甄别、三年转段,改为两年甄别,甄别后学籍即转为高职学籍,甄别与转段同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高职院校和一所或多所中职学校签订学分认可协议,双方或多方商定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实行高职自主招生的形式,应届或历届中职毕业生向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递交申请,高职院校对申请者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相关成绩证明等组织评审。

关键词 中高职贯通;招生制度;自主招生;上海

中图分类号 G71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7-0046-04

上海市近几年进行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试点,虽然并不是对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进行的直接改革,但其实践却对推动此项改革,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有较大的启发。

一、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

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职[2010]5号)宣布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改革正式启动,4所中职学校与3所高职院校合作进行4个专业的贯通培养改革试点,招生计划480人。2011年新增7个试点专业,涉及14所中高职院校,新增招生计划近500名。2012年新增6个试点专业,涉及14所职业院校,新增招生计划360人。2012年17个专业共招收新生1381人,中高职贯通试点专业共有在校生2851人①。2013年再增试点专业22个,涉及39所职业院校。2013年“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招生专业规模将是去年的近3倍,预计招生3500人”[1]。

(一)谨慎试点,逐步推进

从招生人数看,过去3年每年新增招生计划数都没有超过500人,虽然2010年底颁布的沪教委职[2010]45号文中曾明确提出2011年招生人数为1500人,但当年实际招生计划不到1000人,2012年新增计划数最少,只有360人。从试点专业看,虽然每年增加数量有限,但专业却并不重复,逐渐扩大了专业的覆盖面。从参与试点学校看,第一年的试点院校基本上属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中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为同一个人,仅一所中专校例外,但与合作的高职院校属于同一职教集团,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将试点范围圈定在同一个职教集团内部的中职和高职院校,并且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是国家级重点,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是省部级以上重点,试点专业必须是试点院校的核心专业或重点专业。第一年试点院校以同一主体为主,沟通交流和利益分配不会产生问题,第二年扩大到同一职教集团内试点,职教集团内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加上对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共同兴趣和利益,也对试点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2012年的试点工作还增加了一个专业由1所高等院校与2所中职院校合作的内容。

(二)单独批次,提前招生

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在招生录取方面得到了优先考虑,安排在15个志愿统一录取之前进行。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安排,在中考的统一录取阶段,按学业考试成绩和志愿顺序录取,录取顺序为零志愿、名额分配、中高职贯通志愿、1~15志愿 (普通高中、中职校)、征求志愿录取(普通高中、中职校),每一批次结清,前面志愿录取,后面志愿自然失效,前面志愿不填或不录取,不影响后面志愿的录取。这为那些有意参与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初中毕业生提供了优先选择权,也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给予了制度和操作层面的保障。

(三)本科院校加盟,增强吸引力

2012年增加了设有高职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参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商学院等4所本科院校加盟,扩大了试点范围,增强了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吸引力。

(四)总结经验,扩大规模

2013年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新批了22个专业点,专业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参与学校的数量扩充明显,并且新增了民办高职院校参与试点工作。在新增试点专业的同时,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2013年秋季开学后新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都能翻番。

二、上海市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存在的若干矛盾

(一)长学制与学生学习热情维持的矛盾

在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中,学生可能会在一所学校里持续学习5年时间。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学生通常会觉得比中职生优越,第一年对学校和专业有一定新鲜感,并且有一年甄别的压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从第二年开始,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开始下降,厌倦学习的现象开始出现。

(二)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的矛盾

中高职贯通培养使中职和高职总计6年的学习年限缩短至5年。年限的减少对教学计划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却也使将大学课程放到低年级教授成为可能,但有些课程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因而在设计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也必须考虑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

(三)高校对高质量生源的需求与转段规则的矛盾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开展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贯通培养的学生原则上不分流,但允许试点学校在学生学完一年课程后进行甄别,对不适合继续学习或不愿意继续在同一专业学习的学生,可转入中等职业学校相近专业学习。对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毕业证书。”贯通培养的学生在入学三年后转成高职学籍,但在入学一年的甄别中没有被分流的学生事实上已具有了高职的身份,只不过要等到三年后才可以办理有关转段手续。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但是与高职院校对高质量生源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从试点情况来看,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学习动力减退,在第二、第三年学习成绩将会进一步分化。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通常涉及两个主体,两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相同。中职学校希望一年甄别之后的学生都能顺利转入高职阶段,而高职院校却希望转入高职段的学生都合格,但根据试点规则,高职院校并没有权力对这些学生进行再次分流。

(四)课程要求与社会考试要求的矛盾

根据一体化课程设计,有些专业希望大学计算机一级考试安排在第二年或第三年进行,大学英语三级、四级考试安排在三年级进行,但是试点模式中,学生前三年的学籍在中职,只有在三年转段后才具有高职学籍。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考试、考证并不对中职生开放,因而导致一体化设计的课程要求与社会考试的要求之间产生矛盾。

(五)入学成绩离散度大与教学统一要求的矛盾

在试点过程中,有的专业招收学生的入学分数参差不齐,离散度较大,个别专业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有200分以上的差距。较大的离散度给课程教学带来了困难,虽然课外辅导、分层教学等方式可解决部分问题,但能否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还存在疑问。

(六)学籍管理与学生发展之间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点方案对学生转专业没有予以规定,客观上给试点专业的学生转到其他专业造成一定困难;二是学生因某种原因中途退学,需要某种证书证明其已完成的学业,颁发何种证书,没有明确规定。学生没有完成五年的学习,自然不能颁发高职毕业证书,但是颁发何种证书、颁证的主体是谁等问题,目前没有涉及。

三、招生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为完善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贯通培养,两年甄别

将现有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一年甄别、三年转段”,改为“两年甄别,甄别后学籍即转为高职学籍,甄别与转段同步”。两年甄别有助于解决现在中高职贯通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第一,有助于学生成长。两年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判断。在未顺利转段前,甄别对学生会形成一定压力,适当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有助于高职院校对生源质量的判断。两年的学习过程记录为甄别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有助于提高甄别的准确性。第三,两年转段能够有效解决试点中存在的学生身份与社会化考试对高职学籍要求的矛盾。第四,转段后,高职段三年学习时间与高职的学习年限相同,身份的变化以及课程等要求的提高对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定的帮助。第五,不愿继续参与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学生,或不能顺利转段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学生,可转入中职相同或相似专业,再用1~2年时间完成中职学业,获取中职毕业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在试点中的一个隐含问题:一年甄别后学生不能完成学业的颁证问题。甄别即转段,转段后按高职学籍管理规定执行,甄别与转段之间不留空间。

(二)院校合作,学分认可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的专业和学生数在中职阶段占比仍然较小,非贯通培养专业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仍需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或“三校生”高考。每年升入高等院校就读的中职学生人数约占中职毕业生总数的1/3,2011年中职毕业生总数为4.45万人,升入高一级院校继续学习的毕业生有1.46万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3.57%[2]。加上未被录取的人数,上海市中职毕业生中约有40%的人参加了升学考试。平均每所中职校约四成的学生选择升学,必然会对学校的课程设置产生影响。

根据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试点经验,建议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由高职院校和一所或多所中职学校签订学分认可协议,高职院校对中职校的专业设置给予一定的指导,双方或多方商定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录取标准,学生在合作学校达到一定条件即可被高职院校录取。这些条件可以包括学生的基础文化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实习实训成绩等,高职院校需要为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形象负责,对录取的学生质量负有全部责任,因而不仅要在录取环节认真审查,同时对中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也有指导和监控的责任。中职学校则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和升学两方面需求,对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进行认真设计。由于高职院校需要考虑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在指导中职专业设置和教学时,对专业课和专业实习等的要求会比自主招生考试和“三校生”高考高得多,因而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一所高职院校可以和多所中职学校合作,如果一所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其要求,高职院校会提高对该所学校学生的录取标准,或者终止与该校的合作;而一所中职学校也可以和多所高职院校合作,当高职的导向与其自身定位矛盾时,可以选择与其他高职院校合作。政府管制力度大大减弱,中高职院校间通过学分认可协议相互约束,市场力量将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则主要进行过程监控,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招生的公平性。

(三)综合考察,自主招生

高职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并非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而是取消现行的自主招生考试和“三校生”高考。自主招生是指应届或历届中职毕业生向一所或多所高职院校递交申请,提供学习、实习和工作的相关资料证明等,高职院校对申请者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以及相关成绩证明等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向申请人发放录取通知。一个学生可以获得一所或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在规定时间之前可以对相关高校进行比较,最后在招生平台上确认一所高校。一旦确定,不得更改。

实行自主招生,学生有选择权,高职院校也有选择权。高职院校为了学校的声誉,需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新生录取制度,制定招生考核标准,并设有内部监控体系。学校之间的录取标准可以有很大的差异性,要求学生提供的材料也会因校而异。质量高、声誉好、就业前景优的高校或专业会吸引大批的申请人,这样的高校录取标准就会高得多,并且录取通知的确认率也相对较高。质量差、声誉不好、就业前景黯淡的学校或专业所能吸引的申请人就非常有限,并且发出录取通知的确认率也会偏低。市场力量将会在教育资源的调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学分认可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等多种形式,可以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形成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多种模式。高职院校来自高中的生源可能仍需要参加高考,但为中职毕业生设立的“三校生”高考和自主招生考试则可以取消。上海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在试验区中对高校招生改革先行先试不仅具有必要性,也具有现实可行性。谨慎起见,可先从涉及面相对较小的高职院校招生开始进行,将试点限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并且限制在上海生源的范围内。这样的试点必将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及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也必将推动全国范围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陆梓华.2013年本市中招政策今发布,中高职贯通招生大幅增加[EB/OL].(2013-03-25)[2013-03-30].http://s h.eastday.com/m/20130325/u1a72812 66.html.

[2]陆梓华,焦苇. 中职毕业生七成就业三成升学[EB/OL]. (2012-04-19)[2013-03-30]. http://xmwb.xinmin.cn/html/2012-04/19/content_6_1.htm.

On the Practice and Reform of Eollment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ase of Shanghai

FU Jian-dong

(Higher Technical College, Shanghai Commercial College, Shanghai 200235, China)

Abstract The training mode to connect secondary an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experimented for over three years in Shanghai.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hanghai,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change the current linkage model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selecting after one year and transforming after three years into the following model: selecting after two years, and the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can transform to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urther expand the power of school,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ign credit recognition contracts with one or mor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he two or multi-side can determine eollment standard on common will; carry out independent eollment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urrent or previous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can applied for one or mo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tc.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ollment system; independent eollment; Shanghai

推荐访问:贯通 制度改革 高职 培养 实践

猜你喜欢